第3章 母親的影響
- 魯迅回憶(素筆憶魯迅)
- 荊有麟
- 1643字
- 2020-11-25 16:49:46
北平師范大學(xué)某生,因為受了刺激,曾冒充楊樹達教授名義,跑到阜成門西三條二十一號魯迅先生的寓所,大興問罪之師。這是先生剛剛遷進新居時的事情。關(guān)于此事的經(jīng)過,先生曾在第一期《語絲》上有楊樹達之襲來記——以此,頗為迷信的先生的母親,對于新居竟生了厭惡,而對于先生隨便接待來客,也不很贊成了。曾記詩人柯仲平第一次訪先生時,帶著大批詩稿,先生因其系初訪的生人,便接待于客廳(此間南屋,實系書屋,三面墻都擺滿了書架。不過先生從不在此房工作,若有生客,即接談于此,故暫名客廳)。略談一會之后,仲平便拿出他的詩稿,向先生朗誦了,聲音大而嘹亮,竟使周老太太——先生的母親,大為吃驚,以為又是什么人來吵鬧了。便喊我立刻過去看看,并且還叮嚀著:
“要是胡鬧的人,讓他走好了,不要大先生同他再吵了?!?
待我看到是在讀詩,才回頭告訴老太太,老太太說:
“可是個怪人吧?我聽老媽子說:頭發(fā)都吊在臉上,怕他同大先生打起來,大先生吃他的虧?!?
這可見周老太太對于兒子的關(guān)心,雖然那樣大的年歲了,她還是不放心。
事實是:老太太不特對于兒子愛護,就是對于兒子的思想及學(xué)問,我以為影響也是很大的。
自從先生回國任事以來,家產(chǎn)雖沒有像老太太的希望:中興起來,但先生也曾在教育部擔(dān)任了薦任官吏。在當(dāng)時儉樸的生活下,以先生之所入供給家庭,是頗有余裕的。因此,老太太也不必像以前一樣勞作了。但老太太是認(rèn)識字的人,又閑不住,便設(shè)法搜集中國的舊式小說看,越看越有癮。俟后,竟成每日的功課了。老太太初到北京,是住在西直門八道灣。那時先生的二弟豈明尚與先生同住,故老太太的讀書責(zé)任,便由他們弟兄兩個負(fù)。魯迅先生代老太太到處找書看,豈明也代老太太到處找書。待后,弟兄兩個分居,而豈明又不愿見老兄,竟連老太太也不來看了。于是老太太的讀書,便由魯迅先生一個人負(fù)責(zé)了。而老太太看書,又只限于小說故事一類的東西,而且不看外國的翻譯作品。這就很使魯迅先生大為困難了。頂多一星期,便會聽見老太太說:
“大,我沒書看了。”
于是魯迅先生便得忙著到處找,有時,雖然買到了,而老太太卻說:
“大,這本書,我看過哉?!?
于是,還得再去找。
因為老太太要看小說,先生家里的藏書,中國舊小說,就特別地多,而先生又是過于勤勉的人,凡為老太太買的書,他必先看一遍,因為據(jù)先生講:
“老太太看書,多偏于才子佳人一類的故事,她又過于動感情,其結(jié)局太悲慘的,她看了還會難過幾天,有些缺少才子佳人的書,她又不高興看?!?
這卻是實情,記得在《吶喊》出版后章衣萍夫人吳曙天女士將《吶喊》送給老太太看,而且在老太太面前,指明《故鄉(xiāng)》一篇特別好,老太太馬上戴起眼鏡,去讀《故鄉(xiāng)》《故鄉(xiāng)》一讀完,原書交還吳女士。還說:
“沒啥好看,我們鄉(xiāng)間,也有這樣事情,這怎么也可以算小說呢?”
說的在座的人都笑了。因為根本,老太太不知有《吶喊》出版,更不知《吶喊》里的《故鄉(xiāng)》,就是她的兒子寫的。
雖然周老太太在讀書的意見上,對于兒子似乎沒有影響,但實際,影響是大極了,魯迅先生自己就講過這樣的話:
“因為老太太要看書,我不得不到處搜集小說,又因為老太太記性好,改頭換面的東西,她一看,就講出來:說與什么書是相同的,使我曉得許多書的來源同改裝?!?
先生的《中國小說史略》《小說舊聞鈔》《唐宋傳奇》,就都是在這一影響下而研究,而整理,而公諸社會的。
因為老太太對她的兒子愛護及影響,在魯迅先生自己,對于母親,亦是百依百從——雖然在思想上,母子是相離太遠(yuǎn)了。但先生對于家事,多半還是依了老太太主張,先生曾經(jīng)這樣講過:
“她們的成見,比什么都深,你費了九牛二虎之力,頂多只能改變十分之一二,但沒有多少時候,仍舊復(fù)原了。你若再想改革,那她們簡直不得了。真沒辦法。”
如此感慨的先生,雖然對母親有此不滿之詞,但這是對封建勢力的反抗和憎惡,并不是違反了人性,對母親有何不敬。先生的家庭中,年常四季,無論什么時候,都能從老太太房中,拿出各色各樣的點心、水果或者其他零星食品。而且都是先生親自在街坊買來的。這可見先生對母親的敬愛一般了。
一九四一年,七月,重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