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粹擷芳(縱橫精華·第一輯)
- 劉未鳴 劉劍主編
- 2595字
- 2022-06-20 20:58:08
譚鑫培的最后歸宿
位于北京西郊門頭溝區(qū)的馬鞍山麓,有一古剎“萬壽禪寺”(習(xí)稱戒臺寺),在該寺的腳下有一墓地,墳園四角豎有青石界樁,上刻“英秀堂譚宅塋地”,墓內(nèi)主人即于此長眠88年的“伶界大王”譚鑫培。
譚鑫培生于清道光二十七年三月初九(1847年4月23日),迄今已158年。祖籍湖北省武漢江夏縣大東門外田家灣,原名金福,字鑫培,號望重,曾藝名小叫天,堂號“英秀”,寓所位于京城宣武區(qū)大外廊營北口內(nèi)路西1號,是一所三進的宅院,早年宅門外右上方曾嵌有一紅色木牌,上有三個清雋的金字“英秀堂”。譚氏每逢外出均乘坐馬車,現(xiàn)在門外東墻上仍存有當年用的拴馬環(huán)。其后裔小培、富英、元壽、孝增幾代人均居住這處譚門老宅。自其父譚志道(藝名譚叫天)始,至正巖、譚娜,譚門為七代梨園世家,從藝者有40人之多,創(chuàng)造了輝煌的業(yè)績,這在京劇史上是絕無僅有的。
譚鑫培原以武生為主,“同光名伶十三絕”畫像所繪譚鑫培劇像,就是他《惡虎村》中扮演黃天霸的形象,是13位名伶中唯一的武生演員,后遵其師程長庚之囑,改演文武老生,程大老板曾預(yù)言:“吾死后,鑫培必成大氣候。”果不出程氏所料,譚鑫培廣益多師博采眾長,終成一代梨園巨匠,被譽為“伶界大王”。
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曾赴日學(xué)過攝影技術(shù)的泰豐照相館經(jīng)理任景豐,購置了一架法國制造的手搖攝影機,試圖拍攝無聲的小電影,當時人們稱它為活動的“相片”。任景豐與譚鑫培交往頗深,兩人商定在位于譚宅以北的琉璃廠附近的土地祠(后曾為南新華街小學(xué),今為幼兒園)庭院中,利用自然光為時年58歲的譚鑫培拍攝了其代表作《定軍山》劇中黃忠之“請纓”“舞刀”“交鋒”三場的精彩片段鏡頭,攝影師為劉仲倫。它雖是僅三本的黑白無聲電影,但卻是中國電影史上的首部影片。
1917年4月,譚鑫培在總統(tǒng)府堂會上演出了《天雷報》。因戲臺與扮戲的屋子不相毗連,來往換裝走動頻繁,受了風(fēng)寒,第二天便一病不起。當時廣東督軍陸榮廷來京,步軍統(tǒng)領(lǐng)袁德亮、警察總監(jiān)吳炳湘出面,4月8日下午在王府井大街迤東金魚胡同那家花園(今和平賓館舊址)設(shè)宴為陸督軍接風(fēng),并安排堂會戲助興。凡堂會戲必少不了譚鑫培,當局幾次派人到譚宅,都被譚以病魔纏身而婉言謝絕。這下可惱怒了當局,并傳出話來:“他不就是個唱戲的嗎?不識抬舉!打發(fā)人三番五次請,這個請字就是給你臉,可你姓譚的竟然敬酒不吃吃罰酒哇!好,今天是非把你‘請’來不可!”當局派了幾名巡警荷槍實彈奔往大外廊營,闖進門后不由分說,從病榻上把譚氏拽起,譚鑫培見這個陣勢,不去是不行了,只得抱病前往。到了那府一看所貼戲碼大吃一驚,當即出了一身冷汗,竟是《洪羊洞》,這是喜事堂會最忌諱的一出戲。此戲演的是楊六郎歸天的故事,又叫《三星歸位》,譚鑫培的恩師程長庚臨終前唱的就是這出戲。當時只有琴師徐蘭沅到場,鼓師劉順、大鑼陳寶生、小鑼汪子良、月琴孫惠亭、三弦程春祿等,均未到場,武場只得臨時東拼西湊。再看臺下陸榮廷早已離席而去,面對此情此景,譚老板心中萬分難受,“他們這哪是聽戲呀!是拿我當招牌。”經(jīng)商定此戲僅演“病房”一折,當時譚是在心情極端悲憤中演出的,唱得聲腔悲慘凄涼催人淚下。這出《洪羊洞》既是譚鑫培的拿手戲,又是平生最后演的一出戲,世人皆謂之“絕唱”,實為一語雙關(guān)。
譚鑫培下場后就伏案昏迷過去,許久才蘇醒過來,有人將其送回家中,病情自此日益沉重,內(nèi)熱始終不退,據(jù)說又偏偏吃了一劑熱藥,猶如火上澆油,臨終時口鼻均已見血。1917年5月10日上午8時,一代京劇宗匠伶界大王譚鑫培病逝于大外廊營寓所,享年71歲。
譚氏后人遵其遺囑,以常服成殮,身著三色長袍,外罩淡黃色馬褂,頭戴瓜皮小帽,足蹬云履。“接三”之日前來吊唁者千余人。靈前童男童女的服飾均用綢緞布料制成,車馬采用黑絨制作。“三七”過后,移靈松筠庵。
譚鑫培生前信奉佛教極為虔誠,廣交城內(nèi)外名剎古寺長老。常年資助戒臺寺,是該寺有名的施主。清光緒二十二年春,該寺盛老和尚為其受了居士戒,自此,這位譚居士便與戒臺寺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閑暇時常來寺中小住,逐漸對寺外周邊的風(fēng)光產(chǎn)生了強烈的眷戀之情,從而萌生了百年之后在此安息的愿望。他與該寺住持妙老人交往20載,因友誼深厚便道出了“愿假寺中一席凈地,永作佳城,俾他日百年得以遙對金客,方遂夙愿”的想法,妙老人深感譚氏對該寺厚資布施的一片虔誠,就把遙對戒臺古剎的栗園莊12畝廟產(chǎn)茶棚地讓給譚居士。此地平坦廣闊,南靠臥龍崗,東臨永定河。譚氏故后,次年靈柩遷居此地,了卻了他生前的夙愿。當?shù)厝嗽w慕地說:“小叫天的墓地,頭枕臥龍崗,腳踩九龍山,真乃風(fēng)水寶地。”
墓地四角立有青石界樁為界,石柱高約140公分,寬約26公分,上方雕有精致花紋,花紋下刻有“英秀堂”三字,后面豎刻“譚氏塋地”,墓前設(shè)有石供桌。1915年,戒臺寺住持達文長老不僅修繕墓地,栽種許多樹木,還特派專人代為看守墳園,并規(guī)定不許任何人砍伐墳園之樹,讓譚居士于陰宅清靜安息。另為譚居士供立了一塊高90公分、寬62公分的石碑,上刻碑文以作憑證,碑文如下:
伏以五倫之中曰君臣曰父子曰夫婦曰昆弟曰朋友人生斯世莫不以此為大綱而朋友一道尤須以信義為重儒釋歧途理無二致茲因譚居士印金福字鑫培籍地本京具有夙根生而好佛……因念人生若寄泡影駒光一旦無常向何處晤佛耶暖商之于妙老人愿假寺中一席凈地永作佳城 俾他日百年得以遙對金客方遂夙愿妙老人亦念廿載之道侶不忍相違遂將寺中茶棚地十二畝讓之譚君以遂善念立有石樁為界今茲戒臺寺當代主席達文和尚踵先師之遺志為之栽種樹木修造墳園督工營造次第告成……
譚鑫培墓于1985年被門頭溝區(qū)人民政府列為區(qū)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所立“譚鑫培墓”的鐵牌早已銹跡斑斑,不知是否尚存?原為12畝的墓地,早已被占用三分之一,蓋起了礦工家屬宿舍,并開辟了菜園,墓地的數(shù)百棵松、楊樹已存不多。四角界樁,有的早已埋入地下多年。石碑曾被住戶移走當作他用,碑文刻字已模糊不清。石供桌亦早已不翼而飛。這座直徑約5米、高約1.3米的黃土墳丘早已雜草叢生。“文革”中,險遭刨墳挖墓厄運。墳?zāi)顾闹芗壬w廁所又砌豬圈,刺鼻的臭味和成群的蚊蠅,怎能讓地下的伶界大王安息?幸虧還曾被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不然,恐怕連墳丘也難以尋覓了。
提起譚鑫培,無論在戲曲界,還是電影界,都永遠不會忘記這位對京劇和電影做出卓越貢獻的藝術(shù)家。2005年11月6日,修繕后的譚鑫培墓舉行了隆重的揭幕儀式,以告慰這位伶界大王在天之靈,這在京劇史和電影史上都是一件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