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終身成長:創新教育新思維
- 謝小慶
- 609字
- 2020-11-23 18:08:55
1.1 美國《初等和中等教育法》
長期以來,美國在精英教育方面是成功的,這與其寬松的、非競爭的教育環境有關。這種寬松的教育環境,使孩子的好奇心、探究欲和創造力得到保護。美國學校從小就注意發展孩子的審辯式思維(critical thinking),鼓勵孩子的獨立思考和質疑精神,注意保護孩子的個性和興趣。“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也正是這種寬松的、非競爭的教育環境,使美國學校中出現了一大批“掉隊”(left behind)學生或“差生”。
43-17=?48/3=?在中國的小學畢業生中,5秒鐘內不能做出正確回答的比例可能不足5%;在美國的小學畢業生中,5秒鐘內不能做出正確回答的比例可能高達50%。
這種局面顯然不利于美國的人力資源開發,不利于社會穩定,美國社會長期受到貧困、犯罪、吸毒等問題的困擾。為了改變這種局面,在林登·約翰遜總統的推動下,作為“向貧窮宣戰”努力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國會通過并頒布了《1965年初等和中等教育法》(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Education Act of 1965,ESEA)。其后,修訂ESEA就成為歷任總統所關注的一個重要問題。
1992年克林頓總統當選以后,主持了對ESEA的一次較大的修訂,經過修訂的ESEA被命名為《1994年美國教育改進法》(Improving America's Schools Act of 1994),由國會通過并頒布實施。與此同時,國會通過了《美國教育2000年目標法》(Goals 2000:Educate America Act)。克林頓主持修訂和制定的這兩部教育法案完全保持了ESEA“扶助弱勢”的基本宗旨,并進一步強化了教育領域的中央集權。這次修訂的突出特點是明確了“時間表”和改革目標,明確、具體、詳細地規定了到2000年美國教育需要實現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