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儒學復興從修身做起

近年來陸續聽到各種有關國學復興的呼聲,從海外到中國,從港臺到內地。有的人寫成了幾十萬甚至數百萬字的洋洋大著,系統論證儒學為何能與當代社會相結合。近年來,國內更是出現了不少復興儒學的宏偉方案,包括所謂的儒家國教化方案。這些書、這些方案,有很多都講得鞭辟入里,但我總感到還有些不足,時常心中茫然。一種以修身和踐履為主的文化傳統,難道可以靠建構體系的知識化努力來復興嗎?在這個儒學凋零、人們對它的理解剛開始蘇醒的年代,儒學的希望怎能寄托于不切實際的“上行路線”或空想式的儒教方案呢?有些旨在復興儒學的理論努力,總讓人感到好大喜功,不得要領,甚至誤入歧途。我深信,在今天這樣一個傳統衰落,又急需傳統的時代,與其創立一套把儒學與現代性相結合的理論體系,不如將其中的精華展示給人們看;與其花大量精力從事理論論證,還不如用個人的親身實踐向人們展示傳統智慧在當代生活中無與倫比的力量。傳統的生命力在于解答現代人生活中的大量問題,一個真正相信傳統生命力的人應該告訴他人自己的親身體會。如果說,儒學或國學在今天需要創造性的轉化或理論重構,也應當且只有在這一過程中才能實現。

本書是筆者在多年教學和讀書心得的基礎上,對中國數千年來綿延不絕的儒家修身傳統的一種個人化解讀。本書所講的九個范疇,多半取自于先秦儒學特別是宋明理學。多年閱讀宋明諸子文章的經驗使我感到,古人的語言、世界觀與今人差別太大,很多表述對多數今人來說缺乏感召力。因此,我認為心性儒學如果不能用現代語言來重新表述,恐難真正在今天發揚光大。學術界多年來在心性儒學研究上多有進展,但是理論研究與學統的承續還不是一回事。畢竟儒家傳統,特別是其中的修身傳統,主要是一個建立在個人踐履基礎上的精神傳統。只有知識化的理論研究,而無系統、完整、有章法的修身實踐,是不可能把宋明理學傳統傳承乃至發揚光大的。遺憾的是,如今談論儒家傳統的現代轉化,多半停留在知識化的理論探討上。古人那種代代相傳的,以踐履、養心等為主的學統早已不復存在。這難道不是現今儒學復興或弘揚國學中的一個致命問題嗎?因此,本書一方面希望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中國古代修身傳統;另一方面也希望把古人的思想激活,轉化為現代人修身實踐的鮮活資源。我深信,儒家傳統的現代轉化這個課題,不單純是一個理論問題,更是一個實踐問題。本書主要從對于現代人來說具有可操作性的實踐方式出發來探討修身問題,期望能對儒家傳統的現代開新貢獻綿薄之力。

本書除了引用不少先秦儒家經典文字之外,還大量參考并引用了宋明理學、明清修身雜著等等。這些雜著包括《菜根譚》(〔明〕洪應明)、《呻吟語》(〔明〕呂坤)、《圍爐夜話》(〔明〕王永彬)、《格言聯璧》(〔清〕金纓編)、《明心寶鑒》(〔明〕范立本輯)等,其中有些書并非儒家著作,但因有助于說明本書觀點,故而也輯錄其中不少內容。書末附錄“曾國藩論修身”,并精選了一部分古人的格言,根據本書章節分類編排。讀者可在閑暇時間將書末“修身集錦”反復閱讀、朗誦乃至抄寫,記于心頭,或許是一件受益無窮的事情。本書第一講“守靜”部分,可以說是以我的清華學生的課程作業為基礎編寫出來的。近年來,我在清華課程中引入“靜坐”以后,產生了強烈的反響和大量的回應(這促使我在接下來的課程中繼續堅持“靜坐”這項內容),不少學生在課程專用的網上討論區和課程作業中紛紛談論自己的靜坐心得。其中有大量言論非常精彩,本書有些地方或直接或間接引用了學生的文字或段落。此外,本書還有其他個別地方受學生期末論文啟發。但是礙于這本小書的體例,不便于將援用學生的地方一一注明。希望學生能原諒采用他們文章的這種方式。

在儒學和國學領域,我只是個初學者;在修身方面,我更需要不斷修習。本書主要是一本與大家共享和共勉之作,希望得到讀者和學界朋友的批評與指正。


(1) 弗里德里希·包爾生.倫理學體系[M].何懷宏,廖申白,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7-22.

(2) 伊迪絲·漢密爾頓.希臘方式:通向西方文明的源流[M].徐齊平,譯.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23.

主站蜘蛛池模板: 齐齐哈尔市| 定结县| 上思县| 奉贤区| 金溪县| 溆浦县| 荃湾区| 新河县| 和平县| 景泰县| 陵水| 安康市| 南雄市| 响水县| 辽中县| 金坛市| 海南省| 建始县| 柯坪县| 武威市| 武鸣县| 绵阳市| 五台县| 都兰县| 龙川县| 肥乡县| 康定县| 凉城县| 洛川县| 东山县| 宜宾县| 炎陵县| 伊春市| 云南省| 榆社县| 水城县| 聂荣县| 兴隆县| 高台县| 乐亭县| 富裕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