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茶經
- 陸羽
- 4409字
- 2020-11-24 16:58:52
一 之源
形與名
茶,是生長在中國南方的一種優良木本植物。這世間的樹有千萬種,草有數億形,而茶是眾植物中上天恩賜給人類的珍貴禮物。茶樹有的一尺高,有的兩尺高,也有些生命力異常旺盛的,一口氣生長了數百上千年,甚至能高達數十尺。
有些年,我去西南部的巴山和峽川一帶尋茶,那里的古老茶樹又粗又高,仰頭盡是密密相擁的爛漫茶枝,遮天蔽日,說它呈參天大樹之狀也絕不夸張。巨大的茶樹仿佛已和泥土連為一體,樹皮上生長著其他植被,樹干的寬度需兩個人合抱方可丈量。如果你想喝到它的茶葉的話,熱情的當地人會直接提著斧頭爬上茶樹,狠心砍掉數條嫩枝,而后再一片片精心摘取茶枝上最新鮮的芽葉來煮茶。
茶這種植物并不好辨識,有時候人們會把和它長得很像的植物相混淆。那我們如何辨認茶呢?
首先應看茶樹的軀干,茶樹長得很像瓜蘆,瓜蘆多生長在廣州一帶,像茶,味道極其苦澀;茶樹的葉子和梔子花的葉子相似,白色的小茶花猶如白薔薇,一朵中有數片白色花瓣;茶的種子和屬于蒲葵科的棕櫚果實很像;再說說我們采摘下的茶葉的柄,當捏在手里放到陽光下看時,能瞧出北方丁香的模樣;而且,茶樹的根和胡桃木的根須一樣,深深向下扎入土壤,強勁的根須遇瓦破瓦,遇石穿石,想必正是根須專注強勁的生命力,才支撐起參天樹干的生長。
認識了茶以后,怎么去書寫這種植物呢?中國漢字的產生結合了天、地、萬物、自然時節等多種元素,任何一個字的創造均是人與自然的和合。“茶”字便是再典型不過的代表。
表示茶的字,有的從草部,有的從木部,或者草部木部兼納。在中國廣袤的大地上,關于“茶”字的書寫,不同地方、不同時代依著它的生長和屬性,寫法不盡相同。比如,從草部時,寫作“茶”,這個字出自《開元文字音義》;從木部時,寫作“梌﹝chá﹞”,這個字出自《本草》;草部木部兼納,寫作“荼﹝tú﹞”,“荼”字出自《爾雅》。
周公在《爾雅·釋木》里說:“槚,苦荼也。”漢代揚雄在《方言》里說,西南蜀地的人稱茶為“﹝shè﹞”,“
”的意思原指一種古老的香草,可能因為茶同樣散發香氣,人們也將茶歸屬于“
”。后來注釋家郭璞補充道,依著采摘時間,茶分為“茶”和“茗”,早采為茶,晚采為茗,有的地方也把晚茶叫作“荈﹝chuǎn﹞”,也就是貧窮百姓家喝的粗茶。
所以到了我所在的唐朝,茶已經有五種叫法了,一個稱“茶”,一個稱“槚”,一個稱“”,一個稱“茗”,一個稱“荈”。
生與長
一般而言,植物的習性亦如人的習性,喜歡待在舒適的地方。殊不知,大自然使一物成其材的規律卻恰恰相反。
說起茶生長的土壤,上等的好茶樹大多長在大山中的石隙之間,那里的土層富含礦物質,為了汲取必要的生長養分,茶的根部不得不破石而生;次些的茶樹生長在有小碎石的沙土中;最下等的茶樹則扎根于松軟黃土之中。
種植茶的過程簡單也復雜,有兩點極為重要:技術與用心。如果栽培技術掌握不嫻熟,培育不用心,茶樹在種植后很少有生長茂盛的。若種茶人熟練掌握了種茶的技巧,加上用心的培育,跟農家人種瓜差不多,過了三年就可以順利采茶了。
以茶樹種植的環境而論的話,野生茶樹因生長在大自然中,經年接納風雨洗禮,是吸納了天地精氣的靈瑞之物,最為上等。相較之下,人工種植的茶雖經過精心培育,還是大不如大自然中的野生茶樹。
除此之外,茶的品質也要看它生長的地方。生長在山體向陽處且有高大樹木的林蔭遮掩,在這種環境中的茶,新生嫩芽呈紫色的茶最為上等,綠色的葉芽品質較次。
采茶的時候,仔細觀察茶的葉子:芽尖如筍狀節節上升,新梢伸出較長的紫筍茶最為上等;芽尖細弱短小,生命力不強的茶葉較次;茶芽邊緣反卷的為上等,葉子舒展開,茶的味道就會欠缺許多。
有一點須特別注意,生長在陰面山坡與谷地的茶樹,就不要再采摘了。陰面的山坡與谷地,地氣濕且寒,生長在這些地方的茶吸納了太多濕氣與寒氣,茶的品質不好不說,飲多了這種茶,也會將較重的寒氣濕氣帶到體內,凝聚滯留在腹中,久而久之,容易使人患上腹中長結塊的疾病。所以買茶的時候應該判斷茶樹生長的地方,要是買到陰面山谷長的茶就不好了。
尋常日子飲一杯茶能解渴、靜氣,但如果不具備一些必要的識茶常識,也會在不知不覺間給身體造成傷害。既然提到飲茶不當的累處,那我下面就再多碎幾句嘴吧。
益與累
茶的功用實在是多不勝數。綠茶在藥性上屬寒涼,很適合做人們的飲品。綠茶的味道有微微苦感,這種“內守苦行”的氣質,很似精神內守、勤儉質樸,且品德高尚的君子。綠茶也很適合想在身心修為方面有所精進的人。
如果出現了體熱口渴、胸悶氣堵、頭疼眼澀、四肢無力、關節不舒服等癥狀,不妨靜下心來煮一壺茶。等茶水慢慢沸騰煮得恰到好處,再緩緩飲上一口熱茶,待茶的苦味入了心,身體的熱癥與疲乏自然而然就得以緩解了。
你看,生活中易得的茶,其功效完全不輸于珍稀名貴的醍醐﹝tí hú﹞和甘露吧。
不過任何事物都有積極和消極兩面性,存于天地間的萬物,對人有益的同時,在某些時刻利也會轉為害,而害的起源多由于“不明”。如果對一種事物缺乏足夠的了解,或以不當的方法使用,對人產生害處也是不可避免的。
在細說茶的煮、飲、器具之前,就先說道說道飲茶的“累處”。采茶的時辰與時節不當,制茶的過程又不精細、不用心,混雜了其他野草的葉子或根須,這樣的茶喝多了,不僅起不了清熱解毒解疲乏的作用,久而久之,身體還會生病。
為什么這么說呢?這就好比另一種對人體有補益的植物——人參。人參也有許多品種,產地不同的人參,功效大不相同。上等參要數上黨參,產自山西長治一帶;中等品質的人參多產自東邊的百濟和新羅;高麗產的人參還不如百濟和新羅的。不過我們暫且不管它們品質的高低了,以上地區的人參至少還具有藥用的功效。與之相比,那些出產自澤州、易州、幽州、檀州的人參,品質差,且沒有藥用價值,更何況那些不是人參的植物?
有一種和人參長得很像的植物——薺苨﹝jì nǐ﹞。薺苨雖然和人參長得很相像,但其藥性卻大不相同。倘若生病的人把薺苨誤當人參服用,非但無補,反而會導致陰、陽、風、雨、晦、明六氣的失衡,病情不加重才怪呢。
明曉了人參誤用的害處,想必也能理解飲“不當之茶”的害處了吧。
南方有嘉木,名曰茶
最初的茶多生于深山密林,野生野長,沒有名字,沒有用途,只是單純地生長在那里,吸納著雨露、陽光,接納著其他微小植被的依靠,并不是我們印象中的“茶園”“茶山”。后來,神農氏發現了茶,像小麥、稻谷、牛、羊一樣,因“有益”,慢慢才被圈到了人類的園子里。
茶,小葉,灌木植物,或叢生,或孤介而立。
如何認識茶,被寫在了《茶經》的開端。就如為人最緊要的問題除了吃飯、喝水、睡覺之外,如果不想昏昏度日,緊要的是要“認識自己”。
《一之源》作為《茶經》的第一部分,歸納性地介紹了茶的起源、樣貌、生長、名稱、培植、品質,以及飲茶的益處與飲茶不當的累處。
茶的樣態。陸羽在《一之源》中如一個盡責的解說員對茶的植物性進行了詳細的講述。茶的枝干和瓜蘆相似;茶的葉子和梔子相似;再來看看茶的花朵,如白薔薇;茶的果實如棕櫚;茶蒂如丁香的蒂;乃至茶的根部都未曾遺漏——如胡桃的根須一般堅韌。他仿佛就站在一棵茶樹旁,因為發自內心深愛茶,才歡天喜地不漏一樣地展示給你看,枝干、葉子、花朵、果實、蒂、根須。
茶的栽培和生長。在唐朝以前,沒有人專門記載茶的栽培技術,也沒有人為優質茶、劣質茶的生長做區別劃分,《一之源》率先以簡潔的文字記錄了茶的栽培技術、方法,優質茶與劣質茶不同的生長環境,為茶的普及種植提供了極具價值的文獻參考。
茶的名字,從遠古至唐朝有許多寫法:“茗”“槚”“”“荈”“茶”﹝在文中陸羽引了周公、郭璞與揚雄的話為證文,增加了可信性﹞,這些關于茶的不同寫法,至今仍在各地存在著,如果你去過蘇州、杭州、四川這些產茶勝地的話,會發現至今蘇杭人還多稱茶為“茗”,西南蜀地的人稱茶作“
”。“
”原是香草的意思,想必因茶也是香草的一類,祖先們才把“
”字送給茶了。讀《一之源》,不僅可以溯古,而且能曉今。閑時聚客品“茗”,客來擺“
”,周末一家人坐下來分一壺“荈”,都是閑適生活中值得感激的小事。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在陸羽之前,古書書寫“茶”多作“荼”。“荼”原指苦菜,俗名“敗醬草”。許多典籍中出現“荼”一字,后人很難辨認是在講苦菜,還是在講茶,雖然都是苦的東西,可完全是兩種不同的植物。陸羽在《茶經》一書中就開始撇掉了“荼”字的一橫,改寫作“茶”。隨著《茶經》漸漸在社會上流傳開,自唐之后的人便習慣把“荼”寫為“茶”了。所以在某種意義上,陸羽也是“茶”字的確立者。
茶,一草,一人,一木,人立于草木之間,屬于大自然的一部分。這比“茗”“槚”“”“荈”等字,從字形書寫上給茶下了更深刻的定義:真正適合人的生活方式乃如草木,一呼一吸之間,謙卑地將根部向下生長,枝葉昂頭努力向上靠近陽光,堅實地立于天地之間。這樣的生長,沒有慌張,沒有恐懼,沒有表演,也沒有因欲望產生的悲劇性,心心念念是對生長本身的敬意,坦率,恬靜,自然。這便是參悟、解脫、真諦。
道家,佛教,均將喝茶當作輔助修行之舉。特別是佛教中玩字謎游戲的禪宗。唐朝趙州禪師就有一段有名的“喝茶”公案。有一天,一位僧人前來參禪,趙州禪師開口問:“你來過這里嗎?”僧人答說:“來過。”禪師說:“那你喝茶去吧。”過了一會兒,又有僧人來訪,禪師問:“你來過這里嗎?”僧人回答:“沒有。”禪師還是說:“那你喝茶去吧。”
一杯茶,含了所有困惑的解答,如果你也有難題未解開,不妨學做一棵茶樹,謙卑地將自己放低,也不妨跟自己說一句“那你喝茶去吧”。
茶入口,味是苦的。酸甜苦辣咸五味中,唯有苦味能入心降昏智。我們喜歡一事物,皆因喜歡它身上美好的氣質和品性。陸羽喜歡茶,也是喜歡上了茶身上“茶之為用”的美好品性。
“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茶身上寒苦的品性類似于君子的德行,內斂,節儉,樸素,清清白白,敦敦實實。先生一生遠棄官場,一雙藤鞋、一件短褐、一匹瘦馬,一個人遍訪山川大河尋茶,“誦佛經,吟古詩,杖擊林木,手弄流水”,世間熙熙攘攘為利往來,他卻擁持著一顆赤子之心,踐行君子的德行。當諸多文人擠破頭往那朝堂上爭取功名時,他隱居山寺花費半生時光書寫《茶經》,假如沒有這份浪漫的理想主義,茶的精神也不至于源遠流長。
生于世間,很少有人生來便知心底所需為何物,想過的生活為何貌,想住一生的地方為何處,隨境流轉,為緣所牽,不妨在讀過《茶經》之后,也停下腳步,深思此生要迎著孤獨和困難創造什么,留下什么,能使用這一次的生命奉獻什么。
南方有嘉木名曰茶,茶道有先生名曰陸。
恰如唐朝末年和尚齊己在《詠茶十二韻》里所寫:
百草讓為靈,功先百草成。甘傳天下口,貴占火前名。
出處春無雁,收時谷有鶯。封題從澤國,貢獻入秦京。
嗅覺精新極,嘗知骨自輕。研通天柱響,摘繞蜀山明。
賦客秋吟起,禪師晝臥驚。角開香滿室,爐動綠凝鐺。
晚憶涼泉對,閑思異果平。松黃干旋泛,云母滑隨傾。
頗貴高人寄,尤宜別匱盛。曾尋修事法,妙盡陸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