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殺豬飯
- 大虞宦游記
- 臣本書生
- 3367字
- 2020-11-11 21:55:53
第二十九章殺豬飯
時間的不斷流逝,年關也漸漸的近了。
村里有錢的富農也開始請客,在臘月二十三,田員外擺殺豬酒,就邀請了他前去赴宴。
他得到了邀請,告訴仆人自己馬上就去,同時讓仆人回去告訴田員外,讓田員外寫一封請帖,請孫秀才也一起去。
仆人回去不到半個時辰就轉來了,手里也拿著帖子來請孫秀才。
孫秀才見到帖子,只能答應前去,心中還在好奇,自己和田員外一面都沒有見過,為什么要下請帖請自己。
這時候他走了過去,對著孫秀才說:“先生。是否接到了田員外的邀請,若是不介意,我們一起去吧。”
孫秀才連忙說了有勞了,換了一身衣服就和他一起到了田員外府上。
到了田員外府上,那群人正在趕豬兒,這是此地殺豬的第一步,要讓豬跑出汗來,這樣才好放血,而且肉也好吃一些。
不過這些在他看來,這群人只是單純享受這種狩獵的快感,對于狩獵的激情,從遠古就遺傳下來,帝王將相有條件田獵來釋放這激情,而他們只能通過在殺豬的時候宣泄。
一年不怎么運動的豬怎么能跑很久呢,人能夠將獵豹累死,更別說一頭豬了。
在豬越跑越慢的時候,幾個三大五粗上的人將它擒住,壓在殺豬臺上,殺豬臺就是一塊長條形石板,兩邊下面放著石頭,形成一個斜平臺,豬頭在高的這邊,然后殺豬匠在他后腳那里割了一刀,這一刀是證明上殺豬匠手藝的一刀,若是隔得不好,吹氣就吹不漲,那么接下刮毛就難掛刮了,有些剛出道殺豬匠,有時候要割上兩三刀。
割好口子,殺豬開始吹氣,現在因為豬毛擋著,看不出什么。他自己感覺的差不多而來,就開始讓人開始淋上開水,然后開始用刀刮豬毛。
可惜豬實在奈何不了這些大漢,這些人加起來力量,一頭牛都拽的倒,更別說一頭豬。
看著豬慘叫的樣子,孫秀才有一些不忍,轉過聲,輕聲說:“君子遠庖廚,君子遠庖廚。”
豬肚子上的毛刮去之后,就可以看見這個豬的肚子稍微鼓起的,這就是剛才殺豬匠吹的作用了。
掛完毛之后,殺豬匠這才開始放血,鮮血流在一個盆里,里面已經放了一些鹽,這是要弄城血旺。
豬在這個時候再次發出叫聲,這個叫聲已經被當做了一個形容詞了,雖然很多人引用,但是沒有幾個真的聽過,這叫聲背后代表這一條生命的消失。
他在恍惚之中,似乎看到了那一條豬流淚了。
心中沒有憐憫,豬這個生物從被人來圈養的時候,就已經注定了這個命運,除非豬能變成萬靈之長。
食物鏈不需要同情。
放學之后,就開始破開豬,取出下水,先是去取白下水(大腸、小腸、肚子,這些是白色),然后就是紅下水(心肝脾肺,這類是紅色的)然后就里面用開水清理里面,將豬頭砍下,破成兩扇。(一扇豬肉就豬半邊身體,不帶豬頭)。
這樣差不多就完成了,參與殺豬的人臉上都露出了開心的笑容,因為今天有豬肉吃了,田員外家里所有人今天都有肉吃了。
田員外也邀請自己的客人進去,準備開始吃殺豬飯了。
他和孫秀才坐在一桌,田員外笑瞇瞇的看著孫秀才,對著孫秀才說:“孫先生,村里孩子就指望你了,他們若是有什么不對的地方,盡管打就是了,所謂大棒出孝子,不打不成才,你可不能心軟,這是在害他們。”
孫秀才站起身,彎腰行了禮再次說:“田老爺,這教導學生不能打,要因材施教,自古自有以德服人,豈有以力服人,小孩子不懂事,應該想方設法,因勢導之,怎么能隨便鞭打,在小生看來,鞭打學生是自己無能的變現,自己不能想出更好的辦法,只能希望以力讓他人臣服,這是最下等的。這小孩子天真無邪,又不是什么悍匪刁民,用心便可教化,無需刑罰相助。”
聽到這話,他拉拉這孫秀才的衣袖,這些道理自己心中明白就好了,何必說出來,田員外的面子。
“哈哈,果然讀書人就是讀書人,比起我們這些大老粗明白事理,孫先生,不用多禮,不用多禮,坐坐。”
孫秀才說了一聲得罪之后才坐下,田員外看著自己的兒子嘆氣說:“大牛,我準備過完這個年,把初七過了,就將這家分了。”
聽到田員外的話,他連聲說是,不置一詞。
“大牛,你向來聰明,你說我這分家是不是做錯了,你也給一點主意,有你出主意,我放心。”田員外明顯不想讓他打一個馬虎眼度過,于是開始詢問起來。
聽見回避不了,只能開口說:“是的,田員外,你真的應該早點分家了,孩子不能一輩子依靠你,古人有言,靠山山倒,靠水水干,你現在還能維持這個家業,倒是好說,若是田員外你有那么一天不幸,他們還能靠你一輩子嗎?兒孫自有兒孫福,田員外已經為他們賺夠了,能不能活下去就要看他們了,這個世界上,哪個能靠哪個一輩子嗎?”
最后一句話一語雙管,他當然知道田員外不愿意分家的原因不是因為擔心兒子不能自立,而是擔心自己家產會被七個兒子分去。后面這話已經告訴他了,錢不可能靠一輩子的,死了之后也是你兒子,你何必現在還死抓著不放呢?
田員外聽到這話,沉默了一會兒才對著他說:“大牛,你說的對,這個人呀,有哪個能靠一輩子呢?”
在他們閑談的時候,廚房里面也差不多弄好食物了,最先出來是血旺和炒豬肝,田員外對著他們說:“來來,動筷子,吃吃。”
田員外這個主人沒有先動筷,是大牛這個客人之中最尊貴的人開始先動筷了,然后菜陸續上了上來,田員外和一桌人講起了一些不雅的笑話,逗得一桌子不時的笑,他對田員外講故事的能力深有體會,倒也是不驚訝。
聽著田員外說著,他突然想起了自己的那個問題,他不由詢問田員外:“田老爺,我們那里為什么叫鳳凰嘴呢?”
田員外聽到這個問題,興致來了,放下碗筷,用手摸了一下嘴上的油,對他說:“你這話就算問對人了,這村里除了我沒有人知道你們那里為什么叫鳳凰嘴。以前你們那可是叫徐家院子。”
田員外開始說了起來,這個也和筆架山美人有關,田員外省去了很多,只是說這個美人年輕的時候,撫養她多年的母親病死了。她無錢埋葬,那時候魏朝官場腐敗,苛捐雜稅已經逼著農民苦不堪言,自身難保。
田員外說到這里,就開始跑題了,訴說自己祖上過得怎么凄涼,當地小吏怎么壓榨田家的,田員外神情真摯,這血淚史看的好像真的一樣的。
他對田員外的話也是信一半,不信一半的,這種故事或許是真的,也或許是假。無論怎么說,田員外自己沒有在受這種苦,而他卻變成了故事里面的小吏,成為壓迫別人的存在。
聽著他訴說血淚史,田老大是毫無興趣,從沒有吃過苦的他,對這些事沒有什么體會,反而覺得有一些丟人,他提醒說:“爸,那個姑娘最后怎么樣呢?”
田員外立馬停止了話題,干咳一聲,為自己舀了一碗湯,然后接著說。
美人無法,只能以淚洗臉,她聽聞此除土地喜歡音樂,于是整日吹笛,這樣吹了三天三夜,終于感動了天上的神仙,然后一只鳳凰來到,用嘴在地上為她母親挖了一個墳,然后飛走了。
這件事被知縣知道之后,知縣表彰了這個美人的孝心,于是到了筆架山,見美人容貌艷麗,于是獻給易王。
故事的結局田員外就改了,說是美人嫁給易王幾年之后,吹奏一只曲子,駕著鳳凰而去。
這個很明顯是田員外新編的,不過在場眾人也不知道這個典故,自然也不清楚了。
田員外說完的時候,大家已經吃的七八分飽了,然后接下來的話題就是孫秀才的事情。
“孫先生,我們村除了五六十個孩子之外,還有一些大人閑暇時也想去學堂學習識字,不知道孫先生是否允許呢?”
聽到這話,孫秀才不在意的說可以,反正教一個也是教,教一群也是教,若是有什么不懂的問題,也可以去問他。
團員外又說了,對于這些孩子,希望孫秀才不用太過期待,這些人能夠識字算賬就可以了,若是有一兩個成才,還請孫秀才不惜一切培養成才,若真是讀書種子,田員外也會資助,他感嘆之著,只從那個村里的那個老秀才死了之后,村里已經有四十多年沒有出秀才了,附近的村都有秀才,只有本村沒有,他心里也覺得憋屈。
聽著田員外的抱怨,孫秀才承諾說一定盡力,不會辜負村里人的期望,而且五六十人之中,要出一個秀才也不是太難,這村多年沒有秀才,只是因為沒有請塾師而已,村里的人也不算笨。說到這里,孫秀才看著李大牛說:“比如大牛兄弟,若是讀書識字,莫說中一個秀才了,就算中一個舉人也不是問題。”
“哈哈,說的對,我也是這么我認為的,大牛上可是我們村里人最聰明的人,這方圓百里,誰提到李大牛三個字,不是豎起大拇指,是他一條好漢,是一個聰明人。”
田員外的吹捧讓他有些尷尬,他連忙說沒有這么回事,自己還是太年輕了,還需要這些長輩多多指點才是。
“大牛,你就是謙虛,謙虛。”田員外喜笑著說,拍拍他的肩膀說:“小伙子就要有小伙子的樣子,昂起頭挺起胸,然后說沒錯沒錯,這才像一個小伙子嘛。我們農村人哪有那么多虛的,有一說一,有二說二,我能干,又是偷得搶的,哪有不敢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