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信息化年鑒2019—2020
- 《中國信息化年鑒》編委會
- 2793字
- 2020-11-21 19:28:06
農業農村信息化發展概況
在新形勢下,農業農村部電子政務工作緊緊圍繞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和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規劃,以網絡強國戰略為引領,加強頂層設計和統籌規劃,積極創新政務治理和公共服務,不斷提升電子政務服務能力,以信息化推進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
【總體情況】
經過2019年的建設發展,農業農村部電子政務管理更加規范高效,政務服務水平明顯提升,“互聯網+監管”“互聯網+政務服務”等一批重大工程項目穩步推進,網絡安全保障水平持續增強,電子政務工作總體邁上新臺階。一是優化政務流程,全面提升政務運轉效率。圍繞公文管理、會議管理、值班管理、督查督辦、保密管理、信訪管理等政務工作,利用信息技術優化重塑業務流程,推進全流程電子化、智能化和平臺化,加快整合種植、畜牧獸醫、漁業漁政等行業信息系統,推動構建集約整合、協同共享、安全可信的“大系統”,全面提升行政效能。二是創新政務服務模式,助力深化“放管服”改革。大力推進“互聯網+政務服務”建設,將53項政務服務事項全部納入網上政務服務大廳,全面推進“一網通辦”;開通運行新版農業農村部官方網站,基礎網絡和重要信息系統覆蓋所有機關司局及在京直屬單位,全力推進“網絡通、數據通、業務通”,數據共享開放水平大幅提升。三是加強網絡安全建設,切實提升網絡安全保密能力。加大投入,不斷夯實網絡安全基石,全面提高人防、物防、技防能力,嚴格落實等級保護2.0等標準要求,防病毒、防攻擊、防篡改、防竊密、防癱瘓能力顯著增強。
【具體工作】
(一)統籌推進機制建設方面
升格網絡安全和信息化領導小組,由過去部黨組副書記、副部長任組長,調整為部黨組書記、部長任組長;建立了黨委(黨組)網絡安全工作責任制,實行“一把手”負責制。
(二)政務數據資源體系建設方面
一是開展編目和資源掛接。依據《農業信息基礎共享元數據標準》,梳理和編制政務信息資源目錄,匯聚150余個應用系統的結構化數據資源,形成萬余張數據庫表單,對照目錄掛接資源,打破數據共享交換壁壘。二是建設國家農業數據倉庫。匯聚來自26個渠道,包括農村經濟、農產品貿易、農產品價格等23個數據集市的數據資源。三是初步建成政務信息資源“一張圖”。依托國家農業農村地理信息服務平臺實現部分政務信息資源的可視化發布、數據更新和地圖服務。
(三)業務協同體系建設方面
一是強化頂層設計,加快國家數字農業農村發展規劃編制,加快推進國家農業農村云、大數據平臺和國家農業農村大數據中心建設,整合構建統一的農業農村綜合業務系統,構建農業農村天空地一體化觀測體系,打造農業農村“一張圖、一朵云、一套數、一張網”。二是開發構建高效便捷的綜合辦公系統,支持無紙化智能辦公,簡化工作流程,提高業務辦理的協同性和高效性。三是堅決杜絕以單個司局、處室名義存在的獨立信息系統,按照種植業、畜牧獸醫、漁業漁政等10個業務版塊持續推進系統整合,利用在建信息系統同步帶動整合零星分散小系統,實現業務協同和數據共享。
(四)政務服務體系建設方面
一是加快推進一體化在線政務服務平臺建設。構建基于統一網絡支撐、身份認證、電子印章、電子證照的一體化在線政務服務平臺,實現53項政務服務事項在線辦理,一網通辦;開發移動端App,實現辦理進度查詢、統計分析、電子監察等功能,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和滿意度。二是加強門戶網站建設。門戶網站全新改版上線,開通信息公開和數據頻道,公開重要農產品價格監測信息;建設直播訪談、網上信訪等頻道,解答、回應社會關切,就熱點問題和重點工作設置專欄集中公開。三是完善農業信息服務。強化“12316”監管中心數據資源建設,持續增加知識庫、案例庫、專家庫數據量;優化中國農業品牌公共服務平臺,強化品牌信息和資訊的采集,以及品牌的宣傳推廣。
(五)基礎設施體系建設方面
一是推進基礎資源集約化建設。云化升級國家農業數據中心,形成統一的計算資源池和存儲資源池,推動信息資源由分散建設向集中統一、資源共享、靈活擴展、按需服務轉變。二是提升運維服務專業化水平。建立IT運維管理服務平臺,統一管理網絡資源、計算資源、存儲資源和基礎設施運維,實現運維管理由被動向主動轉變,提供持續、可靠的服務。三是加快視頻會議系統縱深化建設。目前,農業農村部已完成34個直屬單位視頻會議室建設,實現部內視頻會議全覆蓋。全國農業農村視頻會議系統已建成2個主會場、54個省級分會場、341個地市級分會場、1800多個區縣級分會場,基本形成了部、省、市(地)、縣4級農業農村行政管理部門的視頻會議系統。
(六)標準規范體系落實方面
農業農村部發布了《農業行業數據交換技術要求(試行)》《農業信息基礎共享元數據標準》2項標準,編制了《農業農村部信息系統建設技術規范》,正在編制《農業信息化標準體系》,對規范農業農村部電子政務建設、推進電子政務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七)安全保障體系落實方面
一是強化日常監測防護。實時監測、識別、攔截各類網絡攻擊,定期開展漏洞檢測、滲透測試,強化網絡安全大數據應用和威脅感知能力建設,保障農業農村部官方網站和重要信息系統安全運行。二是嚴格落實網絡安全等級保護制度。貫徹《網絡安全法》《網絡安全等級保護制度》等配套法規,開展信息系統定級、備案、測評、整改等工作,做好關鍵信息基礎設施認定和保護,開展農業農村部網絡安全專項檢查,及時發現和整改存在的風險和隱患。三是加強網絡安全應急處置。完善網絡安全信息通報工作機制,開展網絡安全風險通報處置工作,避免重大網絡安全事件發生;修訂完善網絡安全應急預案,并開展年度網絡安全攻防演習和應急演練。四是開展網絡安全宣傳培訓。組織開展網絡安全宣傳周活動,舉辦農業農村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培訓班,提高辦公人員網絡安全意識和防護技能。
(八)政策法規體系完善方面
農業農村部先后研究制定了信息資源共享管理辦法、共享評估考核辦法、網站管理辦法、重大信息平臺運維專項經費管理辦法、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要點等一系列牽頭抓總的制度。
【探索與創新】
在電子政務推進過程中,農業農村部應用互聯網、大數據思維,強調充分利用新技術、新模式、新理念優化工作流程、創新業務模式,促進政務治理現代化和公共服務便捷化。一是打破服務瓶頸,緊密圍繞保障民生、利企惠民等主題,大力推進“互聯網+政務服務”,構建公平、便捷、高效的政務服務信息體系,實現以行政辦公需求為主向以服務公眾需求為主的重心轉變。二是創新應用服務模式,初步構建了集全國農業農村空間基礎地理信息體系、空間數據資源體系、地理信息服務體系于一體的農業農村地理信息平臺,為各級農業農村部門提供全方位地理信息服務。依托網站、客戶端、博客、微信公眾號、小程序等政務新媒體,廣泛收集監測投訴舉報、三農輿情等信息,利用大數據分析手段,有效提升了日常監管及應急處置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創新構建中國農產品供需分析系統,為大宗產品、鮮活品種供需分析提供重要大數據智能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