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周末受邀去朋友家吃飯,想著不能空著手去,便在路邊的面包店買了一盒慕斯蛋糕帶過去。
一進門,朋友家的兩個小孩立刻將我圍住了,我笑著把蛋糕盒遞給他們,兩個小鬼歡呼雀躍地開始分蛋糕。沒想到,那盒蛋糕竟讓他們爭執了起來。
原來,盒子里有六塊蛋糕,其中五塊是巧克力味的,只有一塊是草莓味的。孩子們都搶著要那塊草莓味的。
其實,朋友告訴我,兩個小孩平時都比較喜歡吃巧克力蛋糕。可那塊草莓蛋糕卻有個重要的優勢——稀少。
心理學上有個詞叫“稀缺性原理”,即東西越少,想要的人就越多。東西的稀缺性越大,我們覺得它的價值越高,但它實際并沒有變得更珍貴。
有句歌詞唱得好,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稀缺的東西對人有著巨大的吸引力。這就是為什么“獨家新聞”有著那么高的點擊率;為什么網紅的淘寶店鋪一上新,所有的預售商品都被一搶而空;為什么那么多果粉愿意從凌晨開始排隊等著買iPhone新款。
限量版、稀缺、獨家……這是最能俘虜眼球、激起購買欲的字眼。
在整個歐洲市場,為了追求稀缺性,甚至還默默流行著這樣一種服務:個人定制。比如新款包包可以印上自己名字的首字母,牛仔褲可以將自己的名字刺繡上去。
廣大商家正是瞄準了當下消費者的消費心理,因此出現了“饑餓營銷”、出現了“僅今日有售”。
因為稀少,所以覺得格外珍貴。
02
在這個快節奏的社會中,收獲并不是與付出成正比的,而是與付出的稀缺性成正比。
我的表弟剛上大一,叫我幫他介紹合適的兼職,說想趁著周末時間賺點零花錢。我問他想做什么類型的兼職,他撓了撓頭,列舉了些發傳單、奶茶店店員之類的工作。
其實,要找到這類兼職并不困難,滿大街都貼著這樣的小廣告,畢竟需要廉價勞動力的地方比比皆是。這類兼職不需要技術含量,只需要大量重復性的機械勞動。不需要動腦,因此也得不到任何技能提升。
于是我給表弟講了一個故事:
《社會心理學》的作者斯蒂芬·沃切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
他將受試者分為兩組,請他們評價餅干的質量。第一組被分到整整一盒餅干,第二組只得到兩塊。結果是,第二組受試者對餅干質量的評價要比第一組高得多。
這一實驗經過多次重復,結果都相同。
我問表弟:“餅干為什么越少越好吃?”表弟想了想,說了句:“物以稀為貴。”
是啊,你付出大量的時間在發傳單上,得到的報酬卻是一小時十幾、二十塊,為什么?因為發傳單人人都做得到,你的位置誰都可以取代。
能讓你變得更有錢的,不是毫無目的地兼職,而是你的稀缺性。
與其將寶貴的時間花在人人都能做的機械性勞動上,不如用來學點新的技能本領,提高自己的不可替代性。你的外語水平非常出色,那么就有機會勝任外國客戶的陪同翻譯;你能將PS玩得出神入化,那么就可以嘗試平面廣告制作,這些都是你的競爭力。
孫凌說過:“一個人是否能夠創造價值,決定其是否值錢;而一個人所擁有的能力是否稀缺,決定其能夠值多少錢。”深以為然。
03
據英國媒體報道,英國好多養殖場都在招人,職位的名稱叫作“小雞性別鑒定師。”
目前英國只有150名左右的小雞性別鑒定師。因為這種人才太稀缺了,雇主們將薪水提升到一年4萬英鎊(約34萬元人民幣)。
這就是稀缺的魅力。
為什么你那么辛苦,卻仍然生活在社會底層?決定你待遇的,不是你有多努力,甚至也不是你有多能干,而是你的位置有多不可取代,你的核心競爭力有多強,你有多不可復制。
結語
無論經濟形勢如何,企業招人也好、裁員也罷,冗余的永遠是人員而不是人才,因為人才永遠稀缺。
想要讓自己成為稀缺性人才,不妨好好回想一下自己所浪費的時間、錯過的學習機會,從現在開始學會多看書、多思考,與能讓自己進步的人多交流。
稀缺的重要性,你明白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