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懷古
上面一章,我們說了詩人在游覽祖國大好河山時寫下優美詩篇的情況。本章我們還要接著講旅游的話題。小朋友可以回憶一下,在外出旅游的時候,每到一處景點,是不是會有一些導游饒有興致地向游人介紹關于景點的小故事,這座宮殿曾經見證了哪幾個王朝的興衰,這座花園曾經是哪位名人的府邸,這座寺廟曾經出過幾位高僧,甚至一塊石頭、一泓泉水也有它的傳說和故事。我們可以把景點背后的故事叫作歷史典故,知道了這些典故,那些普普通通的事物仿佛就有了生命,你會感嘆,哦,原來今天我站立的地方曾經發生過那么多有趣的故事啊!一定要記下來,回去后向同學們吹吹牛,必定是極好的。
詩人看到一處壯美的景觀會寫出優美的詩篇記錄下來,抒發一下自己的情感。那么,如果他們來到一個有故事的地方,想起這里曾經發生的一切,會不會也作一首詩呢?當然會,不過詩人往往既有才情,也有學養,他們不僅會想起腳下這片土地上曾經發生的事,還會對過去的事做一番評價,我們可以把這類詩叫作“懷古詩”或者“詠史詩”。
今天我們請來現身說法的老師是著名詩人杜牧,杜牧在寫懷古詩方面很有造詣,寫出了很多有新意、有水平的作品,下面這首《題烏江亭》就是其中之一。844年,唐會昌四年,杜牧到池州去擔任刺史,路過烏江亭(現位于安徽馬鞍山市和縣),有感而發,題了一首詩。
杜牧會留在烏江亭作詩,那這里肯定發生過什么驚天動地的大事。沒錯,公元前兩百多年的時候,秦朝因為殘暴的統治而被推翻,劉邦和項羽開始爭奪天下。經過長達四年的楚漢相爭,西楚霸王項羽在垓下(現在的安徽靈璧縣)被擊敗,他帶著少數兵馬突圍跑到了烏江,當時曾經有人勸說項羽乘船逃到南方,重新組織軍隊,再和劉邦爭天下。項羽覺得自己敗得如此狼狽,沒有臉面再去見江東父老,就在那里自刎而死。從此,楚漢戰爭結束,劉邦建立了漢朝,中國歷史開始了新的篇章。
對于杜牧來說,項羽烏江自刎的故事已經是一千年前的事情了,現在杜牧要做一番怎樣的評價呢?我們先來讀一讀他的詩:
題烏江亭
唐 杜牧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
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
“勝敗兵家事不期”,“不期”,就是“不可預料”的意思,杜牧一張口就直截了當地告訴我們:勝敗乃兵家常事,打仗這種事,誰贏誰輸都有可能。接著他又說了“包羞忍恥是男兒”,能夠忍受恥辱才是男子漢。也就是說,受點挫折沒什么了不起,什么羞愧、恥辱,都可以忍一忍。
我們一聽,杜牧的口氣是挺大的,看樣子他是要批評項羽。果然,接下來,杜牧更不客氣,直接評論道:“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他似乎是搖頭嘆氣地對項羽說:西楚霸王啊,江南人才濟濟,你重新再來一次,說不定還能贏回來呢!
重新再戰為什么說是“卷土重來”呢,因為古代的戰爭中,步兵、騎兵拿著武器相互沖殺,人和馬一奔跑就塵土飛揚,像是把泥土卷起來了,所以說是“卷土”。“卷土重來”這個詞實在太形象,以致成了我們現在經常使用的一個成語,用來形容人們在失敗之后,重新投入戰斗。看來,杜牧對項羽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覺得他胸襟不夠寬廣,意志不夠堅強,不該早早認輸。
通過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懷古的詩和寫景的詩可不一樣,雖然同樣是詩人看到某處景色而作,但它更側重對事情的評論,而不是去描寫那里的山如何挺拔,水如何流淌。詩人的感情不再藏在景色描寫里,而是直接體現在了他的觀點里。所以說,山水詩是詩人寓情于景,而懷古詩則是寓理于景。
知識鏈接
杜牧并不是唯一題過烏江亭的詩人,后來很多文人經過這里也想起了項羽的故事,寫詩作了一番評價,有的贊同杜牧的觀點,有的反對杜牧的觀點,我把其中的兩首列出來,你覺得誰說得對呢?
烏江
宋 李清照
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烏江亭
北宋 王安石
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
江東子弟今雖在,肯與君王卷土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