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頭炮。”小宏持紅持紅方棋,,先行一步,他喊到,“把馬跳。”馮雨移了步馬,守住了中間的那個“卒”。“我也跳馬。”小宏說到,守住了中間的那個“卒”。“我也跳馬。”小宏說到。“為什么也跳馬啊。”對象棋一竅不能的楊勃問了句。“哦,為了出車。”小宏回答,之后他指了指“車”,“就是為了把這個子兒移出來,楊勃搖了搖頭,表示不解。“我先出車。”馮宇說到,他挪出畫了“車”。就這樣楊勃看著,馮宇和小宏玩著。
之后的幾天三個人沒怎么出房子,吃完了飯就去玩棋,玩累了象棋就玩圍棋,然后就睡覺。進入“吃、喝、拉、撒、睡、玩”的循環。
到了開學的前兩天,有兩人結著伴的初三的學生來到了楊阿姨這里,想要找個合適的地方住。
“咚咚咚。”傳來了敲門聲,“來了來了。”楊阿姨應到。“是這兒吧?”一個戴著黑框眼鏡的胖乎乎的人問。“啊,昨天就是你們給我打的電話吧?”楊阿姨問,“是這兒,是這兒。”她趕緊回那個人的話,胖子身后是一個比他個兒高,身材瘦削的瘦子。
胖子和瘦子昨天和楊阿姨通過了電話,楊阿姨告訴他倆地址,兩人摸索著過來了。
“來,進屋,先坐下來再說。”楊阿姨招呼他們,示意他們進去挨著廚房的那個屋,里面有了張空床位。
兩個走了進去,沿挨著屋門橫放的那張床坐了下來,楊阿姨則從客廳里搬來一個椅子,挪到兩人對面,交談了起來。
“怎么稱呼你們。”楊阿姨問,“我姓李,叫李明。”胖小伙子先回答。楊阿姨把目光從胖子身上移到瘦小伙子臉上。“我姓張,叫張一杰。”他回到,“哦。”楊阿姨點點頭。她撩了撩眼睛前的幾根頭發,把它們弄到了耳后。
“以前也住過小飯桌?”楊阿姨探詢似的問了一句,“如果住過,那么什么還要搬出來?”楊阿姨心想,“住過,住過。”李明回答,他用手朝東南方向指了指。“就在那片兒住過,那兒也有招小飯桌的。”他又補充了句。
“那么?”楊阿姨疑問到,她移動了目光,看著東西方向,若有所思地想了想。見楊阿姨在想,張一杰解釋了解釋,“東邊那兒不是有個超市嗎。”“他指著超市所在的位置,沿著超市往南走,走個不到一百米就到了。”“哦,那兒啊,離明光中學不近啊。”楊阿姨說,“那你們之前為什么不找個近點兒的小飯桌住啊?”她問道。“那邊兒稍微便宜點兒。”李明回答。“可能住的地兒也大,比這間屋子稍大點兒。”張一杰看了看這間住的屋子四周,總結道。
“為什么現在搬過來了,是因為你們初三了,想找個近點兒的地方住嗎?”楊阿姨似問非問。“算是吧,”李明稍稍嘆了口氣,像有什么委屈和無奈憋在心里。“那邊兒到了晚上特別亂,初一的和另外一些初二的不學習,亂嘈嘈,關上屋門都聽的見,學習專心不起來。”他露出了一份厭惡的目光。“對。”張一杰也感慨到,“主要就是因為這個原因。”
“您這兒晚上不亂吧?”張一杰試探性問,明年該我們該中考了,晚上得學習,覺也要睡好。“放心吧,他們是初一新生,剛來的,挺聽話的,如果晚上影響了你們學習,你們告訴我,我馬上說他們。”楊阿姨堅定地說,“絕對保證你們的學習環境。”聽到這兒,張一杰和楊明仿佛找到了救星似的連忙舒了口氣,決定在這兒住下了。之后又和阿姨聊了很長時間。
到了快要吃午飯的時間了,楊阿姨想讓他們留下來吃完飯再走,他們猶豫了猶豫還是走了。
“我們吃完中午飯,下午就搬過來。”李明臨走前說。
楊阿姨去廚房擇菜,之后切菜做飯。做好飯了叫他們三人吃飯。
吃飯時,楊阿姨告訴他們仨下午有兩個初三的來這兒住。他們仨心里充滿了好奇,也期待初三的來了會是什么樣子。
到了下午,張一杰和李明從外面租了輛木轎車,因為雜物比較多來回跑了兩三趟才弄好所有東西。有初一、初二的書,舊衣服、舊鞋、臺燈、洗臉盆等等。
剛開始以小宏為代表的初一的一方與以張一杰為代表的初三的一方很少有接觸,只不過吃飯時一起吃,但那也只是各聊各的,有點兒“各自為營”的感覺,小宏和楊勃、馮雨聊,張一杰和楊明聊。也許是不好意思第一個開口向對方“陣營”話話,兩方有些沉默。
悠閑的時間過的很快,明天就到了開學的時候了。
開學的前夕,小宏、楊勃和馮雨的父母分別先后都給楊阿姨打來電話。分別告訴楊阿姨讓他們各自的孩子明天上午8點準時到校,學校里有塊兒長方形的校碑,入學的班級、學號都用A4紙打印出來了,貼在校碑上,讓他們去校碑上找到并去往自己的所屬班級,不知道的話就問問學校里的老師,他們會告訴的。楊阿姨把這一消息轉告給了他們仨。
因為要開學了,第二天他們三個人起的都比較早。木宏醒后坐了起來,不經意地向窗外眺了眺,“呀!”他不由得被嚇了一跳。“咋了,咋了?”正在穿衣服的馮雨和下床正穿鞋的楊勃都停了停,馮雨疑惑地問。
“你看校門口。”小宏用手指向窗外,指著校門口,馮雨趕緊穿上拖鞋,打開窗戶,扒著窗戶邊,探著頭往校門口看。“哇!”他也不由得感嘆了一句,校門口響起了車的鳴笛聲,而且是特別特別多的車此起彼伏地“滴—滴—”響,楊勃穿好了拖鞋,他也呼到了人頭攢動的聲音。“是不是發生車禍什么的了。”他心想,也過去看了看。
一看,原來是新生入學,許許多多家長開著車帶著孩子來上學,和其他各種各樣的社會車輛堵滿了整大半個興晨街。母和孩子擠滿了校門口,發出了各種喧吵聲,讓別人讓路的、抱怨的、感嘆的,各種各樣,還有一部分人群從大的人群中擠了出來,這些人應該是找到孩子所在班級信息了,正去打孩子所屬班級了,小宏從窗戶上看去,這些人走的分散,像一群覓食的螞蟻一樣,帶著各自信息前往目的地。
楊阿姨覺得時間不早了,早早的給他們做好了飯,敲門叫他們吃飯去,今天只是新生入學報到的時候,明天張一杰,李明他們才開學。楊阿姨想讓張一杰他們一會兒和小宏他們一起去學校,給他們指示指示班級在哪兒,張一杰他們同意了。
吃完飯,一行5個人一起來到了校門口,雖然說人群沒有剛開始那么擠,但還是特別擠,街上還有陸陸續續剛到的學生及家長。
小宏他們等啊等,慢慢的,擠在他們前門的人都找到了所屬班級信息。人越來越少,最后,小宏、馮雨和楊勃擠到了校碑跟前,和他們父母所說的一樣,校碑上貼著好幾張A4紙,所屬班級信息都在上面。
一個接一個地,馮雨、楊勃和小宏找到了各自所屬班級。馮雨初一四班,和楊勃一樣,小宏則是初一四班。
寫這本書是希望引起大家對留守孩子(外出務工連續三個月以上的農民托留在戶籍所在地家鄉,由父、母單方或其他親屬監護接受義務教育的適齡兒童少年)的關注。
感謝你的閱讀,覺得不錯的話要收藏、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