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極拳屬于短打拳法,其動作普遍、樸實無華且發力迅猛的風格。在技擊手法上要求寸截寸拿、硬打硬開。
此拳起源:八極拳的起源時間和地點,至今說法不一,一說,起源于明代,二說,是南宋河南焦作月山寺第二任住持崇蒼所創,三說,是明末一號“癩”的云游高人所創,以上說法無法借助任何資料來準確證實。
歷史事跡;
八極拳全名“開門八極拳”。尊癩道人為一世,吳鐘為二世,民國二十年載:張殿奎,自設武館,授徒百余。八極拳據傳由癩姓道士傳藝HEB省CZ市孟村人吳鐘:吳鐘傳藝其女吳榮。孟村遂成為八極拳的發源地地。這時八極拳已經發展開來,八極拳法至今日,已傳11世,各世傳人之佼佼者有吳鐘、吳榮、吳楠,吳鐘毓,李大忠、吳凱、張克明、黃四海、張景星、曹井田,王景祥、尹樹春、崔洪起、黃玉柱、祝笑天、王健等。清末民初時,八極拳因王中泉,張景星,李書文,王連峰,霍殿閣,劉云樵,吳會清等人而聞名中國。后傳入日本、韓國及其他國家。
基本要鄰;
練習八極拳要求發出十字勁,眼隨手轉,拳腳齊發,腿不過襠,腳不離地,無躥蹦、跳躍步法,勁力短快,變化突然,纏絲勁和擁搓步法,吐氣發聲,以聲助勢,以氣催力,剛柔相兼以“四六(四六步)”為主,陰陽頓挫,神形兼備。
主要要領;
勁力:講求崩、憾、突,須貫通於肩、肘、拳、胯、膝、腳六個部位。發力瞬間要勁如崩弓,發如炸雷,勢動神隨,疾如閃電,以剛勁為主。
行氣:要求始于閭尾,發于項梗,源泉于腰,行步若淌泥,氣要下沉。
身法要點:意正身直,松肩氣下外方內圓,含胸拔頂,抖胯合腰,手腳相合,氣力貫通,三盤連環,意守丹田。
步法:不丁、不八、不弓、不馬,即用擁搓步跺碾步和翻身跺子。八極拳的步型以弓步、馬步為主,步法以震腳闖步結合而成。
八極拳的腿法要求不宜過高,主要有彈、搓、掃、掛、崩、踢、咬、扇、截、蹬。
技擊手法:講求寸截、寸拿、硬打硬開,挨、膀、擠、靠。口訣曰:一寸、二裹、三提、四挎、五戳、六摟、七硬、八摔。
八極拳技擊講究彼不動,我不動,彼若不動,我以引手誘敵發招,隨即用硬打硬開之法強開對方之門,貼身暴發,三盤連擊,一招三用,而一舉成功。
拳歌;
頭要頂,頸要挺,身要直,胯要坐,動作干脆,發力剛猛,挨、幫、擠、靠無處不到。
步法歌訣;
意要身正直,十趾抓地牢,兩膝微下蹲,松胯易擰腰,兩肘配兩膝,八方任逍遙。
技擊歌訣;
上打云掠點提,中打挨戳擠靠,下打吃根埋根,身不舍正門,腳不可空存,眼不及一目,拳不打定處,貼身近發,三盤連擊。
主要內容;
一、金剛八勢:撐錘、劈山掌、探馬掌、虎抱、熊蹲、鶴步推。
二、六大開:六大開意為先開門,后進招,凡與敵交手均不離此術。六大開是頂、抱、單、提、挎、纏。練六大開以三靠三合為要點招不離胯。
三、練習八極拳時應先做好準備工作,習練時要先輕后重,先慢后快,同時舌抵上顎、發力時伴以哼哈之聲,以達內外合一,勁力完整之要求。其它部位的動作也要遵照循序漸進的原則,做到全身上下協調一致。
四、對練項目有:八極對接拳、八極對劈掛、八極對爪拳。
五、器械有:六合大槍、雙盤槍點、耗大槍架、子龍槍,大六合刀、小六合刀、雪片刀、萬勝雙刀、攔馬撅、春秋大刀、月霞劍、青萍劍、震山棍。
六、其它有:易筋經、大架太極、羅漢拳等。
七、八大招:閻王三點手,猛虎硬爬山,迎門三不顧,霸王硬折韁,迎風朝陽掌,左右硬開門,黃鶯雙抱。
八極歌訣
斂神調息無極式,進步撞錘震天宇。雙羊頂肘人不識,雙手捧合抱拳禮。拉開硬功式無敵,開弓撮頂窩里炮。翻頂兩儀氣鼓蕩,獅子搖頭小張口。纏絲疊手十字拳,腰似蛇行平掌穿。齊步坐胯朝陽掌,擰腰扭胯雄鷹立。跺碾呲滑閉肘襠,白蛇吐信雙掌合。拉弓撮頂窩里炮,翻頂兩儀起鼓蕩。扭轉乾坤雙揣襠,活步震腳翻提炮。點掌提腿跑追風,翻纏撲手伏虎式。砍掌白鶴亮雙翅,震腳抖毛震八方。搖臂呲滑掛肘忙,砸下跪膝南北極。回身擁肘推山力,縮身轉腰翻纏挎。翻肘錘砸打血海,閉擄纏絲打撞錘。回身挑掌單鞭揚,勾提震腳窩心頂。閉擄纏絲打撞錘,纏絲仰掌托槍提。鷂子入林底盤纏,起身崩肘浙江招。仆步摟手單腿掌,反張朝陽使掛踏。一字頂肘羅漢杖,掛提起掌站如松。氣沉丹田下按掌,極架行畢歸無極。
注:以上多數資料來源于查找如有問題請及時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