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匈奴的子孫
  • 雪漠
  • 3298字
  • 2020-11-21 13:51:56

盛唐的流水聲

石羊河的水聲流到了隋唐。隋朝也采取過一些有效的措施。比如它大興水利,開鑿新渠,修復舊渠,保證了屯墾耕地的用水。而且,隋代的屯墾是亦兵亦農的,以軍隊士兵為主體,當地居民也多“立堡營田”(《隋書》卷二四《食貨志》)。此外,相當數量的內地罪犯,也被強制充軍屯墾,從事犯屯。這是對漢制的繼承。但客觀地說,隋代在河西的屯墾,有過不少失誤:一是屯田規模過大,影響了本地區均田制的推行,不利于發展小農經濟;二是一味強調屯墾,不兼顧畜牧業,后來的雨量減少、土地沙漠化嚴重、牧地與森林覆蓋面積銳減,跟這就有一定關系;三是其屯墾與軍事行動的聯系過于密切,用兵則大興屯墾,和平則廢屯拋荒。

*今日石羊河

相較之下,大唐有著更為獨特的胸襟,也有超越歷史的眼光。比如,唐貞觀三年(公元629年),李大亮任涼州都督、任職期間,他積極推行開荒種田以實邊——唐朝移民多次,鼓勵墾荒——的政策;唐長安元年(公元701年),郭元振任涼州都督、隴右諸軍大使,在位五年中,他重視興修水利,農業連年豐收。

為了實現所謂“強兵足食”的目的,唐太宗下令對石羊河流域的生荒沃土進行開墾,并實行屯田、屯牧、和糴三項政策。

屯田,延續過去歷朝歷代的傳統,以軍屯為主,民屯次之。軍屯的土地屬國家,官方配發耕牛、農具和種子等,并提供口糧,收獲須全部交公。據《唐六典》記載,河西“赤水三十六屯”,《資治通鑒》卷二一五胡注:“赤水軍在涼州城內,兵三萬三千人。”可見,河西軍屯每屯約千人左右。民屯則是政府把均田制——唐代對均田制進行了改良,給每個十八歲以上的成丁男子授田百畝,其中二十畝為永業田(可作為私產傳給子孫),八十畝為口分田(死后交還政府,改授他人)——以外的土地,交給屯丁(即征夫和流民)耕種,他們是均田制之外的國家佃農。屯牧便是建馬場,目的是給騎兵供給軍馬。和糴就是百姓開荒所產的所有糧食,都由國家收購,即“官出錢,人出谷,兩相商量,然后交易也”。

在這些政策的刺激下,涼州百姓開發了大量荒地,當地的農業耕地面積擴大了許多。大唐的國防力量得到加強,同時也解決了軍糧運輸等諸多問題。大唐在涼州的屯田,據說可支用幾十年的軍糧。因連年豐收,糧食十分便宜,在河西,一匹絹可換幾十斛麥子。史稱:“當唐之盛時,河西、隴右三十三州,涼州最大,土沃物繁而人富樂。”(《新五代史·四夷附錄》)也就是說,河西隴右共三十三州,涼州是最大的,當地土地肥沃,物產也很豐富,當地人的生活非常富足。

除了興修水利之外,唐朝還對農耕技術進行了改良:將旱田改為水澆地,引水灌田,并推廣一種叫雙鏵犁的農耕工具。據記載,旱田改為水澆地之后,產量提高約三倍;而雙鏵犁也提高了耕作效率,故一直沿用至今,今天的河西農民犁地,用的仍是唐朝的那種雙鏵犁。

唐朝的河西諸地,澆水灌田是頭等要政,州刺史和縣官必須親自過問。此外,還設了專門治水的各級官吏——州上的治水官叫都渠泊使,縣里的治水官叫平水和前官,鄉里的治水官叫渠頭、渠長和斗門長等。這些人是唐朝政府制定的《開元水部式》的監督實施者。《開元水部式》對各級管水吏員的職責有具體規定,記載考核其是否稱職,賞功罰過,并規定要對用水者平等對待,明令禁止妨礙灌溉的現象,還有許多斗門的規定。

同時,因為地處絲綢之路,涼州的貿易也非常繁榮。唐玄奘曾說:“涼州為河西都會,襟帶西蕃、蔥右諸國,商侶往來,無有停絕。”(《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玄奘大師的意思是,絲綢之路上的駝隊往來不絕,商旅比肩接踵,奇珍充盈,異寶斑斕。時人贊曰:“填不滿的涼州。”意思是,無論有多少貨物,都可在涼州迅速消化掉。當時的涼州,是那些胡商最青睞的寶地。胡商們從遙遠的突厥、回鶻、大食、波斯等國,經過漫長的旅途顛簸和風沙洗禮,來到涼州。他們運來了異域的珠寶,運走了大唐的絲綢瓷器等。其國籍之多、人數之眾,超出了人們的想象。據說,公元757年,武威九姓胡商不堪重負,犯上作亂,竟占領了武威七城中的五城。可見,那些胡商確實有著與官兵抗衡的勢力和人數,但他們絲毫影響不了當時涼州的繁榮。

關于那時的繁榮,張籍作詩《涼州詞》贊曰:“無數鈴聲遙過磧,應馱白練到安西。”王建在《涼州行》中說:“蕃人舊日不耕犁,相學如今種禾黍。驅羊亦著錦為衣,為惜氈裘防斗時。”元稹則在《西涼伎》中稱:“吾聞昔日西涼州,人煙撲地桑柘稠。”還有諸多詩人,皆有千古絕唱。

從那時直到今天,石羊河流域一直是全國著名的產糧基地。據《通典》記載,天寶八載,河隴地區總收成占全國糧食總數的百分之三十七。但我們依舊從大唐的開發之中,發現了歷史的隱患。對荒地的大量開墾,客觀上破壞了自然環境的和諧,許多草場都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耕地。但唐朝依舊在向現有的草場索取更多的戰馬,因為當時唐朝在攻打高麗和吐蕃等地。連年用兵,戰馬是不能少的。那數十萬的戰馬,就是由涼州的綠洲提供的。那時,只在那鄧馬營湖中,就有七十二座唐營。至今,涼州的長城鎮等地仍然有“沙壓七十二唐營”的說法,那兒的村子至今仍有以“前營”“后營”為名者。

那么,為什么“沙壓七十二唐營”?原因就是過度放牧。據史載,大唐曾在武威置河西節度使,管理鄧馬營湖的七十二座唐營,其承載量竟達牧馬三十萬匹。久而久之,那曾經的湖泊綠野,便逐漸消失,沙漠前行,河水減少,湖泊只好干涸了。最初,是從湖泊到濕地,然后變成沃土,最后,因歷朝歷代仍在超載放牧,那最后的沃土,也終于成了荒漠。于是,鄧馬營湖就成了荒漠化的盆地。

而且,那災難是迅速降臨的。數年前,其中一個唐營在長城鎮的高溝堡被發現。從它被埋的情況可以看出,它被埋的時候,還是唐朝。一位老人說,那沙,是一夜之間降臨的。關于那個埋葬了一切的夜晚,當地有許多故事。但傳說中的“七十二座唐營”,現在已看不到任何跡象,只留下那些帶“營”字的地名,還有那個偶然被發現的唐營,證明了那段歷史的存在。這片土地曾經養活過那么多的駿馬,而今天的它,卻只剩茫茫大漠了。人類跟自然斗爭的結果,便是將那巨大的唐營依次分為八十里大沙漠、二十里大沙漠、四十里大沙漠等。它們被地理書稱為“騰格里大沙漠”。

*養活過那么多駿馬的土地,今天只剩茫茫大漠了

我在長篇小說《大漠祭》中描寫的,便是騰格里大沙漠周邊的農民生活。只有在沙漠里一些被稱為麻崗的所在,才可以依稀看出當初的風采,此外,這里只有黃沙戈壁。那沼澤、濕地、森林,都成了歷史的記憶。據專家考證,王維“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著名詩句,描寫的就是他在騰格里沙漠看到的景象。那長河,指的就是今天的洪水河。

石羊河流域的土地數米以下多為鵝卵石,是冰川時代的產物。鵝卵石上面是土層,由河湖黏土和亞黏土夾層的沙質糅合而成。若是植被完整,水土不流失,則地貌便相對穩定,成為綠洲。若是無節制地墾伐,破壞植被,大風便會卷走浮土,土地便會荒蕪,向沙漠化惡化,沙塵暴就會肆虐開來。而惡化的沙漠,是再也不可能復原為千里沃野的。

一些學者甚至將大唐的開發,當成石羊河流域環境惡化的一個歷史轉折點。那些縱橫天下的戰馬帶走了太多的精氣,使這塊土地元氣大傷,千年間一直不能復原。從那時起,雪線上升,氣候漸趨干旱,流沙侵向人類的地盤,荒漠像麻風那樣四面舔去。只有在人類遭受巨大的兵災,無力再干預自然,或是無法再掠奪自然的時候,石羊河流域才稍稍得以緩和,那承載過重的土地,才會泛出一點自然本有的綠色。

石羊河,我們的母親之河,它曾經是那樣豐滿美麗,現在卻因為乳汁被榨去太多,變成了干癟的老太婆。

我們不要忘記,中華民族引以為傲的大唐盛世,離不開石羊河母親——石羊河喂養了數以百萬計的涼州大馬,大馬馱起那些揚鞭飛馬橫行天下的勇士,大唐才有了縱橫天下的豪情。

可惜,戰亂之災總是伴隨著石羊河流域的治水史。

唐廣德二年(公元764年),涼州為吐蕃占領。此后,涼州成為歷代王朝和各種勢力的“拉鋸”之地。此后六百多年中,吐蕃、回鶻、黨項、蒙古等族相繼占據涼州大地,水利失修或遭破壞,大片良田被迫棄耕荒蕪。期間,也有一些統治者采取治水措施,但多限于頭痛醫頭之舉,并無統籌和發展。故元朝馬端臨撰《文獻通考》稱:“蓋河西之地,自唐中葉以后,一淪異域,頓化為龍荒沙漠之區,無復昔日之殷富繁華矣。”

主站蜘蛛池模板: 石河子市| 凭祥市| 阿拉善左旗| 怀集县| 黔西| 新余市| 晋宁县| 紫金县| 额济纳旗| 新巴尔虎右旗| 漳州市| 定州市| 克拉玛依市| 莫力| 都江堰市| 黄冈市| 星座| 乌兰县| 射洪县| 恩平市| 台州市| 宁乡县| 准格尔旗| 东台市| 家居| 无棣县| 边坝县| 湖口县| 灵台县| 五大连池市| 香港 | 旌德县| 长春市| 三都| 文成县| 沅江市| 镇坪县| 长白| 错那县| 楚雄市| 成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