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689—740),字浩然,襄州襄陽(今湖北襄樊)人。早年隱居鹿門山,四十歲入長安應進士考落第,失意東歸,自洛陽東游吳越,即所謂“山水尋吳越,風塵厭洛京”。張九齡出鎮荊州,引為從事,后病疽卒。他是不甘隱淪而以隱淪終老的詩人。其詩多寫山水田園的幽清境界,卻不時流露出一種失意情緒,所以詩雖沖淡而有壯逸之氣,為當世詩壇所推崇。
秋登蘭山寄張五[81]
北山白云里,隱者自怡悅。[82]
相望試登高,心隨雁飛滅。
愁因薄暮起,興是清秋發。
時見歸村人,沙行渡頭歇。
天邊樹若薺,江畔洲如月。[83]
何當載酒來,共醉重陽節。[84]
夏日南亭懷辛大
山光忽西落,池月漸東上。[85]
散發乘夕涼,開軒臥閑敞。[86]
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
欲取鳴琴彈,恨無知音賞。
感此懷故人,中宵勞夢想。
宿業師山房待丁大不至[87]
夕陽度西嶺,郡壑倏已暝。[88]
松月生夜涼,風泉滿清聽。
樵人歸欲盡,煙鳥棲初定。[89]
之子期宿來,孤琴候蘿徑。[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