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8章 名城朝歌

提起朝歌(今河南淇縣),人們自然就會想到殷紂王和蘇妲己;就會想到古典小說《封神演義》以及據此改編的電視連續劇《封神榜》。走進朝歌,就像走進一條幽深的歷史隧道;走進朝歌,就如打開一部厚重的史書;走進朝歌,殷紂王、妲己、比干、周武王、衛懿公、許穆夫人、鬼谷子、孫臏、毛遂、荊軻……一個個耳熟能詳、蜚聲中外的歷史名人便撲面而來;走進朝歌,摘心臺、紂王墓、荊軻墓、“中華第一古軍校”云夢山、古靈山、朝陽寺……一處處如雷貫耳、令人流連忘返的古跡名勝便矗立眼前;走進朝歌,便可聽到從《詩經》中湯湯而來的淇水吟誦著“淇水悠悠,檜楫松舟……”,以及李白、杜甫、王維、高適、蘇軾等古代文人吟詠有關淇水的詩篇……

這是一座距今已有三千多年悠久文化的古城,依山傍水,素有“東臨淇水觀魚躍,西依太行聽鹿鳴”之稱。曾為殷商四代帝都,周王朝衛國國都。

朝歌古稱沬鄉,也叫沬邑、朝歌、雅歌、臨淇、衛州、淇州等,先后做殷商帝都和衛國都城五百余年。《史記·殷本紀》記載:“沬邑,殷王武丁始都之。”“帝乙復濟河北,徙朝歌,其子紂仍都焉。”《今本竹書紀年疏證》也記載道:“武乙三年,自殷遷于河北,至是復濟河北徙朝歌,紂仍都之。蓋武乙之時,其地名沬,至紂時,其地乃名朝歌。”《水經注》曰:“朝歌城,本沬邑。”

為何叫朝歌?《水經注》九卷記載道:“劉向曰:‘有糟邱、酒池之事焉。有新聲靡樂,邑號朝歌。’晉灼曰:‘《史記·樂書》作朝歌之音。朝歌者,歌不時也。故墨子聞之,惡而回車,不逕其邑。’孫校曰:‘《山海經》有朝歌之山,當是以此得名,非紂樂也。’”從《水經注》記載的這一段可以看出,有認為朝歌因紂王沉迷于靡靡之音而得名的,也有認為朝歌因有朝歌之山而得名的。

公元前1046年,武王克商后,將商畿分為邶、鄘、衛三國,殷都以東為衛(今朝歌東9公里的衛賢,現屬河南浚縣);殷都以西為鄘(今新鄉縣店后營);殷都以北為邶(今河南省湯陰縣邶城)。命管、蔡、霍三叔監管,維護社會治安,防止殷商遺民反叛。公元前660年,戎狄破衛,改朝歌為邑;西漢置朝歌縣;王莽改朝歌為雅歌;東漢復置朝歌縣;三國設朝歌郡;晉改稱朝歌縣;東魏改稱臨淇縣;隋朝改稱衛縣;唐初升為衛州;公元703年又復置臨淇縣;宋熙寧六年降為鎮,并入黎陽(今浚縣);至宋元祐年間,又復為縣;元至元二年(1336),改臨淇縣為淇州;明朝洪武元年(1368)降為淇縣。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淇縣劃歸平原省安陽專區行政公署管轄;1954年并入河南省湯陰縣,改稱朝歌鎮;1962年與湯陰縣分治,恢復為淇縣;1983年撤專區歸屬安陽市;1986年劃歸入鶴壁市。

20世紀五六十年代,列車員報站都是朝(音同招)歌站,而電視劇《封神榜》卻將朝歌誤讀為“cháoɡē”,其謬誤流傳甚廣,幾乎家喻戶曉,使很多外地人至今也誤讀為“cháoɡē”,令史學界和淇縣人非常遺憾。

今天,作為河南省歷史文化名城的朝歌,賦予朝歌的含義,我想應該是:“聞雞起舞,朝氣蓬勃,喜迎朝陽,和諧高歌。”

主站蜘蛛池模板: 措美县| 巴楚县| 罗江县| 九江市| 定日县| 明光市| 阿拉善盟| 郓城县| 巴楚县| 额尔古纳市| 鄯善县| 尤溪县| 青阳县| 壶关县| 柳林县| 林周县| 泸溪县| 资源县| 广安市| 黑龙江省| 广元市| 尚志市| 衡山县| 屯留县| 胶州市| 弥渡县| 扎赉特旗| 诏安县| 道孚县| 呼伦贝尔市| 迁安市| 阿克陶县| 临高县| 阿合奇县| 兰西县| 驻马店市| 富宁县| 汽车| 浦城县| 石门县| 宣武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