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養成自律,從來都不靠硬撐
- time剛剛好
- 1345字
- 2020-11-14 16:16:39
第四節 悲觀的墨菲定律
我有個朋友想要考研,可他卻一直拖著不去報名、復習。我原以為他是拖延癥,或是說說而已。偶然一次聊天,他向我道出了實情,原來他是害怕失敗所以才不去備考。
我對他說:“你去考的話還是有希望的,可如果不去考的話,那你一定考不上,這樣你只能留在現在的公司,拿著微薄的薪水。”他說:“這個我懂。可如果不去復習參加考試,就等于給自己留了條后路,或者用借口來形容更合適。這樣,我就可以在心里安慰自己。覺得如果自己努力的話,也許能夠成功。但如果真的付諸行動失敗了,我就沒有借口來安慰自己了。那樣,我會感覺更沒有希望,所以,給自己留個念想也好呀。”
看到這里,大家都應該很清楚了,他將考研當成了精神支柱。為了保護它,于是他選擇了逃避和拖延。

美國心理學家約瑟夫·墨菲認為:“運用意志力解決問題時,人們習慣于預先假定存在著和愿望相違背的情形。”[4]越在意,越害怕失敗,越重視,越容易關注到負能量的那一面。同樣法國心理學家愛彌兒·庫艾發現的反轉定律也證明,當一個人的想象和他的愿望相沖突時,想象力總是能夠占據主導地位。
當我們報名參加一個考試,夜以繼日復習時會想到什么場景呢?恐怕我們大多數的想法都不是金榜題名、志得意滿,而是付出了努力卻遭遇失敗。
我們這樣去想,難道是和自己有仇?當然不是,只是因為越努力,就越在乎,越在乎就越害怕失敗,越害怕就越會想到自己不希望發生的場景。
如果我現在告訴你,此時此刻你不斷地告訴自己不要去想紅色,你會發現,自己越不想想紅色,腦子里面越會出現紅色。越恐懼什么,就越容易發生什么。因此,即便我們的愿望是考試成功,但通常我們想到的卻是掛科落榜,兩者發生沖突時,想象總能占據上風。
講到這里,我突然發現,為什么人們經常感到事與愿違了。我們更重視自己許下的愿望,卻從未注意自己的想象和愿望是否真的一致。
人們會本能地為了讓自己心里好受一些,而去拖延行動。這樣,不僅讓壓力得到了紓解,還能自我安慰地說:“如果我努力一點,我也能考上的。”此時,拖延癥就成了自我保護與心理慰藉的手段。
除了因為悲觀造成不敢付出行動外,還有一種情況是因為我們在執行過程中急于求成,太在乎事情是否有起色而讓自己陷入焦慮、急躁的狀態。
我們經常會有這樣的經歷。確定一個目標之后,第二天擼起袖子開始奮斗,努力了幾天后卻發現沒什么效果,這時候自信心就開始動搖,腦海中會出現自我否定、自我質疑的聲音,還會化身福爾摩斯,尋找能夠證明自己有所進步的蛛絲馬跡,一旦發現自己的進步不如預期時,立馬就會覺得自己的付出和回報不成正比。
我這么做會不會成功呢?努力這么久,如果失敗了怎么辦?為什么都努力好幾天了,卻一點變化和效果都沒有呢?這幾天做的一點也不順利,照這樣下去我肯定成功不了……
就這樣,原本信心滿滿,斗志昂揚的執行行動在這種焦慮、迷茫、不知所措的負面情緒影響下黯然收場。悲觀負面,對結果過分的執著與擔憂,都是典型的“心病”,會導致拖延癥、懶癌、做事三分鐘熱度。
這是因為心態出現問題時會導致人們壓力倍增。要知道壓力等消極情緒是意志力的死敵,會造成意志力大量耗損,從而進入自我保護的狀態,自控系統為了能讓自己感覺良好,不得不推遲計劃,甚至放棄執行計劃。
由此可知,我們在日后的自律能力培養過程中,保持良好的心態是一個至關重要的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