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章 犯 罪

第一節 犯罪和刑事責任

第十三條 犯罪概念

一切危害國家主權、領土完整和安全, 分裂國家、顛覆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和推翻社會主義制度, 破壞社會秩序和經濟秩序, 侵犯國有財產或者勞動群眾集體所有的財產, 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財產, 侵犯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 以及其他危害社會的行為, 依照法律應當受刑罰處罰的, 都是犯罪, 但是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的, 不認為是犯罪。

司法解釋及文件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2006111日 法釋 〔2006〕 1)

67、9 (刑法第十七條的相關規定)

第十四條 故意犯罪

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 并且希望或者放任這種結果發生, 因而構成犯罪的, 是故意犯罪。

故意犯罪, 應當負刑事責任。

案例指引

李建貴故意傷害案 ( 《最高人民法院公報》 2000年第6)

裁判摘要: 李建貴用磚頭擲擊李建軍致其死亡, 其行為已構成故意傷害罪。本案發生的危害社會結果即李建軍因受傷害死亡, 肯定不在被告人李建貴的意料之中根據李建貴所具有的知識水平和本案的具體情節, 發生這樣的危害后果, 也不是李建貴事先應當預見的, 因此本案不屬過失犯罪。但是李建貴在持磚擲向李建軍之前, 對這種行為會發生傷害李建軍的后果, 應當是明知的由于其在氣憤之中, 便對傷害后果的發生采取了放任的態度。因此, 應當認定為故意犯罪。本案被害人在案件起因上有一定過錯, 李建貴是在勸阻被害人停止酒后滋事而遭被害人拒絕的情況下作案, 故意傷害的手段情節一般,主觀上對傷害結果所持的放任態度情節輕微, 且犯罪后真誠悔罪, 縱觀其犯罪的主觀惡性和社會危害性, 符合刑法第六十三條第二款規定的特殊情況”。李建貴雖不具有法定減輕處罰情節, 對其適用刑法第六十三條第二款的規定在法定刑以下判刑并且適用緩刑, 符合我國刑法罪刑相適應的基本原則。

第十五條 過失犯罪

應當預見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 因為疏忽大意而沒有預見, 或者已經預見而輕信能夠避免, 以致發生這種結果的, 是過失犯罪。

過失犯罪, 法律有規定的才負刑事責任。

第十六條 不可抗力和意外事件

行為在客觀上雖然造成了損害結果, 但是不是出于故意或者過失, 而是由于不能抗拒或者不能預見的原因所引起的, 不是犯罪。

第十七條 刑事責任年齡

已滿十六周歲的人犯罪, 應當負刑事責任。

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周歲的人, 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奸、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 應當負刑事責任。

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八周歲的人犯罪, 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因不滿十六周歲不予刑事處罰的, 責令他的家長或者監護人加以管教; 在必要的時候, 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養。

司法解釋及文件

1.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2006111日 法釋 〔2006〕 1)

1 本解釋所稱未成年人刑事案件, 是指被告人實施被指控的犯罪時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八周歲的案件。

2 刑法第十七條規定的周歲”, 按照公歷的年、日計算, 從周歲生日的第二天起算。

3 審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 應當查明被告人實施被指控的犯罪時的年齡。裁判文書中應當寫明被告人出生的年、。

4 對于沒有充分證據證明被告人實施被指控的犯罪時已經達到法定刑事責任年齡且確實無法查明的, 應當推定其沒有達到相應法定刑事責任年齡

相關證據足以證明被告人實施被指控的犯罪時已經達到法定刑事責任年齡, 但是無法準確查明被告人具體出生日期的, 應當認定其達到相應法定刑事責任年齡

5 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周歲的人實施刑法第十七條第二款規定以外的行為, 如果同時觸犯了刑法第十七條第二款規定的, 應當依照刑法第十七條第二款的規定確定罪名, 定罪處罰

6 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周歲的人偶爾與幼女發生性行為,情節輕微未造成嚴重后果的, 不認為是犯罪。

7 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周歲的人使用輕微暴力或者威脅,強行索要其他未成年人隨身攜帶的生活、學習用品或者錢財數量不大,且未造成被害人輕微傷以上或者不敢正常到校學習、生活等危害后果的, 不認為是犯罪。

已滿十六周歲不滿十八周歲的人具有前款規定情形的, 一般也不認為是犯罪。

8 已滿十六周歲不滿十八周歲的人出于以大欺小以強凌弱或者尋求精神刺激, 隨意毆打其他未成年人多次對其他未成年人強拿硬要或者任意損毀公私財物, 擾亂學校及其他公共場所秩序, 情節嚴重的, 以尋釁滋事罪定罪處罰。

9 已滿十六周歲不滿十八周歲的人實施盜竊行為未超過三次, 盜竊數額雖已達到數額較大標準, 但案發后能如實供述全部盜竊事實并積極退贓, 且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可以認定為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 不認為是犯罪:

() 系又聾又啞的人或者盲人;

() 在共同盜竊中起次要或者輔助作用, 或者被脅迫;

() 具有其他輕微情節的

已滿十六周歲不滿十八周歲的人盜竊未遂或者中止的, 可不認為是犯罪

已滿十六周歲不滿十八周歲的人盜竊自己家庭或者近親屬財物,或者盜竊其他親屬財物但其他親屬要求不予追究的, 可不按犯罪處理。

10 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周歲的人盜竊、詐騙搶奪他人財物, 為窩藏贓物抗拒抓捕或者毀滅罪證, 當場使用暴力, 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 或者故意殺人的, 應當分別以故意傷害罪或者故意殺人罪定罪處罰。

已滿十六周歲不滿十八周歲的人犯盜竊詐騙搶奪罪, 為窩藏贓物抗拒抓捕或者毀滅罪證而當場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脅的,應當依照刑法第二百六十九條的規定定罪處罰; 情節輕微的, 可不以搶劫罪定罪處罰。

11 對未成年罪犯適用刑罰, 應當充分考慮是否有利于未成年罪犯的教育和矯正

對未成年罪犯量刑應當依照刑法第六十一條的規定, 并充分考慮未成年人實施犯罪行為的動機和目的、犯罪時的年齡、是否初次犯罪、犯罪后的悔罪表現個人成長經歷和一貫表現等因素對符合管制緩刑單處罰金或者免予刑事處罰適用條件的未成年罪犯, 應當依法適用管制、緩刑、單處罰金或者免予刑事處罰。

12 行為人在達到法定刑事責任年齡前后均實施了危害社會的行為, 只能依法追究其達到法定刑事責任年齡后實施的危害社會行為的刑事責任

行為人在年滿十八周歲前后實施了不同種犯罪行為, 對其年滿十八周歲以前實施的犯罪應當依法從輕或者減輕處罰行為人在年滿十八周歲前后實施了同種犯罪行為, 在量刑時應當考慮對年滿十八周歲以前實施的犯罪, 適當給予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13 未成年人犯罪只有罪行極其嚴重的, 才可以適用無期徒刑。對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周歲的人犯罪一般不判處無期徒刑

14 除刑法規定應當附加剝奪政治權利外, 對未成年罪犯一般不判處附加剝奪政治權利

如果對未成年罪犯判處附加剝奪政治權利的, 應當依法從輕判處。

對實施被指控犯罪時未成年、審判時已成年的罪犯判處附加剝奪政治權利, 適用前款的規定

15 對未成年罪犯實施刑法規定的并處沒收財產或者罰金的犯罪, 應當依法判處相應的財產刑; 對未成年罪犯實施刑法規定的可以并處沒收財產或者罰金的犯罪, 一般不判處財產刑。

對未成年罪犯判處罰金刑時, 應當依法從輕或者減輕判處, 并根據犯罪情節, 綜合考慮其繳納罰金的能力, 確定罰金數額但罰金的最低數額不得少于五百元人民幣。

對被判處罰金刑的未成年罪犯, 其監護人或者其他人自愿代為墊付罰金的, 人民法院應當允許。

16 對未成年罪犯符合刑法第七十二條第一款規定的, 可以宣告緩刑如果同時具有下列情形之一, 對其適用緩刑確實不致再危害社會的, 應當宣告緩刑:

() 初次犯罪;

() 積極退贓或賠償被害人經濟損失;

() 具備監護、幫教條件。

17 未成年罪犯根據其所犯罪行, 可能被判處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如果悔罪表現好, 并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應當依照刑法第三十七條的規定免予刑事處罰:

() 系又聾又啞的人或者盲人;

() 防衛過當或者避險過當;

() 犯罪預備、中止或者未遂;

() 共同犯罪中從犯脅從犯;

() 犯罪后自首或者有立功表現;

() 其他犯罪情節輕微不需要判處刑罰的。

18 對未成年罪犯的減刑、假釋, 在掌握標準上可以比照成年罪犯依法適度放寬。

未成年罪犯能認罪服法, 遵守監規, 積極參加學習勞動的, 即可視為確有悔改表現予以減刑, 其減刑的幅度可以適當放寬, 間隔的時間可以相應縮短。符合刑法第八十一條第一款規定的, 可以假釋。

未成年罪犯在服刑期間已經成年的, 對其減刑、假釋可以適用上述規定。

19 刑事附帶民事案件的未成年被告人有個人財產的, 應當由本人承擔民事賠償責任, 不足部分由監護人予以賠償, 但單位擔任監護人的除外。

被告人對被害人物質損失的賠償情況, 可以作為量刑情節予以考慮。

20 本解釋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辦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適用法律的若干問題的解釋》 (法發 〔1995〕 9) 自本解釋公布之日起不再執行

2. 《關于貫徹寬嚴相濟刑事政策的若干意見》 (201028日 法發 〔2010〕 9)

20. 對于未成年人犯罪, 在具體考慮其實施犯罪的動機和目的、犯罪性質情節和社會危害程度的同時, 還要充分考慮其是否屬于初犯, 歸案后是否悔罪, 以及個人成長經歷和一貫表現等因素, 堅持教育為主懲罰為輔的原則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針進行處理對于偶爾盜竊搶奪、詐騙, 數額剛達到較大的標準, 案發后能如實交代并積極退贓的, 可以認定為情節顯著輕微, 不作為犯罪處理對于罪行較輕的, 可以依法適當多適用緩刑或者判處管制、單處罰金等非監禁刑; 依法可免予刑事處罰的, 應當免予刑事處罰。對于犯罪情節嚴重的未成年人, 也應當依照刑法第十七條第三款的規定予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對于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周歲的未成年犯罪人, 一般不判處無期徒刑。

3. 《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印發人民檢察院辦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規定的通知》 (20131227日 高檢發研字 〔2013〕 7)

26 對于犯罪情節輕微,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 依照刑法規定不需要判處刑罰或者免除刑罰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 一般應當依法作出不起訴決定:

() 被脅迫參與犯罪的;

() 犯罪預備、中止未遂的;

() 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或者輔助作用的;

() 系又聾又啞的人或者盲人的;

() 因防衛過當或者緊急避險過當構成犯罪的;

() 有自首或者立功表現的;

() 其他依照刑法規定不需要判處刑罰或者免除刑罰的情形。

27 對于未成年人實施的輕傷害案件、初次犯罪過失犯罪、犯罪未遂的案件以及被誘騙或者被教唆實施的犯罪案件等, 情節輕微, 犯罪嫌疑人確有悔罪表現, 當事人雙方自愿就民事賠償達成協議并切實履行或者經被害人同意并提供有效擔保, 符合刑法第三十七條規定的, 人民檢察院可以依照刑事訴訟法第一百七十三條第二款的規定作出不起訴決定, 并可以根據案件的不同情況, 予以訓誡或者責令具結悔過、賠禮道歉賠償損失, 或者由主管部門予以行政處罰

請示答復

4. 《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骨齡鑒定能否作為確定刑事責任年齡證據使用的批復》 (2000221日 高檢發研字 〔2000〕 6)

犯罪嫌疑人不講真實姓名、住址, 年齡不明的, 可以委托進行骨齡鑒定或其他科學鑒定, 經審查, 鑒定結論能夠準確確定犯罪嫌疑人實施犯罪行為時的年齡的, 可以作為判斷犯罪嫌疑人年齡的證據使用。如果鑒定結論不能準確確定犯罪嫌疑人實施犯罪行為時的年齡, 而且鑒定結論又表明犯罪嫌疑人年齡在刑法規定的應負刑事責任年齡上下的, 應當依法慎重處理。

5.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法制工作委員會關于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周歲的人承擔刑事責任范圍問題的答復意見》 (2002724日 法工委復字 〔2002〕 12)

刑法第十七條第二款規定的八種犯罪, 是指具體犯罪行為而不是具體罪名。對于刑法第十七條中規定的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 是指只要故意實施了殺人、傷害行為并且造成了致人重傷死亡后果的, 都應負刑事責任。而不是指只有犯故意殺人罪、故意傷害罪的, 才負刑事責任, 綁架撕票的, 不負刑事責任。對司法實踐中出現的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周歲的人綁架人質后殺害被綁架人拐賣婦女、兒童而故意造成被拐賣婦女兒童重傷或死亡的行為,依據刑法是應當追究其刑事責任的。

6. 《最高人民檢察院法律政策研究室關于相對刑事責任年齡的人承擔刑事責任范圍有關問題的答復》 (2003418 〔2003〕 高檢研發第13)

、相對刑事責任年齡的人實施了刑法第十七條第二款規定的行為, 應當追究刑事責任的, 其罪名應當根據所觸犯的刑法分則具體條文認定。對于綁架后殺害被綁架人的, 其罪名應認定為綁架罪。

7. 《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對涉嫌盜竊的不滿16周歲未成年人采取刑事拘留強制措施是否違法問題的批復》 (2011125日 高檢發釋字〔2011〕 1)

根據刑法、刑事訴訟法未成年人保護法等有關法律規定, 對于實施犯罪時未滿16周歲的未成年人, 且未犯刑法第十七條第二款規定之罪的, 公安機關查明犯罪嫌疑人實施犯罪時年齡確系未滿16周歲依法不負刑事責任后仍予以刑事拘留的, 檢察機關應當及時提出糾正意見。

第十七條之一 已滿七十五周歲的人的刑事責任

已滿七十五周歲的人故意犯罪的, 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過失犯罪的, 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4]

第十八條 特殊人員的刑事責任能力

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認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為的時候造成危害結果, 經法定程序鑒定確認的, 不負刑事責任, 但是應當責令他的家屬或者監護人嚴加看管和醫療; 在必要的時候, 由政府強制醫療。

間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時候犯罪, 應當負刑事責任。

尚未完全喪失辨認或者控制自己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 應當負刑事責任, 但是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醉酒的人犯罪, 應當負刑事責任。

案例指引

1. 彭崧故意殺人案 ( 《最高人民法院公報》 2007年第7)

裁判摘要: 行為人因吸毒后產生神志異常而實施危害社會的行為,構成犯罪的, 依法應當承擔刑事責任

2. 徐加富強制醫療案 (最高人民法院指導案例63)

裁判要點: 審理強制醫療案件, 對被申請人或者被告人是否有繼續危害社會可能”, 應當綜合被申請人或者被告人所患精神病的種類癥狀, 案件審理時其病情是否已經好轉, 以及其家屬或者監護人有無嚴加看管和自行送醫治療的意愿和能力等情況予以判定。必要時,可以委托相關機構或者專家進行評估。

第十九條 又聾又啞的人或盲人犯罪的刑事責任

又聾又啞的人或者盲人犯罪, 可以從輕、減輕或者免除處罰。

第二十條 正當防衛

為了使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和其他權利免受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 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為, 對不法侵害人造成損害的, 屬于正當防衛, 不負刑事責任。

正當防衛明顯超過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損害的, 應當負刑事責任, 但是應當減輕或者免除處罰。

對正在進行行兇、殺人、搶劫、強奸、綁架以及其他嚴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 采取防衛行為, 造成不法侵害人傷亡的, 不屬于防衛過當, 不負刑事責任。

案例指引

1. 吳金艷故意傷害案 ( 《最高人民法院公報》 2004年第11)

裁判摘要: 根據刑法第二十條第三款和民法通則第一百二十八條的規定, 公民對深夜非法闖入住地, 暴力傷害其本人和他人者采取防衛行為, 造成不法侵害人死亡的, 不承擔刑事責任和民事賠償責任。

2. 于歡故意傷害案 (最高人民法院指導案例93)

裁判要點: 1. 對正在進行的非法限制他人人身自由的行為, 應當認定為刑法第二十條第一款規定的不法侵害”, 可以進行正當防衛。

2. 對非法限制他人人身自由并伴有侮辱輕微毆打的行為, 不應當認定為刑法第二十條第三款規定的嚴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

3. 判斷防衛是否過當, 應當綜合考慮不法侵害的性質、手段、強度危害程度, 以及防衛行為的性質、時機、手段、強度所處環境和損害后果等情節。對非法限制他人人身自由并伴有侮辱、輕微毆打,且并不十分緊迫的不法侵害, 進行防衛致人死亡重傷的, 應當認定為刑法第二十條第二款規定的明顯超過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損害”。

4. 防衛過當案件, 如系因被害人實施嚴重貶損他人人格尊嚴或者褻瀆人倫的不法侵害引發的, 量刑時對此應予充分考慮, 以確保司法裁判既經得起法律檢驗, 也符合社會公平正義觀念

第二十一條 緊急避險

為了使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和其他權利免受正在發生的危險, 不得已采取的緊急避險行為, 造成損害的, 不負刑事責任。

緊急避險超過必要限度造成不應有的損害的, 應當負刑事責任, 但是應當減輕或者免除處罰。

第一款中關于避免本人危險的規定, 不適用于職務上、業務上負有特定責任的人。

第二節 犯罪的預備、未遂和中止

第二十二條 犯罪預備

為了犯罪, 準備工具、制造條件的, 是犯罪預備。

對于預備犯, 可以比照既遂犯從輕、減輕處罰或者免除處罰。

第二十三條 犯罪未遂

已經著手實行犯罪, 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 是犯罪未遂。

對于未遂犯, 可以比照既遂犯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案例指引

王新明合同詐騙案 (最高人民法院指導案例62)

裁判要點: 在數額犯中, 犯罪既遂部分與未遂部分分別對應不同法定刑幅度的, 應當先決定對未遂部分是否減輕處罰, 確定未遂部分對應的法定刑幅度, 再與既遂部分對應的法定刑幅度進行比較, 選擇適用處罰較重的法定刑幅度, 并酌情從重處罰; 二者在同一量刑幅度的, 以犯罪既遂酌情從重處罰。

第二十四條 犯罪中止

在犯罪過程中, 自動放棄犯罪或者自動有效地防止犯罪結果發生的, 是犯罪中止。

對于中止犯, 沒有造成損害的, 應當免除處罰; 造成損害的, 應當減輕處罰。

第三節 共 同 犯 罪

第二十五條 共同犯罪的概念

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

二人以上共同過失犯罪, 不以共同犯罪論處; 應當負刑事責任的, 按照他們所犯的罪分別處罰。

案例指引

李彬袁南京胡海珍、東輝燕玉峰劉鈺、劉少榮、劉超綁架案( 《最高人民法院公報》 2008年第8)

裁判摘要: 所謂共同犯罪的故意, 是指各共同犯罪人通過意思聯絡, 知道自己是和他人配合共同實施犯罪, 認識到共同犯罪行為的性質以及該行為所導致的危害社會的結果, 并且希望或者放任這種結果的發生如果行為人并不了解他人真正的犯罪意圖, 不清楚他人所實施的犯罪行為的性質, 而是被他人蒙騙或者出于自己的錯誤認識, 在錯誤理解犯罪性質的情況下參與他人實施的犯罪, 則不能認定該行為人與他人實施了共同犯罪, 而應當依據該行為人的犯罪實際情況, 按照主客觀一致的原則正確定罪處罰。

第二十六條 主犯

組織、領導犯罪集團進行犯罪活動的或者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 是主犯。

三人以上為共同實施犯罪而組成的較為固定的犯罪組織, 是犯罪集團。

對組織、領導犯罪集團的首要分子, 按照集團所犯的全部罪行處罰。

對于第三款規定以外的主犯, 應當按照其所參與的或者組織、指揮的全部犯罪 處罰。

司法解釋及文件

1.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單位犯罪案件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是否區分主犯、從犯問題的批復》 (2000930日 法釋 〔2000〕 31)

(, 見第三十條的相關規定)

2. 《關于貫徹寬嚴相濟刑事政策的若干意見》 (201028日 法發 〔2010〕 9)

30. 對于恐怖組織犯罪邪教組織犯罪黑社會性質組織犯罪和進行走私詐騙、販毒等犯罪活動的犯罪集團, 在處理時要分別情況,區別對待: 對犯罪組織或集團中的為首組織指揮、策劃者和骨干分子, 要依法從嚴懲處, 該判處重刑或死刑的要堅決判處重刑或死刑;對受欺騙、脅迫參加犯罪組織犯罪集團或只是一般參加者, 在犯罪中起次要、輔助作用的從犯, 依法應當從輕或減輕處罰, 符合緩刑條件的, 可以適用緩刑。

對于群體性事件中發生的殺人、放火、搶劫、傷害等犯罪案件,要注意重點打擊其中的組織、指揮、策劃者和直接實施犯罪行為的積極參與者; 對因被煽動、欺騙、裹脅而參加, 情節較輕, 經教育確有悔改表現的, 應當依法從寬處理。

31. 對于一般共同犯罪案件, 應當充分考慮各被告人在共同犯罪中的地位和作用, 以及在主觀惡性和人身危險性方面的不同, 根據事實和證據能分清主從犯的, 都應當認定主從犯有多名主犯的, 應在主犯中進一步區分出罪行最為嚴重者。對于多名被告人共同致死一名被害人的案件, 要進一步分清各被告人的作用, 準確確定各被告人的罪責, 以做到區別對待; 不能以分不清主次為由, 簡單地一律判處重刑。

33. 在共同犯罪案件中, 對于主犯或首要分子檢舉揭發同案地位、作用較次犯罪分子構成立功的, 從輕或者減輕處罰應當從嚴掌握,如果從輕處罰可能導致全案量刑失衡的, 一般不予從輕處罰; 如果檢舉揭發的是其他犯罪案件中罪行同樣嚴重的犯罪分子, 或者協助抓獲的是同案中的其他主犯、首要分子的, 原則上應予依法從輕或者減輕處罰。對于從犯或犯罪集團中的一般成員立功, 特別是協助抓獲主犯首要分子的, 應當充分體現政策, 依法從輕、減輕或者免除處罰。

第二十七條 從犯

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或者輔助作用的, 是從犯。

對于從犯, 應當從輕、減輕處罰或者免除處罰。

第二十八條 脅從犯

對于被脅迫參加犯罪的, 應當按照他的犯罪情節減輕處罰或者免除處罰。

第二十九條 教唆犯

教唆他人犯罪的, 應當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處罰。教唆不滿十八周歲的人犯罪的, 應當從重處罰。

如果被教唆的人沒有犯被教唆的罪, 對于教唆犯, 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第四節 單 位 犯 罪

第三十條 單位負刑事責任的范圍

公司、企業、事業單位、機關、團體實施的危害社會的行為, 法律規定為單位犯罪的, 應當負刑事責任。

立法解釋

1.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三十條的解釋》 (2014424)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根據司法實踐中遇到的情況, 討論了刑法第三十條的含義及公司、企業、事業單位、機關、團體等單位實施刑法規定的危害社會的行為, 法律未規定追究單位的刑事責任的,如何適用刑法有關規定的問題, 解釋如下:

公司企業、事業單位、機關團體等單位實施刑法規定的危害社會的行為, 刑法分則和其他法律未規定追究單位的刑事責任的, 對組織策劃、實施該危害社會行為的人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現予公告。

司法解釋及文件

2.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單位犯罪案件具體應用法律有關問題的解釋》 (1999625日 法釋 〔1999〕 14)

1 刑法第三十條規定的公司企業事業單位, 既包括國有集體所有的公司、企業、事業單位, 也包括依法設立的合資經營、合作經營企業和具有法人資格的獨資、私營等公司企業、事業單位。

2 個人為進行違法犯罪活動而設立的公司企業事業單位實施犯罪的, 或者公司、企業、事業單位設立后, 以實施犯罪為主要活動的, 不以單位犯罪論處

3 盜用單位名義實施犯罪, 違法所得由實施犯罪的個人私分的, 依照刑法有關自然人犯罪的規定定罪處罰

3.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單位犯罪案件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是否區分主犯、從犯問題的批復》 (2000930日 法釋 〔2000〕 31)

在審理單位故意犯罪案件時, 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 可不區分主犯從犯, 按照其在單位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判處刑罰

4.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印發全國法院審理金融犯罪案件工作座談會紀要的通知》 (2001121日 法 〔2001〕 8)

() 關于單位犯罪問題

根據刑法和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單位犯罪案件具體應用法律有關問題的解釋的規定, 以單位名義實施犯罪, 違法所得歸單位所有的, 是單位犯罪。

1. 單位的分支機構或者內設機構、部門實施犯罪行為的處理以單位的分支機構或者內設機構、部門的名義實施犯罪, 違法所得亦歸分支機構或者內設機構、部門所有的, 應認定為單位犯罪。不能因為單位的分支機構或者內設機構、部門沒有可供執行罰金的財產, 就不將其認定為單位犯罪, 而按照個人犯罪處理。

2. 單位犯罪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的認定: 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 是在單位實施的犯罪中起決定、批準、授意縱容、指揮等作用的人員, 一般是單位的主管負責人, 包括法定代表人其他直接責任人員, 是在單位犯罪中具體實施犯罪并起較大作用的人員,既可以是單位的經營管理人員, 也可以是單位的職工, 包括聘任、雇傭的人員。應當注意的是, 在單位犯罪中, 對于受單位領導指派或奉命而參與實施了一定犯罪行為的人員, 一般不宜作為直接責任人員追究刑事責任對單位犯罪中的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 應根據其在單位犯罪中的地位、作用和犯罪情節, 分別處以相應的刑罰, 主管人員與直接責任人員, 在個案中, 不是當然的主、從犯關系, 有的案件, 主管人員與直接責任人員在實施犯罪行為的主從關系不明顯的, 可不分主、從犯但具體案件可以分清主、從犯, 且不分清主、從犯, 在同一法定刑檔次、幅度內量刑無法做到罪刑相適應的, 應當分清主、從犯, 依法處罰

3. 對未作為單位犯罪起訴的單位犯罪案件的處理。對于應當認定為單位犯罪的案件, 檢察機關只作為自然人犯罪案件起訴的, 人民法院應及時與檢察機關協商, 建議檢察機關對犯罪單位補充起訴。如檢察機關不補充起訴的, 人民法院仍應依法審理, 對被起訴的自然人根據指控的犯罪事實證據及庭審查明的事實, 依法按單位犯罪中的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或者其他直接責任人員追究刑事責任, 并應引用刑罰分則關于單位犯罪追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刑事責任的有關條款。

4. 單位共同犯罪的處理。兩個以上單位以共同故意實施的犯罪, 應根據各單位在共同犯罪中的地位、作用大小, 確定犯罪單位的主、從犯

5. 《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涉嫌犯罪單位被撤銷、注銷吊銷營業執照或者宣告破產的應如何進行追訴問題的批復》 (200279日 高檢發釋字 〔2002〕 4)

涉嫌犯罪的單位被撤銷、注銷吊銷營業執照或者宣告破產的, 當根據刑法關于單位犯罪的相關規定, 對實施犯罪行為的該單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追究刑事責任, 對該單位不再追訴。

請示答復

6. 《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關于企業犯罪后被合并應當如何追究刑事責任問題的答復》 (19981118)

人民檢察院起訴時該犯罪企業已被合并到一個新企業的, 仍應依法追究原犯罪企業及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人員的刑事責任人民法院審判時, 對被告單位應列原犯罪企業名稱, 但注明已被并入新的企業, 對被告單位所判處的罰金數額以其并入新的企業的財產及收益為限。

7. 《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關于外國公司企業、事業單位在我國領域內犯罪如何適用法律問題的答復》 (20031015日 法研 〔2003〕153)

符合我國法人資格條件的外國公司、企業事業單位, 在我國領域內實施危害社會的行為, 依照我國刑法構成犯罪的, 應當依照我國刑法關于單位犯罪的規定追究刑事責任

個人為在我國領域內進行違法犯罪活動而設立的外國公司、企業、事業單位實施犯罪的, 或者外國公司、企業、事業單位設立后在我國領域內以實施違法犯罪為主要活動的, 不以單位犯罪論處。

8. 《公安部關于村民委員會可否構成單位犯罪主體問題的批復》(200731日 公復字 〔2007〕 1)

根據刑法第三十條的規定, 單位犯罪主體包括公司、企業、事業單位、機關、團體。按照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第二條的規定,村民委員會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 不屬于刑法第三十條列舉的范圍。因此, 對以村民委員會名義實施犯罪的, 不應以單位犯罪論, 可以依法追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的刑事責任。

第三十一條 單位犯罪的處罰原則

單位犯罪的, 對單位判處罰金, 并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判處刑罰。本法分則和其他法律另有規定的, 依照規定。

司法解釋及文件

1.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單位犯罪案件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是否區分主犯、從犯問題的批復》 (2000930日 法釋 〔2000〕 31)

(, 見第三十條的相關規定)

2. 《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涉嫌犯罪單位被撤銷、注銷、吊銷營業執照或者宣告破產的應如何進行追訴問題的批復》 (200279日 高檢發釋字 〔2002〕 4)

(, 見第三十條的相關規定)

請示答復

3. 《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關于如何理解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直接責任人員問題的復函》 (1994127)

所謂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 是指在企業事業單位、機關團體中,對本單位實施走私犯罪起決定作用的、負有組織、決策指揮責任的領導人員。單位的領導人如果沒有參與單位走私的組織決策、指揮, 或者僅是一般參與, 并不起決定作用的, 則不應對單位的走私罪負刑事責任

所謂直接責任人員”, 是指直接實施本單位走私犯罪行為或者雖對單位走私犯罪負有部分組織責任, 但對本單位走私犯罪行為不起決定作用, 只是具體執行、積極參與的該單位的部門負責人或者一般工作人員。

主站蜘蛛池模板: 滨州市| 冕宁县| 佛学| 恩施市| 宿州市| 济南市| 娄底市| 嘉黎县| 彭州市| 八宿县| 张家界市| 十堰市| 东城区| 泸西县| 东城区| 于田县| 桃源县| 承德市| 平塘县| 象山县| 汉中市| 岢岚县| 绥化市| 紫云| 阿鲁科尔沁旗| 余干县| 马边| 玉山县| 灌南县| 丹东市| 历史| 曲周县| 镇原县| 巴里| 木里| 桂林市| 邮箱| 长岭县| 宜章县| 舟曲县| 大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