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章 資金

案例一 理財

——理財不要越理越少

李彥周 [1]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手中的余錢也多了起來,如何使它們流動起來,給自己帶來新的收益,成了很多人關心的問題。隨著科技的發展,人們的理財手段也日趨多樣化,從傳統的銀行存款、購買國債,到投資股市、債券,再到期貨、期權等金融衍生品,從柜臺購買到P2P等網上理財,種類繁多的理財產品、不斷更新的理財方式以及各種各樣的理財機構讓普通的投資者們眼花繚亂、無所適從。橫亙在普通投資者與專業理財機構之間巨大的信息不對等又使得這種選擇更加艱難,處于信息弱勢地位的投資者往往被投資機構標榜的高收益所吸引而不自覺地踏入各種隱蔽的理財陷阱或者理財誤區;而處于信息優勢地位的理財機構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考慮,刻意淡化或者不履行其應負的風險告知義務,導致理財過程中不斷出現投資者權益受損的現象發生,投資者權益受損后往往不知道如何維權。本文對于理財中常見的風險及出現問題后如何維權給大家做一下梳理,期待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案情回顧

年近六旬的王女士在銀行理財工作人員的推薦下購買了價值90萬元的理財產品,購買前該工作人員稱理財收益高于百分之二十,但并未告知王女士該款理財產品的風險級別及投資范圍,也沒有對王女士購買理財產品的行為進行風險提示。購買兩個月后,王女士發現該理財產品一直處在虧損狀態,且虧損的幅度在逐漸擴大,在與理財人員溝通無果后,無奈之下只能贖回,造成損失二十余萬元。事后,王女士得知該款理財產品為混合型基金,風險級別超出了自己的風險承受等級,該款產品募集的資金除了投向股票、債券等傳統項目之外,還投向股指期貨風險更高的新型項目。王女士提起訴訟,請求判令該銀行賠償她的損失。

銀行答辯稱,王女士購買的理財產品的賬戶開戶行及劃款銀行為另一支行,該銀行的工作人員只是協助其購買了理財產品,故應起訴開戶行及劃款銀行;且該銀行內部的風險評級顯示該款理財產品為中風險,與王女士的風險測評等級相符;王女士以前也購買過理財產品,其對于理財中存在的風險有一定認識,應自行承擔相應的風險。

法院審理查明,王女士在被告支行營業場所內完成了購買行為,且該購買行為經由該行工作人員協助完成。該款理財產品屬于銀行代銷的理財產品,理財產品的開發方所公布的募集說明書及銀行網站對外公布的風險等級為中高風險,而王女士經風險測評的風險等級為平衡型,只能購買中風險及以下的銀行理財產品。銀行并未提供證據證明其對王女士盡到了理財產品的說明義務及風險提示義務。法院經審理后判定銀行賠償王女士百分之八十的損失,王女士自行承擔百分之二十的損失。

法理分析

在王女士理財糾紛的案件中,王女士與銀行之間存在什么法律關系及雙方的法律責任是如何劃分的呢?下面我來跟大家一一解說。

(一)誰是“正牌”被告

王女士理財案件應以誰為被告呢?被告支行的理由乍一聽很符合普通大眾的心理,所謂“冤有頭,債有主”,你購買理財產品的錢不是從我被告支行的賬戶上劃走的,我只是協助你購買了理財產品,憑什么起訴我,讓我賠償呢?這就涉及什么是銀行理財的問題,依照相關的法律規定,所謂理財,是指商業銀行接受客戶委托,按照與客戶事先約定的投資計劃和收益與風險承擔方式,為客戶提供的資產管理服務。從理財的定義中可見,理財是在客戶與銀行之間建立的合同法律關系,該法律關系的核心是對于收益與風險的負擔的約定。在上述案件中,王女士購買理財產品的行為發生在被告支行的營業場所內,且是在被告支行的理財人員的協助下完成的,被告支行與王女士之間的關系完全符合理財的定義,他們之間建立了理財的金融服務法律關系,至于理財賬戶的開戶及劃款銀行,并不屬于理財關系的范疇。應當注意的是,隨著科技的發達,理財并非一定要在購買理財產品的柜臺完成開戶及劃款業務,可跨行甚至異地進行理財的申購及贖回操作。

(二)責任究竟誰來承擔

王女士向銀行索賠,銀行是否應當賠償?如果賠償,是全部賠償還是部分賠償?這就涉及維權的核心問題——責任的劃分。王女士是以財產損害賠償為案由向法院提起的訴訟,根據法律規定,財產損害賠償類糾紛屬于侵權類法律關系,侵權類法律關系的成立通常包括以下條件:侵權行為(誰實施了加害行為)、損害事實(有無損失發生及損失的大小)、侵權行為與損害事實之間的因果關系(損失是否由加害行為造成)、有無過錯(故意還是過失)。下面結合上述案例給大家詳細說明一下,銀行協助王女士購買理財產品的行為,造成了王女士虧損二十余萬元,銀行在該案中的行為符合除過錯外的其他侵權要件,因此本案的關鍵在于銀行是否存在過錯。有無過錯及過錯的程度也是侵權類糾紛中認定責任有無及大小的關鍵因素,經過風險測評,王女士能承受的風險級別為平衡型,只可購買中級及以下風險的理財產品,涉案的理財產品對外公布的風險等級為中高級別,超出王女士的風險承受能力。銀行在向王女士推薦及協助購買理財產品時并未向王女士明確告知風險,也沒有就理財產品的投向等問題向王女士詳細說明,嚴重違反了銀行監督管理部門要求商業銀行在理財過程應負的告知義務和風險提示義務,沒有履行其法定職責,致使王女士購買了不當的理財產品,是造成王女士理財虧損的主要原因,對于王女士的虧損應負主要責任。王女士對于自身的財務狀況、投資能力及風險承受能力應有相應的認識,在購買涉案理財產品時也要盡到必要的注意義務,其在發現虧損后,并未第一時間采取贖回等方式自救,沒有采取適當措施防止其損失進一步擴大,而是存在僥幸心理,造成了損失的擴大,故對于其損失的產生亦存在過錯,應承擔次要責任。

(三)依法舉證是關鍵

需要說明的是,銀行承擔責任還源于其未盡到必要的舉證責任。我國民事訴訟的基本原則是“誰主張,誰舉證”。相關的證據規則也規定,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訴訟請求所依據的事實或者反駁對方訴訟請求所依據的事實有責任提供證據加以證明。沒有證據或者證據不足以證明當事人的事實主張的,由負有舉證責任的當事人承擔不利后果。上述案件中,銀行作為專業理財機構,其負有舉證證明其在投資者購買理財時盡到了風險提示和產品說明的義務,這是法律規定的商業銀行在理財過程中應盡的義務,不因投資者購買理財產品虧損或盈利而免除。法律之所以規定商業銀行的上述義務,源于銀行等專業理財機構與普通投資者在信息量、專業性等客觀上存在的不對等。缺乏專業知識的投資者,并不當然知曉何種理財產品最合乎自己的需求,而出于對利益最大化的追求,往往可能選擇并不合適的理財產品。根據民法上的平等原則及合同法上的誠實信用原則,為彌補此種不平等,應對銀行等專業金融機構課以相應的義務,要求金融機構承擔為投資者初步挑選理財產品的責任,以避免投資者因其專業性和信息量的欠缺導致不必要的損失,同時也可以防止金融機構片面追求自身利益,罔顧投資者利益對投資者利益帶來的風險。在整個訴訟中,銀行并未提供證據證明其盡到了風險提示及產品說明義務,故應承擔舉證不能的法律責任,賠償投資者的風險。

知識拓展

通過上面的分析,大家可以看到理財并非某些理財機構、理財平臺所宣傳的那樣系天上掉下的餡餅,投資者往往懷著巨大希望,投入了巨額資金,結果卻是虧損。下面,我就來帶大家一起看看理財過程中有可能會遇到的風險。

(一)銀行理財種類多

首先,對銀行理財業務給大家做個簡單的介紹。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按照管理運作方式的不同分為理財顧問服務和綜合理財服務,我們一般所說的“銀行理財產品”是指其中的綜合理財服務。銀行理財產品按照預期收益的類型分為固定收益類和浮動收益類兩類。固定收益類理財產品是指商業銀行按照約定條件向客戶支付固定收益,銀行承擔由此產生的投資風險。浮動收益類又包括保本浮動收益類與非保本浮動收益類兩種。保本浮動收益類理財產品是指商業銀行根據約定的條件向客戶保證本金支付,本金以外的投資風險由客戶自行承擔,并根據實際投資收益情況確定客戶實際收益的理財產品。非保本浮動收益類理財產品是指商業銀行根據約定條件和實際投資收益情況向客戶支付收益,并不保證客戶本金安全的理財產品。根據交易類型又可以分為開放性理財產品和封閉性理財產品。開放性理財產品是指在產品的存續期內,客戶可以隨時申購或者贖回的理財產品。封閉性理財產品是指資金在參與投資期間不能夠進行贖回操作,一旦認購就必須在產品到期后方能在規定的周期內獲得本金和收益。一般而言,封閉性理財產品的收益高于開放性理財產品,但開放性理財產品的流動性高于封閉性理財產品。

(二)銀行理財風險面面觀

1.產品超出承受能力

銀行理財的風險劃分標準不盡相同,通常的銀行風險等級按照由低到高分為五個等級:R1(謹慎型或低風險),該級別理財產品一般屬于保本保收益型,風險很低。R2(穩健型或較低風險),該級別理財產品一般不保本,風險相對較小。R3(平衡型或中等風險),該級別理財產品不保本,風險適中。R4(進取型或較高風險),該級別理財產品不保本,風險較大。R5(激進型或高風險),該級別理財產品不保本,風險極大。

投資者在購買理財產品前,均會做一份風險評估問卷,一般情況下投資者只能購買相應風險等級或是更低風險等級的理財產品。但也不排除存在部分理財銷售人員為追求高提成而不當推薦理財產品的情形。為此,投資者在購買理財產品前,一定要仔細閱讀理財產品的說明書,了解募集資金的投向與產品的風險等級,一旦發現購買了超出自己風險承受能力的理財產品,要及時采取措施,防止損失的進一步擴大。

2.保本產品不保本

大家可能會忽略一個問題,認為保本理財產品一定是保本的,其實不然。這里提醒大家注意一個名詞——保本期限。很多保本型理財產品對于本金的保障是有一定期限的,俗稱為“保本期限”,在保本期限內贖回,本金不受影響;如果超出保本期限贖回,本金虧損,銀行也是不用承擔責任的。那么提前贖回,投資者權益是否受損呢?回答是肯定的,不少保本型理財產品的條款均注明“投資者持有到期可保證本金或保證預設比例的投資本金”,其中“持有到期”是指一旦投資者提前終止或者提前贖回,就不再承諾保本的范圍。即便沒有提前贖回條款限制的理財產品,提前贖回時也要支付一定比例的提前贖回費用,也會造成投資者的損失。而且有的保本型理財產品對于本金的保障比例并非100%,有可能是90%或者其他,上述情形銀行應負有告知義務,如果未事先告知,應承擔相應的責任。

3.收益計算風險關

(1)到期收益率VS預期收益率

一般大家所說的收益率為預期收益率,也就是年化收益率,但是這樣的情形你是否碰到過呢?

“您好,我們是某某集團下屬的理財公司,現在有一款收益率10%的理財產品正在發售,請問您有興趣嗎?”

“年化10%,這么高?”

“您好,這款產品的期限是3年,有良好的風險控制保障哦!”

“那到底是不是年化10%的收益率呢?”

“3年到期后,一共可以獲得10%的收益。”

……

相信很多人碰到過類似的理財產品推薦,表面上看10%的收益率還真是高,但仔細一聽,原來是3年10%的收益率,這其中的差距就大了。很多銷售人員會利用大家的慣性思維,有意掩飾所推銷理財產品的收益率,投資者一不留神,就會中招。

(2)年化收益率VS實際收益率

我們再來看一個案例,王小姐投資5萬元購買了一款年化收益率為10%的理財產品,結果到期后,實際的收益只有區區400元,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原來,這是某銀行為了招攬客源特別推出的一款理財產品,產品的期限只有30天,而產品介紹中10%的收益率為年化收益率,并非實際收益率,所以最終王女士的實際收益就與預期收益產生了較大的差距。正是受到產品期限短的影響,這款理財產品的實際收益率并不高。這一點應該引起投資者的注意,如果你對流動性要求不高的話,在選擇理財產品時,除了要觀察收益率之外,更要注意理財產品的期限,越接近一年期的理財產品的實際收益率與年化收益率越接近。反之,期限越短的理財產品,其實際收益率與年化收益率之間的差距會越大。

4.隱形因素——時差對收益的影響

購買理財產品時,除了收益率,還有一個因素很重要,那就是“起息日”。大部分理財產品并不是即買即起息的,因為理財產品不同于存款,銀行系用理財產品募集的資金去投資,獲得收益后再分配給客戶,這個“代客理財”的過程前后都需要一定時間來過渡。所以不同的產品也就有了不同的“起息日”。“起息日”之前,客戶匯入銀行賬戶的資金是不產生收益的。特別是封閉式銀行理財產品,在假日及周末購買是沒有利益的,即使買了也只算活期的利息。另外,理財產品收益的分配到賬也會有一個時間差,這也就是俗稱的“到賬日”。如果遇到節假日,“到賬日”還會順延,造成資金“站崗”的現象,拉低產品的實際收益率。因此,在購買理財產品時,大家一定要關注所購買理財產品的“起息日”,同樣收益的情況下,越是臨近“起息日”購買的理財產品,實際回報水平會越高。

5.代銷理財VS自營理財

人們平常所說的銀行理財,是指銀行自營的理財,銀行募集資金后自己去投資管理,資金大多流向存款、債券等中低風險領域,面向普通投資者的理財產品禁止直接投向股市,只有面向高凈值客戶的理財資金才允許投向股市等高波動性的金融產品,而高凈值客戶的門檻很高,一般要求金融資產在上百萬元。與之相對的是,銀行代銷的理財產品大多指基金、保險、信托等產品,銀行只是一個銷售渠道,從發行機構收取傭金,資金的投向由發行理財產品的基金公司、保險公司、信托公司等決定,風險不可控且高于銀行自己的理財產品。實際上,銀行自營的理財產品與代銷理財很容易區分,在產品說明書上,都會有非常清楚的介紹。另外,所有的正規銀行理財產品,均可以在全國銀行業理財產品信息披露網站——中國理財網上查到產品的信息,包括唯一的產品代碼、募集期、資金投向、收益率等,如果沒有查到,就要懷疑是否系正規的理財產品了。

6.真理財VS假理財

在銀行理財風險中,還存在一種“假理財”,也就是虛假的理財產品。這種情況并不常見,但危害后果極為嚴重,一旦出現往往導致投資者血本無歸。一般牽涉到這種事件的大多是銀行的高端客戶,地點往往發生在某個單獨的理財貴賓室等場所,沒有在銀行的理財專區內進行,且現場沒有監控,事后也無法調取到監控視頻,給投資者維權帶來很大的障礙。這種假理財就是所謂的“飛單”,即銀行員工借助行內平臺,私自銷售未與銀行達成銷售協議的理財產品。如何避免這種情況呢?首先,還是建議大家購買理財產品前,先到中國理財網查詢一下相關理財產品的信息有無登記。其次,2017年8月起,中國銀監會已經發布了《銀行業金融機構銷售專區錄音錄像管理暫行規定》,要求銀行不管是賣自營理財產品還是代銷的理財產品,都要進行“雙錄”,即錄音和錄像,只要你購買理財產品的過程中沒有進行“雙錄”,你就要及時提醒理財工作人員,這樣也有利于你后面的維權。

普法提示

通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即使大家認為一向穩妥的銀行理財產品,也存在如此多的風險,那么一旦出現上述風險,我們應該怎樣維權呢?

(一)出現虧損心莫慌,啟動止損來幫忙

理財產品出現虧損后,應及時做好止損工作。對于可以及時贖回的開放性理財產品可以及時通過贖回等方式減少損失的發生,防止損失進一步擴大,這也是投資者自身應負的義務,如果出現不及時止損的情況,投資者可能會對擴大的損失承擔一定的責任。

(二)維權什么不能少?保存證據是關鍵

應保存好相應的證據,包括理財產品說明書、開戶記錄、風險評估等級、資金劃轉憑證、購買和贖回的記錄等證明自己與銀行發生過購買理財產品的關系以及產生的損失的情況。在提起訴訟后,第一時間通過法院或者公證機構保存購買理財產品時的錄音、錄像等記錄。

(三)訴訟時效記心中,超過時效一場空

要注意訴訟時效的規定,根據現行法律的規定,向人民法院請求保護民事權利的訴訟時效期間一般為三年。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訴訟時效期間自權利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權利受到損害以及義務人之日起計算。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但是自權利受到損害之日起超過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護;有特殊情況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權利人的申請決定延長。超出訴訟時效,可能導致你的權利無法得到法律保護。

主站蜘蛛池模板: 贡山| 绥芬河市| 繁峙县| 佛学| 民乐县| 惠安县| 平和县| 石泉县| 太保市| 昭觉县| 河津市| 喀什市| 涪陵区| 江达县| 漯河市| 罗田县| 台中市| 罗平县| 黄石市| 阿拉尔市| 江都市| 广州市| 静海县| 咸丰县| 城固县| 陈巴尔虎旗| 贡觉县| 张北县| 阳信县| 仲巴县| 龙门县| 盐池县| 余干县| 重庆市| 华亭县| 松潘县| 昌江| 大同县| 岗巴县| 炎陵县| 浏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