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
為什么我覺得為孩子付出那么多,孩子卻覺得我沒做什么?
父母太偷懶,沒有磨煉自己為人父母的直覺。
現在有很多父母都太偷懶了,沒有磨煉自己作為父母的直覺,所以才不懂孩子到底想要什么。
人們都理所當然地認為金錢至上,所以總是會為了掙錢而四處奔波。這樣一來,父母的能量就從孩子身上移走,而集中到了掙錢上。父母以為掙錢是“為了讓自己的孩子過得更幸福”,但若是從動物學的角度來看,人類反倒是在做父母這件事上偷懶!動物父母雖然不賺錢,但卻能盡力哺育孩子,陪伴孩子,盡到父母的職責,而人類父母卻為了掙錢無法和孩子待在一起。
所以在出了問題的時候,父母會說:“為了孩子我都付出多少了啊!”可問問孩子的話,他們卻說:“爸爸媽媽什么都沒為我做!”換句話,對于孩子來說,所謂父母為他做的事,并不是指掙多少錢,而是能陪伴在孩子身邊,在重要的時候回應一句“爸爸媽媽在”。要想磨煉作為父母的直覺,可以回想一下,當你自己還是個孩子的時候,父母怎么做會讓你高興呢?
當我還是個小孩子的時候,有一次哥哥河合雅雄帶著我和弟弟兩個人去舊城捕蟬。因為我爸小時候也是個淘氣包,所以他覺得孩子淘氣點兒也沒什么,通常睜一只眼閉一只眼也就過去了,就算我們有時候做了壞事,他也不會太發火。不過也有絕對不可以做的事:絕對不能爬舊城的石墻和大樹。因為要是從高處摔下來的話可是會死人的!
偏偏石墻邊的樹上有很多蟬,所以哥哥還是忍不住爬了上去。結果他手一滑,從樹干上滑落下來,胸前擦破了一大塊。“這下怎么跟爸爸說啊?”于是,心虛的兄弟三人一起串通了說法:“就說絆倒了擦破的吧!”但年幼的我們沒想到,絆倒根本不會擦破胸前。回家之后,我們按串通好的說法向父親匯報,父親意味深長地笑了一下,說:“哦,這樣啊。”雖然他沒發火,但我們都知道肯定露餡兒了。
不發火就是父親的厲害之處!因為當時,我們兄弟三人已經非常后悔,內心正在反省了。父親只說了句“以后可要注意”,就已經非常有威嚴了。這種時候生氣還是不生氣,就要靠為人父母的直覺了。到底怎么做更好,并沒有一定之規,有時候反而生氣比較好。
多和孩子相處,認真觀察孩子,這種直覺自然就能逐漸練就。孩子是不會無緣無故地哭泣和大笑的:肚子餓了或者尿布濕了就會哭,心情好的話就會喜笑顏開……只要認真觀察孩子,孩子就會教會你這些。你感覺好像是尿布濕了,所以試著換上新的尿布,孩子一下子就笑了起來。“果然沒錯!”這樣,漸漸地你就能明白孩子需要什么了。孩子哭了或者笑了,一次次地回應他發出的這些信號,久而久之,就能夠培養出直覺。
若是不去尋找孩子大哭的原因,而是一味地想止住哭聲,就走錯了方向。父母要是再發一頓火,孩子哭得就更起勁兒了。要知道,孩子的養育一旦進入了惡性循環,就會加速惡化。
現如今爸爸們也會給孩子換換尿布,幫幫忙,這時與媽媽多說說話是很重要的。嬰兒“哇”的一聲大哭起來,媽媽覺得應該是尿布濕了,果然換了尿布之后,嬰兒開心地笑了起來。媽媽如果能說一句:“看!寶寶開心了吧,剛才就是因為尿布濕了哦。”爸爸就能明白:“原來如此。”比起母親一個人沉默不語地做完,像這樣讓父親也參與進來是很關鍵的。
一句話不說地自己忙活,不管是爸爸還是媽媽都容易感到厭煩,這樣也就失去了兩人一起養育孩子的意義。“為什么哭了?”“為什么笑了?”“哦,是這么回事啊!”兩個人一邊說,一起理解,育兒這件事也會變得更容易些。
我的
回答和思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