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監事會的權利與義務(第6版)
- (德)馬庫斯·路德 格爾德·克里格爾 德克·菲爾澤
- 3686字
- 2020-11-14 19:38:57
“德國當代經濟法學名著”總序
高旭軍
經過幾年的籌備,由同濟大學中德(國際)經濟法研究所組織翻譯的“德國當代經濟法學名著”叢書這一翻譯項目終于啟動了。目前初步入選本套譯叢的著作有德國知名勞動法學者Wolfgang D?ubler的《德國勞動法》(Arbeitsrecht)、Hans Brox/Wolf-Dietrich Walker的《德國債法總論》(Allgemeines Schuldrecht)和《德國債法分論》(Besonderes Schuldrecht), Thomas Raiser/Rüdiger Veil的《德國資合公司法》(Recht der Kapitalgesellschaften)等10部著作。我們將在以后幾年中逐步完成這些著作的翻譯,并由上海人民出版社負責出版,將它們介紹給我國讀者。當然,本套譯叢并不限于這10部著作,我們還會視情況增加新的論著。
一、本譯叢的緣起
早在多年以前,我們就有意翻譯一套介紹當代德國經濟法最新發展和研究成果的專著。產生這樣的想法是基于以下幾方面的考慮:
第一,中國法與德國法有著很深的淵源關系。德國法對近代和當代中國法律法規的制定有著重大的影響。清末法制改革中制定的《大清刑律》《大清民律草案》《公司律》等法律均是直接或間接繼受德國法的結果。為制定這些法律,清政府組織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翻譯了德國民法典、刑法典、商法典、民事訴訟法、國籍法、破產法等。這些法律的翻譯,為清末制定相應的法律提供了直接的參照樣本。不僅如此,德國法對民國時期頒布的法律同樣有著重要的影響,民國政府頒布的《民法典》也是繼受德國法的結果。該《民法典》采用了德國“潘德克頓”體例,即采用人法、物法、債法、親屬和繼承五編制。即使對我們現有的法制建設,德國法也有著很大的影響,我國《民法通則》《公司法》《勞動法》《社會保險法》《政府信息公開條例》等也在許多方面借鑒了德國法的規定。
第二,翻譯德國法學名著還有助于我們了解隱藏在德國法律法規背后的社會制度和法律文化。德國的政治制度、社會制度和經濟制度與我國有著很大的區別。就政治制度而言,德國實行聯邦制,在聯邦政府和各州之間實行分權,各州在其權限范圍內享有充分的自治權;在經濟方面,德國實行私有經濟;在社會制度方面,德國建立了比較完備的社會福利制度。雖然我們可以翻譯德國的《民法典》《股份法典》《勞動法典》,但是僅僅從這些法典的法條中,我們很難深入了解這些法典所調整的德國政治制度、經濟制度和社會制度,更難以弄清德國制度和中國制度的差異。而如果我們未能充分弄清這些差異,這顯然會影響我國在立法過程中借鑒德國立法經驗的質量。而我們翻譯的德國當代經濟法學名著,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彌補這一缺陷,因為這些著作不僅介紹相關法律的重要條款,而且論述這些條款背后的德國制度和文化。
第三,翻譯德國法名著不僅有助于提高我國的立法質量,而且有助于司法人員借鑒德國學者解釋法律和適用法律解決糾紛的方法。在西方國家中,德國可以被視為“法制國家”的典范。其司法機關在德國社會中享有很高的威信和公信力;德國公民信賴其司法機關,也習慣于通過法院解決各類糾紛。德國司法機關之所以在德國社會中享有如此高的威信,一方面是因為德國現行的法律法規較好地平衡了各方的利益,因而體現了法律本應具有的公平性和公正性;另一方面是因為德國法官具有很高的法律解釋能力和依法解決糾紛能力,其所作的判決在通常情況下能夠得到雙方當事人的尊重,也能獲得法律界專業人士的認可。影響德國法官專業水平的因素很多,例如,德國特殊的案例分析教學法、德國嚴格的大學法律考試機制和法官選拔機制等。但是,以下兩類法律專業著作在其中同樣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一,針對某一部法律撰寫的評論,例如Otto Palandt主編的《民法典評析》、魯爾大學(Ruhr-Universitaet)教授/Hamm高級法院(Oberlandgericht Hamm)法官Uwe Hueffer撰寫的《股份法評論》、德國波恩大學Marcus Lutter教授/德國海德堡大學Peter Hommelhoff教授等撰寫的《有限責任公司法評論》。在德國,只要有一部法律,許多知名學者或法官便會針對該部法律撰寫相應的評論。這些評述或評論的一大重要特征是對具體法典的條款進行逐條評析,分析該條的立法目的、適用要件和法律后果等;在評析過程中,不僅需要概述目前德國學界對這一條款的不同看法,而且必須分析德國司法判決中對這一條款的不同解釋。其二,德國法學學者就某一法規撰寫的專著。德國法學專著不僅論述相關的法律理論,與上述法律評論一樣,它也結合相關的司法判例對某一具體法典中的重要條款進行分析和解讀。所以,實際上,在上述兩類著作中均蘊含著解釋法律、適用法律解決糾紛的方法。本譯叢側重翻譯上述第二類專著,這應該有利于我國司法人員借鑒德國學者、法官解釋法律和適用法律解決糾紛的方法。
第四,翻譯經濟法學名著還有助于我國法學研究人員借鑒德國的法律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我國每年公開發表和出版數以千計的法學論文和著作,但絕大多數法學論文和專著研究的均是十分“高大上”的法學理論問題,涉及某一具體法律條款解釋和適用的論著少之又少。換句話說,我國法學研究人員基本上都“在天上行,不在地上走”。由于這些研究成果不涉及中國現實的法律問題,因而在促進我國司法改革、方便法律適用方面所發揮的作用很小。而德國的法學論著與我國有著很大的不同,盡管也有專門研究法學理論的論著,但更多的論著是將法律條款和案例結合起來進行研究,探究適用法律條款解決糾紛過程中涉及的種種實體法和程序法上的問題。目前我國法學家面臨的一大任務是如何解決我國現行法律的適用問題,而我們翻譯的這套叢書應該能夠為我國學者提供一些可供借鑒的思路。
二、本譯叢的特點
目前國內學者翻譯德國的法學著作比較多。但是同濟大學中德(國際)經濟法研究所負責的“德國當代經濟法學名著”的編譯有自己的特色:
首先,入選本譯叢的必須是涉及經濟法方面的著作。這里“經濟法”是指廣義的經濟法,它包括所有調整社會經濟關系的法律和法規,以及研究這些法律法規的著作。盡管如此,涉及研究調整國家權力機關法律關系的憲法和行政法等方面的專著顯然不屬于經濟法的范圍,因而本譯叢不考慮這方面的著作。
其次,入選本譯叢的還必須是德國當代經濟法學方面的代表性著作。著作是否具有代表性是我們選擇的重要標準。我們是從以下兩個方面來判斷入選的著作是否具有代表性的:其一,作者是否在德國學界和司法界具有影響力,如果某一作者的學術觀點經常為其他論著和判決所引用,則表明該作者在德國有著足夠的影響力;其二,其著作是否被德國各大學法學院指定為相關課程的參考書。如果一本著作同時具備上述兩個條件時,那么,相關的著作便具有代表性。
再次,入選本譯叢的專著不僅反映了德國法學界對某一法典的最新理論探討,而且反映了德國司法界在適用相關重要條款方面的最新發展趨勢。盡管德國是一個十分尊重傳統的國家,德國成文法歷史也相當悠久,例如德國《民法典》是于1900年實施的,德國《有限責任公司法》的頒布時間為1892年,而且,這些法律在德國依然有效。但是,為了適應社會的變化,德國立法機關也對相關的法律法規進行不定期的修訂。另外,即使立法機關沒有及時對相關的法規進行修訂,德國法官有時也會在審理具體案件過程中根據變化了的社會形勢對某一法律條款作出新的解釋。在德國,優秀的著作也會隨著法律和司法實踐的變化而作出相應的修改。所以,德國很多有代表性的法學名著的版數都很高,10版、20版均屬正常現象。入選本譯叢的均為近年出版的最新版本。
最后,入選本譯叢的都是具有很高實用價值的經濟法名著。在德國經濟法領域也有一些專門研究法學理論問題的經典著作,這些著作的學術價值和理論價值很高。盡管如此,本譯叢不考慮此類名著,因為本譯叢的一個選擇標準是:所選著作必須既涉及法學理論問題,又涉及司法實踐問題。而且,相關的法學理論問題并不是指脫離具體法律條款的純法理問題,而是指涉及具體法律條款實體和程序問題的法理解釋。
三、本譯叢的組織者
本譯叢由同濟大學中德(國際)經濟法研究所組織落實,該研究所于2013年10月16日由同濟大學法學院和中德學院聯合設立,由高旭軍教授任研究所所長,王倩副教授任副所長。中德(國際)經濟法研究所的德方重要合作伙伴是洪堡大學法學院、康斯坦茨大學法學院以及德國學術交流中心(DAAD)等。目前共有研究人員22人,其中專職研究人員8人,國外兼職研究人員11人,國內兼職研究人員3人。所有專職研究人員均曾留學德國并在德國獲得法學博士學位,研究方向涉及德國及歐盟經濟法的諸多領域。該研究所的一大任務是培養人才。它承擔同濟大學、德國洪堡大學和康斯坦茨大學法律雙碩士學位項目的組織和落實,與德國合作大學一起培養兼通中德兩國經濟法、中歐經濟法律或國際經濟法以及法律文化和國際慣例的法律人才。另一大任務是充當中德法學交流的橋梁,促進中德法學界的交往與合作。翻譯本套叢書,將一批德國當代經濟法學名著介紹給我國讀者,也是我們作為橋梁作用的具體體現。
四、謝辭
本譯叢得到了同濟大學法學院的大力資助,也得到了上海人民出版社的支持,本人對此表示最誠摯的感謝。另外,尤其要感謝的是本譯叢的每位譯者。翻譯十分辛苦,而翻譯德文法學專著更加艱辛,因此,將德文法學著作高質量地翻譯成中文,不僅考驗每位譯者的德文水平、中文水平,而且還同時考驗他們的專業水平、耐力和毅力。在我國現有的大學科研成果評估體系中,翻譯不屬于研究成果,他們依然愿意承擔本譯叢翻譯任務。對于這種學術精神,我表示由衷的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