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開啟高效人生(套裝全3冊)
- (美)戴爾·卡耐基 張志 黃鑫等
- 3329字
- 2021-01-05 17:23:37
與這個世界的父母談談
在創業公司,加班是很正常的現象。工作之余,我們也會在夜深人靜的時候談點人生理想。
一次加班到后半夜,一個同齡的同事問我:“宇晨,父母對我的生活干涉很厲害,我現在喜歡一個女孩子,但是父母覺得她身高太矮了,以后對后代不好,不讓我們結婚,我該怎么辦?如何才能獲得獨立?”
我的答案很干脆——獨立從來都無須獲得,而是一種既定事實,人人生而獨立。
對這個同事來說,如果不依賴父母金錢輸血,自己經濟獨立,獨自一人居住,那么獨立本身就是既定事實,無須獲得。在這個時代,實現經濟獨立是前所未有的容易。自己的收入很快就會超過你的父母,再過5年到10年,財產就能超過父母一輩子的積蓄。這是一場完全不對稱的戰爭,沒有必要打,他們會妥協的。
父母與子女之間不存在兜底關系
有一句形容男女關系的話,叫作“無愛,無傷害”。我們身邊經常出現父母和子女之間以“愛”的名義相互傷害得死去活來的例子,其本質就是兜底關系。
兜底是什么?就是無論一個人爛到什么程度,作為他的父母或者子女,都照單全收。
子女不應當給父母兜底,父母也不應當給子女提供兜底。往往在我們生活中,由于父母與子女之間出現了兜底的暗示,但最后卻無法兜底,對方無法接受隨之而來的巨大落差,最終只會釀成無可挽回的悲劇。
之前有個新聞,哈爾濱的一個小伙子準備結婚,父母湊錢給他買婚房,但是小伙子覺得房子面積太小,出了售樓處的大門就開始跟父母吵架,進而毆打自己的父母,最后居然是旁邊圍觀的群眾實在看不下去了,把這個小伙子打了一頓,報了警。而他的父母即使挨了打,也沒想過要報警。
想來也是父母給了這個小伙子購買大婚房的期望,最后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落空了。所以兜底不成帶來的巨大落差導致了關系的撕裂,甚至導致親人之間的肉體傷害。
我不會選擇為孩子兜底,也不會因為我是他的父親而去掌控他。我現在27歲,未來10年很可能會有自己的孩子,對我來說,撫養他是我的義務,因為他并沒有選擇來到這個世界,是我把他強行帶到這多災多難的人世間,所以我必須撫養他長大成人。但要注意的是,我不會以撫養他成人為由要挾他,甚至去控制他的人生。因為他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我是我,他是他,我撫養他是我的義務,但他并沒有義務只能順著我,只能任由我的擺布。
人就是人,不是掛線的木偶。
承擔是選擇的另一個含義
好的父母將子女視為一個平等的人來對待。沒有一般意義上傳統中國家長的傲慢。在我很小的時候,父母就把我當成一個自我的個體來對待,對他們來說,我的意見很重要。
9歲的時候,我看《家庭》雜志的專訪里寫了天才圍棋少年常昊的故事,我覺得學圍棋很拉風,就告訴了父母。媽媽聽到就當真了,給雜志社打電話詢問這家位于武漢的圍棋學校。得知“棋圣”聶衛平是名譽校長,再次征詢我的意見后,便送我去了那所學校。
我的父母很少給我設限、指導我的人生,而是支持我去付出代價,并且為此承受。
9歲的我,來到完全陌生的武漢時,就注定了我一生的冒險。即便在夏天熱得頭暈,冬天沒有暖氣瑟瑟發抖;即便我不適應食堂里的飯菜,一天也吃不了一頓;即便在教練訓斥后我無人訴說,只能蒙在被子里偷偷哭一夜;即便我羨慕其他孩子有家長來送食物,而我卻只能孤零零地看著校門;即便我真的想念父母……但我的父母依然告訴我:你是一個獨立的人,我們可以像朋友一樣幫助你,傾聽你的意見,但當你做出了選擇,即使今天回來哭鼻子了,那也沒有辦法。
既然選擇了,就要認,這是我從父母那里學到的。這也讓我在人生的各個分岔路口的選擇中,能夠從不后悔。
當然,父母和子女的關系不是單向度的。對于孩子來說,有義務幫助父母建立安全網,核心就是幫他們完成一定程度的商業保險,這樣能幫他們安排好年老之后的生活。即便幫父母去買保險,也應該是子女通過自己的知識和經驗提供建議,父母付賬,然后子女完成法律規定的贍養義務,不要提供超義務的保護。這樣才能讓雙方都獨立自在。
選擇不僅僅意味著當時的決定,更意味著之后的所有事情都要承擔,承擔是選擇的另一個含義。
沒有人需要為孩子“兜底”
有好的,就有壞的。在我看來,一個壞的父母與子女關系的處理方式是:孩子對父母的撫養質量有非常多的期待與要求,要求父母買房子、買車子、找工作,甚至找另一半。但絕大多數情況下,過多的期望和想法終究只會害了自己,并沒有益處。
在我17歲下決心考北大的時候,當時就有一個關系不錯、成績也差不多的同學勸我說:“你不用那么努力,我爸爸跟某某‘二本’大學的校領導認識,只要咱們考到‘三本’的分數線就能上那個大學了。你也別努力了,到時候咱們一起報,肯定能上,我替你跟我爸說。”
于是,高考前的時光他過得很輕松。當我每天早晨做英語、數學題目的時候,他在睡覺;當我在深夜讀歷史、背文章的時候,他在打游戲;當我周末給自己模擬考試的時候,他在郊游。最后的結果是,我逆襲上了北大,他卻連“三本”線都沒達到,只能上一個專科學校。后來我來了北京,人生就此別過,我們的人生軌跡大不相同。
這不僅是像我這樣出生在普通家庭,沒法拼爹的孩子才有的問題,即便是可以拼爹的人,也是如此。
因為創業的關系,我也認識了不少富二代。跟大多數人想象的不同,很多富二代完全不是專橫跋扈、趾高氣揚的姿態,反倒是很低調、很內斂,甚至有些悶。因為他們從小就被嚴密地保護起來,幾乎所有的人生路徑完全被控制,所以他們普遍顯得沉穩、有教養,卻缺乏沖勁和冒險精神。他們早就習慣了蕭規曹隨父母的路線,卻沒能有獨立承擔風雨的能力。就像是最近熱播的金星主持的《中國式相親》里面的那種中國式孩子一樣,他們什么都想尋求父母的幫助和意見,殊不知在血雨腥風的創業江湖中,根本不會有人因為你的父親是“福布斯排行榜”上前100名的富豪就手下留情。其中一個富二代幾乎與我同時開始互聯網創業,到目前虧了三四千萬,把老爹給的錢賠得血本無歸。他時常跟我訴說自己的無奈和無力。
盡管這些富二代朋友的父母本身都是非常成功的企業家,但父輩的優秀和孩子的優秀沒有任何關系。他們全方位地為孩子“好”,幫他們兜底的結果就是:自己的小孩創業不僅無法成功,甚至都無法生存下來。他們尚且如此,絕大多數普通人又怎么能指望父母就能讓你成功呢?所以成功這件事終究是要靠自己的。
我節目的聽眾里有個1992年出生的小姑娘,因為單親家庭的緣故,很聽母親的話。本來在北京待了兩年,后來因為母親覺得大連離家近,就回了大連。因為母親覺得男生A對她好,男生B家里窮,就不同意她和男生B在一起。最后她母親給她付了房子的首付,她一切都按照母親的意愿去做了。
當父母規劃好子女的路線,子女就成了木偶,在路線中翩翩起舞。可失去了靈魂的舞蹈,這樣的舞姿即便再曼妙,又有什么意義呢?
一個人想真真正正地按照自己的想法并取得父母的同意去實現自己的人生,首先就要與父母在地理位置上拉開距離。完全跟父母住在一塊兒或者跟父母待在一個城市,就非常容易被干涉。所以對于這個女孩子來說,第一步就是在做好一定程度的積累之后,離開大連,回到北京。適度遠離自己的母親,再去選擇自己的職業和愛人,遵循自己內心的想法。
父母與子女的關系,本質只是人與人感情的一種。既然是人的感情,那么就有好有壞。我們不僅不可能跟每個人的關系都很好,而且還可能有很多敵人。所以孩子可以和父母關系非常好,鐵得像哥們兒,也可能跟父母關系非常不好,這都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千萬不要對此有任何程度的心理負擔。所以也沒有必要在與父母關系本身就很差的情況下,因為鄰里、社會輿論等等因素強行和解。如果與父母早已行同路人,甚至勢同水火,但還是希望社會輿論能夠給你戴上一頂“孝子”的帽子的話,到頭來只會催生出更多的瑣事。特別是在經濟方面,未來為了維持這頂“帽子”不要掉下來,只好不斷地花冤枉錢。
父母與子女本就是獨立的個體,只是恰好有了血緣的連接。茫茫人海之中,能夠有這樣親密的關系,雙方都應該視彼此為最佳禮物。保持合適的距離,用溝通替代控制,以原則取代要挾,這禮物才不會淪為獨占式的“贓物”,才能體現出它應有的價值。
我有一個夢想,父母和孩子之間沒有控制、沒有指示,他們將能一起工作、一起討論、一起歡笑、一起辯論、一起維護對方、一起理解對方。因為我們知道,生而為人,我們都是獨立和自由的個體。
一個有夢想的人
帶著刺也能成功
更能帶著所有人一起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