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力
(第一節) 思考是什么
思考的重要性,想必毋庸多言,誰都明白。尤其是在宏觀層面的意義,其可以說是推動人類社會前進的源動力。關于此,我就不多啰嗦了。這里我想要探討的,是其對于個體而言更具實踐意義的部分。
我們知道,那些做出非凡成就的諸如科學家、哲學家、作家、政治家、企業家等卓越之人,也許他們取得成就的領域不同,各自擅長的技能有所區別。但是,我們能夠感覺出他們的一個共同點便是——他們都顯然不是笨人,相反,他們都十分聰明。那么,究竟何為聰明呢?其實,聰明的背后很大程度上便體現為一種思考能力。一個卓越之人正是因為思考能力超出常人,所以才能夠看問題比常人更透徹,見解比常人更犀利,想辦法也比別人更靈活,如此,便促成了自己的卓越。另外,即使不說那些取得非凡成就的大人物,就常人而言,人與人之間的差別往往也是很明顯的。一個聰明人和一個遲鈍的人之間也往往很容易讓人看出差別。其實,這內在的機制也同樣在于思考力的差別上。因此可以說,思考力對于每個人有著決定性的影響。
那么,究竟什么是思考呢?
說到“思考”,你一定覺得這是個很簡單的事情,覺得這是個人人都會,并且每天都在做的事情。實際上,并非如此,思考決不是是件簡單的事情,也并非人人都會。甚至可以說,大部分人都不會思考。許多時候,你以為你在思考,其實你只是在胡思亂想罷了,而非真正意義上的思考。
我們來通過下面的例子來具體解析一下究竟什么是“思考”。
王小安是一個初中二年級學生。他的語文老師向全班同學提出一個問題: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什么?沒人回答。老師說道:“同學們,現在你們都沒有動腦筋。請大家集中精力想一想。”
王小安眨巴下眼睛,緊鎖眉頭,摸摸后腦勺,眼睛盯著課桌,暗自思忖著:“想呀,想呀,我已經在想了。那短文的主題思想是什么?主題,中心思想,可能是什么呢?”他一邊想,一邊用眼睛在教室里掃來掃去,然后下意識地把目光投向課本,打開書翻來翻去,好像在找什么東西。與此同時,他的頭腦中不斷重復著:“想呀,想呀,什么是中心思想……”
王小安是在思考嗎?沒有。他是在努力和希望,但并沒有思考。他的頭腦像是正在參賽的汽車,雖然已經發動起來,而變速器還在空檔上。他準備好了出發,但費了半天勁兒還是原地不動。
再看另一個例子:
李菁是武漢某大學的一位女學生,正在學生食堂吃早餐。現在她不僅在想,而且完全進入了沉思:“今天該做的事兒太多了……下午6點跟馬軍有個約會……該做學期論文了,今天要把提綱給定下來,不能再拖下去了,下周要交了……手機該充話費了,昨天忘了去充了,今天一定要記著,我現在怎么老是忘事呢……今年暑假我一定要去西藏旅游,不能像去年那樣遇到點難題就打消了念頭,只要想去總會克服各種困難的,不然等畢業了就更沒有時間了……
李菁的心理活動要比王小安好多了,更接近于思考。她的頭腦中涌現出了不少念頭、想象和概念,而且注意力也相當集中。不過,她的角色是被動的,她是自己心理活動的旁觀者。在我看來(這也是大多數權威人士的觀點),這種無目的的思緒與真正的思考相距甚遠。
看了以上的事例,那么思考是什么呢?首先,思考是在我們控制下的有目的的心理活動。“控制”是一個關鍵詞。坐在小汽車里不等于是在開車,只有把握方向盤并控制汽車的運動才是開車。同樣道理,我們的心理活動只有在受到自覺指導的情況下才是思考。
當然,跟開車旅行一樣,思考可以有許多不同的目的。旅行可以跑專差,也可以是沒有固定目的地的假期漫游。開車的環境條件多種多樣,效率和成功程度也各不相同。例如,光線的明暗、行駛的快慢、路線的對錯等等。但不管怎樣,只要我們還控制著汽車,就是在行駛;同樣,只要我們還控制著自己的頭腦,就是在思考。
這并不是說思考必須是自覺進行的。無數證據表明,無意識的思考也可以成為有目的的心理活動的一部分。最顯著的例子就是當我們暫時放棄對某一問題的思索而轉向其他活動時,常常會突然閃現一個能解決原來問題的想法。
我們來看這樣一個例子:
斯托是一個數學專業的學生,一天,他冥思苦想了好幾個小時,也沒有解決那道幾何題。他決定暫時放一放,于是,就去睡覺了,很奇怪,在夢中,他很輕松地把輔助線加上了,問題就迎刃而解了。醒來后,他對夢境還記憶猶新,就趕快按照夢中的方法去加那條輔助線,果然,很快就證明出來了。
或許在生活中,你也經常遇到類似的事情。這就說明了思考有時候并不是自覺的、有意識的,正像物體運動一樣,思考也存在著一種慣性,并且越是勤奮地、經常地思考,這種慣性就越大。所以,我們經常提醒大家要勤動腦筋,就是希望能培養出這種思考慣性。
最后,我們不妨給“思考”下一個比較正式的定義:思考,就是幫助我們弄清問題、解決問題、作出決策或理解事物的一切心理活動。它是尋找答案和理解事物的過程。思考過程中包含著無數種心理活動,最重要的是認真觀察、回憶、好奇、想象、推想、解釋、評價和判斷。當我們解決一個問題或作一項決定時,往往要綜合進行這些活動。例如,我們可能先找到一種想法或“左右兩難”的問題,然后經過質疑、解釋和分析等思索活動,最終得出結論或作出決策。而思考力就是我們思想的能力,思考力的高低決定我們在生活中能力的高低。
人們為解釋思考力的本質,已經作了很多努力。科學家曾一度認為,思考力完全是語言型的。就是說,我們的思考過程就像說話那樣能造出句子來,并默默地在心里說。如果真是這樣,愛因斯坦便不配稱為思想家了,因為他的思想所包含的想象要多于言詞。正如我們可以用文字以外的數學符號或圖像來表述某一見解一樣,我們也可以用它們進行構思。
(第二節) 造就思考力
常常可以聽到這樣的說法,認為思考力是思想家天生的,而不是后天造就的。這種觀點雖說有一點道理,但總的看來是不可信的。有些人具有較高的思考天賦,學習速度較快,結果這些人就可能年復一年地將自己的思考本領發展到一個較高的水平。但是,有效的思考實際上是后天養成的習慣。研究工作顯示,任何人都可以培養出有效思考的心理素質,任何人都能掌握上述兩個思考階段的技巧。首創性也是可以學會的。更重要的一點是,要成為一個有效的思考者,并不需要有特別高的智商。科學家保羅·陶蘭斯指出,70%的發明家和創造者的智商是在135分以下的。
提高自己的思考水平,取決于習慣和態度。困難不在于從前你有沒有接受過思考藝術方面的直接訓練,而在于你已經養成了某些不好的習慣和態度。本書將向讀者提供需要掌握的某些原理和技巧,也許還有老師從旁指導,但這些都不夠,你必須自己提供最重要的動力——上進心和應用所學知識的欲望。
如果你最初感到難以改變自己的習慣和態度,請記住這種感覺很可能是虛假的。有許多事情都是你最初認為干不來但最終掌握了的,例如,游泳、打籃球、開汽車等等。
過去人們認為,人人喜歡同樣的工作機會、工作地點和條件。其實,任何兩個人的需要都不會完全相同。對一個人有利的,對另一個人未必有利。下面的例子就是一個很好的說明。
莫扎特和貝多芬雖然都是偉大的作曲家,但他們工作方式很不同。莫扎特從來不借助筆錄,而是先在心里完成整個交響曲和歌劇序曲,然后,記在紙上。而貝多芬則是在本子上一小段一小段地作曲,常常重來和修改達幾年之久。他的最初稿十分粗糙,能從這樣的初稿中寫出偉大的不朽之作,是許多學者迷惑不解的。
如果莫扎特效仿貝多芬,或者反過來,會出現什么情況,那些偉大作品肯定不會問世了。因為,這些違背他們各自的性情,只能使他們感到極度壓抑,結果最多可以搞一些低劣的創作。
沒有理由不承認,今天有成千上萬的人之所以從來沒有考慮和開發自己的潛力,只是因為他們自然而然地或被迫地采用了別人的習慣。最好還是不要假定現成習慣最適合你的需要,而是要實踐一下,試著找出一種最適合自己的習慣。你所找到的新習慣可能并不很奇特,但即使微小的改進也可能給你帶來持久的好處。那么,應從哪些方面著手呢?
1.善用時間
在最佳時間工作一小時,往往比平庸的兩三個小時獲得更好的結果。你習慣于何時工作,清晨還是夜晚?請在以后一兩周里試一下,并將結果記錄下來。
2.選擇地點
你可能見到過一些學生在奇怪的地方學習,如宿舍、吵鬧的飯廳、小酒巴等等。說不定你也曾出于某種原因偶爾在這種地方讀過書。這當然不是說那種場合有多么好。如果你要高效率地工作,就應當找一個安靜的地點(假如你發現亂轟轟的地方真能激發你的思想火花,那就想盡辦法去那種地方好了)。
3.善于刺激
歷史上,一些思想家有時需要某種奇怪的刺激,例如,詩人席勒思考時要有一張堆滿腐爛的蔬菜水果的桌子,小說家普羅斯特要有一間用軟木板裝修的工作間,薩繆爾·約翰森博士需要一輛發動起來的小汽車、橙子皮和一杯茶。不過,你最好不要學得依靠什么鬼把戲或稀奇古怪的條件,最好還是養成某些容易辦到的習慣,比如,在工作之前散散步,在校園里跑跑步,洗個熱水澡,邊思考邊彈奏樂器等等。
這里應當提出一個值得注意的告誡:不要把你所喜歡的東西同最適合你的東西相混淆。例如,你可能喜歡早晨呆在宿舍里看電視或聽音樂,但這樣做可能妨礙你思考或寫作的效果。同樣,酒精和麻醉品可能使你感覺飄飄欲仙(至少暫時如此),但它們無疑是有害無益。盡管認為這些物質能增強創造力的觀念很頑固,科學家們幾乎完全一致地斷定了它們具有相反的效應:它們使人頭腦遲鈍,注意力分散。
4.巧用感覺
在對思維缺乏科學認識時,人們特別看重感覺的作用。那時最引人注目的說法是“干你自己想干的事”,“跟著感覺走”和“時刻跟感覺保持聯系”。這是片面的,感覺不應該和思考割裂開來,而且還應該是相輔相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