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章 考官人選
- 明朝小公爺
- 夏夜無恨
- 2040字
- 2020-11-04 23:26:55
第107章 考官人選
在這京城之中,可以說每個人都是一個局,也可以說每個人都是別人的棋子。
大家相互揣摩,相互利用,最后勝者晉級,敗者退場。
張居正的運氣不錯,因為清流黨贏了嚴黨的關系,所以這些年始終既不身居高位,但卻依舊保持著極高的聲望。
再加上裕王對他的信任,高拱對他的支持,徐階對他的培養,他的日子,可謂是京城之中,過得最好的一個。
也正是因為如此,所以裕王覺得他是相對而言比較空閑的那一個,這才讓他來提拔提拔徐邦寧。
而他自己呢,從剛才進門到現在,所表現出來的,讓人感覺到的,也正是這份逍遙自在。
比起李牧的灑脫不羈,張居正的這份逍遙自在恐怕還要更為直接一點。
因為他是真的不用費盡心思往上爬。
不光是徐邦寧知道,就連他自己都知道,總會有人推著他往前,他除了必要的人情世故需要疏通以外,基本上不用為自己刻意去謀劃任何出路。
“此次秋闈,想必是殿下主持吧?”
張居正放下手中茶盞,若無其事的問到。
“雖未明旨,但父皇恐怕就是這個意思。”
嘉靖向來不喜歡把話說得太清楚,當初要不是迫于無奈清除嚴黨,只怕他也不會下手如此狠絕,以至于一個不留。
嚴世蕃和嚴嵩在嘉靖眼中,比當初的呂芳還要用的順手,原因就在于他們能夠準確及時的猜測出嘉靖話里的深意,而不需要嘉靖把話說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這也是徐階不受嘉靖重用的原因所在。
徐階雖是清流黨的“黨魁”,又乃內閣首輔,說起來要權有權,要人有人,要名有名。
可事實上,徐階而今在內閣,可謂沒有一個能夠深信不疑的人,就連他一向很是看好,想要提拔進內閣的高拱,此刻也已與他出現隔閡。
如若不然,他何至于故意在嘉靖面前提及此事,讓高拱半天進不了內閣?
所以徐階并沒有看上去這么受嘉靖重用,而原因就是徐階這個人雖然正派,但也太過正派,沒有當初嚴嵩,嚴世蕃那般圓滑,不通世故。
說得簡單直接一點,那就是不知道如何為嘉靖背鍋。
裕王一直備受冷落,嘉靖也從不刻意親近他,這就導致裕王可以站在一個旁觀者的角度來審視嘉靖對嚴嵩,對徐階等人的手段。
剛開始裕王還有所迷惑,可是當徐階現如今的問題暴露出來,再加上日積月累的觀察與思考,裕王自然就明白了過來。
而今嘉靖雖然未明言讓他支持今年秋闈,但他心里卻明白,嘉靖就是這個意思。
這也是他讓徐邦寧前來自己府中,讓張居正“點撥”他的用意所在。
正如嘉靖自己說的那樣,徐邦寧日后總歸是他的臣子,他想要徐邦寧成為什么樣的臣子,那自然由得他自己去調教,嘉靖若是這邊調教了徐邦寧,日后成為他不想看到的那樣的臣子,那嘉靖豈非自己給自己找不痛快?還落得自己兒孫說自己小話,死了都不得安生。
而裕王讓張居正來“點撥”他,用意再明顯不過,那自然是希望徐邦寧日后能成為張居正這樣的人。
徐邦寧對此,看得分明。
所以剛才才會刻意自降身份,在張居正面前自稱晚生。
如此一來,便有向張居正求學問道的意思。
“既是殿下主持,那殿下可想好了今年主考官和副考官的人選?”
張居正問到。
一旁的徐邦寧自是沒機會搭上話的,畢竟他現在說到底也不過只是一個監生,地位比普通監生高上許多的監生。
秋闈主考官與副考官,按道理說,該當一個月之前就選好,由內閣擬定,然后皇帝下旨定下來的。
可是那會兒正值振武營嘩變,山東,河南等地旱災,嘉靖為這些事本就已經焦頭爛額,自然沒閑工夫去理會秋闈之事。
事實上嘉靖一朝,對科舉向來都不怎么在乎。
嘉靖自即位以后,先是忙著和楊廷和搞大禮議,沒時間通過科舉培養自己的勢力,所以他就朝中站在他這邊的老臣當中選擇了張熜。
中期,嚴嵩與夏言相斗甚烈,他身為皇帝,局中調停,掌控朝局,制衡群臣,所以也根本不需要新人入朝也幫他分憂解難。
中期以后,他又將徐階扶上了當初夏言的位置,讓徐階領著清流黨與嚴嵩一黨相互爭斗,他依然穩坐釣魚臺,所以他依然不需要通過科舉來培養自己的勢力。
時至今日,他已經老了,嚴黨垮臺之后他便明白了,這朝廷始終是要被清流黨接手的,這天下日后也始終是要落入裕王手中的。
所以他也沒心思再去弄這些花里胡哨的東西,更別提通過科舉來培養自己的勢力,他已經沒有那么多時間。
此時此刻,他唯一想著的,便是如何在自己死后,能夠換得一世清名,而非罵名。
因而嘉靖對科舉之事,當真不怎么關心。
再加上這一次秋闈,選拔出來的人才,大多都是要留給裕王的,干脆就讓裕王去負責今年秋闈,讓他自己選。
所以關于主考官,副考官這些人的選用,自然也是用裕王自己去負責了。
“先生覺得,朝中誰人可以勝任?”
裕王并未直接道出自己的想法,而是先問及張居正如何看待此事。
聞聲,張居正若有所思的端起茶盞,輕輕一撥,小酌一口。
“科舉之事,向來由禮部與吏部主持,禮部尚書高大人,自然免不了要為考官,至于是主考官還是副考官,這還得看陛下的意思。”
“吏部尚書齊大人,年事已高,今年怕是不會擔任考官一職了,殿下可以從吏部當中選一個可堪重用之人先行培養。”
“至于其他的副考官,想必殿下心中也早有人選了吧?”
張居正觀望朝局多年,對于如何做一個“體貼”的臣子,可謂頗有心得。
這幾句話充分體現了他兩邊不沾,兩邊不靠,但又言之鑿鑿的本事。
任憑誰來也挑不出任何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