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張居正
- 明朝小公爺
- 夏夜無恨
- 2015字
- 2020-11-04 23:26:55
第106章 張居正
就在徐邦瑞質問徐階,并向他施壓,要求讓皇帝反應這筆錢不該讓他一個人出時,京城的另一端里,徐邦寧敲開了裕王府的大門。
迎接徐邦寧的,正是李牧。
因為李牧正要出門,兩人相視一眼,各自會意,當即略微寒暄了一番。
李牧將徐邦寧請入偏廳,裕王已在等候,李牧找了個借口,這便走了。
“怎么?李兄今年不參加秋闈么?”
徐邦寧故意問到裕王。
“他不是讀書的料,他姐姐也沒想過讓他考取功名,就這樣讓他在府內待著吧。”
裕王倒也心寬,自己這個小舅子整日在京城“游手好閑”,他居然一點也不擔心。
可徐邦寧卻是知道,裕王之所以如此,乃是因為此時他已沒有其他威脅。
朝中乃清流黨主政,而他又是清流黨支持的皇位繼承人,即便李牧在京城“游手好閑”,也不會再有人故意設計陷害。
于是徐邦寧很是羨慕了一番。
“世子羨慕?”
“為何不羨慕?有您這樣的姐夫,不用擔心日后的出路,更沒人與他爭奪爵位,一旦將來您登上大寶,他便是榮華富貴享之不盡,換做任何人,都該羨慕。”
徐邦寧毫不吝嗇羨慕之詞。
因為這對他來說,的確值得羨慕。
他一直以為自己是別人羨慕的對象,可不曾想自己居然也有羨慕別人的一天。
這世上蕓蕓眾生,似乎本就是如此。
人這一輩子,往往一出生便決定了日后的命運。
雖然很多人會說我命由我不由天,但那也只是極個別,個例不能代替全部。
底層階級羨慕中層階級,中層階級羨慕上層階級,上層階級羨慕上流社會。
除開那些個極個別的個例以外,誰又不是下流社會的人呢?
只不過“下流”的程度不一罷了。
“世子此言,只怕言過其實了。”
“誰人不知南京魏國公府位高權重?你乃魏國公府世子,日后必定是中軍都督,正一品軍職,又有爵位加身,日后李牧連你的一根手指頭都比不上,有何可羨慕之處?”
裕王對于徐邦寧該不該羨慕有著一個明確的評定標準,那就是李牧與徐邦寧日后到底誰更有實力。
按照他的話來說,徐邦寧日后的實力必然是比李牧要強的,所以徐邦寧不該羨慕。
可是他不曾明白的是,“實力”這個東西,其實并非全然由身為地位和官職來評定。
有些事,位高權重,并不一定就代表有實力。
徐邦寧自不會與他細說這其中的緣由,畢竟裕王乃是日后的皇帝,倘若徐邦寧告訴他身份地位并非評判一個人實力的全部,那他豈非要懷疑徐邦寧有所圖謀?
“臣羨慕的并非李兄日后的地位,而是羨慕他灑脫不羈,不用承擔任何風險的紈绔。”
“臣也是紈绔子弟,然而臣這個紈绔子弟可不怎么靠譜,怕是玷污了紈绔二字。”
“若是可以,臣很想像李兄一般,不由為任何事發愁,一切自有人幫他做主。”
“生而為人,差距怎么就這么大呢。”
徐邦寧故意慨嘆了一番,惹得一旁的裕王一陣皺眉。
徐邦寧此言的確是消極了些,可裕王心中也明白,徐邦寧此言斷然是故意的。
但是他不明白徐邦寧故意說這話的用意在哪里。
難不成是故意在挖苦自己?暗示自己不該放任李牧整日在京城里游手好閑?
有著必要?
正想著,門外傳來腳步聲。
裕王當即起身,徐邦寧見狀急忙也跟著站了起來。
腳步聲停,只見一個大約四十出頭的中年男子身著一襲深藍色圓領長衫出現在門口。
男子高約一米七五,與徐邦寧不相上下,留著短須,面色紅潤,劍眉星目,顯得格外清雋。
徐邦寧幾乎一眼就認出來了此人是誰。
“張大人。”
來者不是別人,正是史上鼎鼎有名的大明第一首輔,張居正!
“殿下。”
“早就聽說過南京徐府世子,今日一見,果真是一表人才。”
“請。”
張居正一點也不客氣,似在裕王府呆久了,早已將此處當作是自己的府邸,一言一行頗有些主人家的味道。
而一旁的裕王對此毫不在意,甚至還給張居正讓路,先請他坐下之后自己這才落座。
徐邦寧看在眼中,暗自留心。
“昨日聽殿下言道世子要參加科舉,特讓下官點撥點撥。”
“下官聞言甚為惶恐,然殿下有令,下官卻是不敢不從。”
“若有不敬之處,還望世子海涵。”
張居正剛剛坐下,便立刻端起茶盞,小飲一口后,這才緩緩道來。
聞聲,徐邦寧當即“惶恐”起身。
“晚生何德何能,竟勞煩張司業親自點撥,若說惶恐,也該是晚生惶恐,還望張大人垂憐,助晚生一臂之力。”
徐邦寧躬身而禮。
一旁的裕王見狀聞聲,不由暗暗點頭,像是對徐邦寧這番話很是滿意。
事實上,他滿意的并非是徐邦寧這番話,而是徐邦寧在與張居正交談時所用自謙之詞。
在張居正面前,徐邦寧若自稱“我”,那定然是對張居正的不敬,他好歹也是翰林院出身的國子監司業,即便徐邦寧乃南京魏國公府世子,可他終究是南京國子監的監生,從讀書人的角度上來看,若是在自己授業恩師面前自稱“我”,那便是大大的不敬,該當遭到天下讀書人的口誅筆伐,被唾沫星子淹死也是活該。
可徐邦寧若是自稱“在下”,那又顯得不太正式,畢竟今日之會,在座的都是官場中人。
而且裕王請張居正來,為的乃是徐邦寧日后的科舉,非江湖之事,用在下會顯得不太重視。
所以徐邦寧用了“晚生”自稱。
既能體現徐邦寧對此次之會的重視,又能體現出徐邦寧對張居正的敬意。
既符合了今日之會的主題,又彰顯出徐邦寧虛心求教的誠意。
可謂一舉四得。
故此,繞是裕王聞聲,也不由得暗暗點頭,想來是對徐邦寧的臨場反應很是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