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欽差認可,危機解除
- 大煜權相傳
- 麻木的野草
- 3171字
- 2020-09-13 10:53:43
“吳縣令和郗縣丞主持修的縣道一路通到儀陽鐵礦和儀陽碼頭,之前這兩處可是只有勉強能通一輛車的小路。前幾任縣官也都有過這樣的設想,沒想到現在的縣令和縣丞將其付諸現實了。”雜貨攤主繼續說道。
“再說這路,老頭我不是很懂,不過看他們修的這石板路比之前的土路結實許多,開溝渠運輸材料的想法也著實新奇。”
段仁敬又東拉西扯與雜貨攤主聊了一些縣里的情況和吳啟揚與郗成的其他施政情況,最后為了做戲做全套還真在他攤上買了些小東西。
隨后段仁敬和隨從又在縣里暗訪了一些老百姓和富商,向他們打探吳啟揚與郗成來到儀陽縣之后采取的一些政策以及給縣民帶來的積極影響。
很明顯,之前吳啟揚和郗成在儀陽縣里推廣的凈水、垃圾處理,以及修筑縣道、樹立道德模范這些事,都讓縣里的商人、讀書人和老百姓對兩位新任官員風評不錯。
在這樣的情況下,段仁敬和隨從就先回到縣衙,他對吳啟揚與郗成的態度也明顯又好上了許多。
隨后,他又換上官服,喚上吳啟揚與郗成一同又回到縣道拓寬工程的施工現場,這次是要問詢工程的負責人了。
今日在工地現場當值的是縣主簿司從山。
說起來段仁敬和司從山都是中年男子,都是積年的老官吏,都是那種一心工作,對其他事務不假辭色的性子,倒是挺對路。
司從山向段仁敬介紹了縣道的修筑情況,解釋了用大小石塊分層填埋挖出的路基,以砂漿填補縫隙,在道路中間留出暗渠,在道路兩邊修筑明渠,同時道路中間較兩邊略高,以便排水,道路表面鋪設平整的大塊石板,同時又留有縫隙以便冷熱縮脹的施工工藝。
段仁敬雖然不是工部出身,對此并不甚懂,但在司從山細致的介紹下也明白這條縣道無論是從施工過程還是完工質量都有可取之處。
司從山又叫來馬車帶著段仁敬和吳啟揚、郗成一同沿著已修好的縣道一路行進到儀陽碼頭。路上車輛的行進明顯比土路少了許多顛簸,讓段仁敬十分滿意。當他得知這些修路的工人絕大部分來自本地富商萬家后更是嘖嘖稱奇,這樣由本地富商心甘情愿為如此大的工程出工出力的確實不多。
司從山又介紹了吳啟揚和郗成去年通過為他們陳述拓寬縣道對本地五家大戶生意的好處,說服他們共同攜手,分工出力時,段仁敬忍不住出口稱贊,說吳啟揚和郗成有當工部員外郎的才能。
沿路看到道路整潔,縣道兩邊沒有任何亂堆亂占,有巡視的差役在維持秩序;有居民自發將家中的垃圾丟到統一的堆放處;正在修路的工人們各司其職,干活有條不紊,每一段路都有人在指揮,大冬天的工人們都能穿上厚衣服,還有設點的茶攤為他們準備熱湯熱茶。
段仁敬對于這樣的管理十分認可,之前在縣里的一陣暗訪也沒有收到什么不好的消息。馬車一直進行到了儀陽碼頭,王家早收到郗成的消息,已在宅中備下宴席招待朝廷來使。
宴席上,吳啟揚和郗成特別向段仁敬介紹了王家多年來熱心朝廷漕運,為漕運在儀河中游的儀陽縣這個重要地點的各種事務出力不少,而且多年來造福鄉里,這次更是作為主要力量將原本又土又窄的小道修成寬敞能同時四輛大車并行的縣道,并已與現有縣道接通,將為朝廷今后糧食和各類物資的水陸轉運起到極大的作用。
這樣一番話聽得在坐的王家人眉開眼笑,王家老家主王縱更是感激不盡,不住地在段主事面前稱贊吳啟揚和郗成兩位新任儀陽縣父母官。
就這樣,段仁敬的調查在賓主盡歡中宣告結束,他當場向吳啟揚和郗成表示,六科給事中譚崇的上書控告完全是污蔑,他回到朝廷自會向皇帝回稟。
段仁敬離開儀陽縣時,吳啟揚和郗成親自出縣城五里送別,郗成還送了他一些土特產,主要是儀陽的茶葉和來家提供的幾件珠寶、金器。雖然這樣有對于道德純潔的人來說或許不大好,但吳啟揚和郗成深知對于段仁敬這樣沒有黨派傾向的人來說,他在儀陽縣的所見所聞和對于吳啟揚、郗成個人的認知感覺就是他回報的依據,那么與他盡量交好總是沒錯的。
來自朝廷的威脅應該算是解決了,這可以算是吳啟揚和郗成為官初體驗一個不那么愉快的小插曲。
在接下來的日子里,縣道的修建繼續在有條不紊地進行中。
其實郗成一直以來都在很認真地考慮是否將縣里所有的田地都重新丈量,登記在冊,由縣衙的戶班進行管理。
但是他在了解到縣里幾個大戶后明白,這一措施怕是一時間推行不下去。
縣里的五大家族名為富商,其實更重要的身份是地主。
就算是漂泊四海,來到儀陽縣年數不算多的來家,到儀陽縣定居后也迅速購置大片田產,以此在縣里的幾大勢力中站穩腳跟。
商家的生意今年好,明年不好,都是很正常的事情,原料的漲跌,貨物運輸的順利與否,市場的總體行情,有太多不確定因素。但當地主就穩妥得多,雖然也會遇上收成、天災之類的問題,但算是富商們旱澇保收,安身立命的基礎。
縣里的田地說起來都是在縣衙官府的管轄下,但實際控制的都是五大家族和其他的小世家。丈量田地,登記造冊,就是對他們上報的不信任,是動他們的根本利益。
吳啟揚和郗成到儀陽縣不足一年,自己還立足未穩,根本無力與本地的大戶們全面對立,而且就算想盡辦法斗得過他們,得到的無非是高一些的賦稅,但與這些大戶就算是徹底反目成仇了。這樣的話,吳啟揚和郗成在縣里之后無論想要頒布什么政令都將舉步維艱,甚至這些大戶做得絕一點,可能會動用族中關系,在官場活動,叫吳啟揚和郗成徹底丟官。
也就是說,這件事真的做起來,先不論是否能成功,就算成功,對于縣里的財政自然是有好處,有助于縣里對土地田產的實質性管理,對于上交州郡和國家的稅賦也會有一時的增長。
但對于吳啟揚和郗成在縣城的治理和他二人的仕途來說,這么做無疑是在拿他們的前程開玩笑,與本地的大家族翻臉并不符合他二人的利益,而且對于縣里長期的賦稅征收百害而無一利。
這些本地的地頭蛇有的是辦法讓田畝的丈量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搞不好到最后收上來的賦稅還不如頒布政令之前。
再說,縣里的官吏衙役們多為本地人,比如典使冷福,他妻子是王家家主的二女兒,這樣錯綜復雜的關系在縣衙不知還有多少,而且冷福能憑借能力和王家女婿的關系升到典使,說明在縣衙還另有照應。吳啟揚和郗成的政令都要依靠這些人去具體實施,指望這些人去好好落實與他們背后利益相違背的政令,那無異于癡人說夢。
郗成如果真的是20來歲剛中進士初入官場的毛頭小子,那可能會做出這樣沖動的事來為自己盡快獲取看似可得的政績,但他畢竟兩世為人,做事情須得瞻前顧后。
前世從歷史中獲得的經驗告訴他,沒有到位高權重的時候,不要去推行改革性的政令,小馬拉大車是注定行不通的,不要為了一時的政績毀了自己的前途。
郗成這一世并不想做那種純粹的清官,也不想就渾渾噩噩做個昏官,更不想去自甘墮落做大貪官。以他的性子,爭霸天下也非他所長,而且總要想著自己的天下會不會被別人奪了去。如果可以,他還是想做個權臣。手里有權,心里放心,而且有實力實現自己的抱負。
當然,朗開明這樣的也是權臣,但他性格狷急,很多事情做得太過,爭權奪利過甚,已經惹惱了皇帝,郗成覺得他注定不得善終,倒臺只是時間問題。
不過有些不動搖本地大戶勢力根基的事還是可以做的,比如讓大家皆大歡喜的修筑縣道,整個縣城的營商環境將大大改善,外地商人將更愿意來儀陽縣做生意;他郗成和吳啟揚有了一大政績,縣道修到郡府門口,郡府對他二人的好感也能大幅提升;林、萬、來三家在縣道修筑好后將大大提高將貨物運出縣城的效率;萬家的幾個酒樓重建后在郗成的建議下生意紛紛轉好,在縣道拓寬后還將隨著儀陽縣的人氣提升進一步發展;王家收益最大,縣道修到碼頭,他們的貨運生意今后將讓他們徹底坐穩儀陽縣第一世家。
其他幾家難道對于王家成為儀陽縣第一世家沒有意見嗎?外地人可能會有這樣的疑問。但這幾個本地世家在儀陽縣經營數代,互相關系盤根錯節,除了林、萬這種因為生意沖突打不開的死結,其他的彼此間還多有商業往來和各種利益關系,甚至彼此多有姻親。而來家到儀陽縣日子不久,本地家族能接納他們就不錯了,不會對利益劃分提出明顯的異議。再說儀陽縣本來就以漕運中間的一站知名,王家的生意在修筑縣道前就穩居縣里的頭名,所謂五大家族并非并駕齊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