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從根本上治療“語言癌”:多讀與多思

和文字相比,語言的變化性更為巨大。在之前的討論中,我們了解到,隨著社會文化的變遷,語言中會有新的元素加入或舊的語匯消亡,所以,有些人認為口語的“語言癌”不是病。

但是,寫作有沒有“癌”呢?這個問題得從語文能力與文學能力的區別來思考。大多數人都經歷過從小學、中學到大學的語文課,我們大部分的課堂經驗是閱讀經典文本,在文學的大海里泅泳,從東方到西方,從朱自清的《背影》、曹雪芹的《紅樓夢》,到莎士比亞的“四大悲劇”……對經典文學作品的閱讀與學習是多數人對語文課的回憶。

許多時候,我們認為文學是文字最深邃、最藝術化的呈現,所以,文學作品成了經典的同義詞。這點從我們過去的教育里可以看得出來,教文學成了語文課現場的共同語言。但是,我們發現,讀了許多文學作品后,我們不見得有良好的語文能力。語文能力是學習任何語言都該擁有的基本能力,而這個基本能力就是“聽、說、讀、寫”。

聽、說、讀、寫的能力不等同于文學能力,就像我們熟背古典詩詞也不一定可以看得懂電器使用說明書,沉浸在優美的文字里也不能保證我們可以理解稅單或其他保險契約上的文字。文學教育可以是閱讀思辨、審美評價的教育,不過,它未必可以提供現代社會公民所需要的語文能力。語文能力是一種基本的能力,這種能力是一般人日常生活之必需。

聽、說、讀、寫是可見的具體能力之呈現,在聽、說、讀、寫的背后,其實還有著看不見卻十分重要的思辨能力。思辨的面向、深淺,一定程度上會反映在你的表達能力(口語與寫作)及理解能力(閱讀和聆聽)上。

所以,不論是語文教育或是文學教育,更該注意的是學生思辨能力的養成。語文教育有它的內在邏輯,從基礎的文字學起,到對文字組成的文本(文學)進行閱讀思辨,最后是文化內涵的養成。從具體而抽象,從記憶、理解到評價,從單一到全面,這一系列的能力養成最后都能轉化成深植于心且永久長存的素養。對文本的詮釋,可以有不同的觀點與視角,是可以討論的,文本解讀也因此沒有絕對的正確,有的是兩相比較權衡后的相對正確。因此,傳統語文教學將文本的詮釋及理解固定化,產生制式的標準答案,對于思辨能力的訓練是不利的。

事實上,在語用學 的認知里,語言或文本有它的語境。一般而言,我們稱“語境”為語言環境或者是上下文脈絡。不論是語言環境還是上下文脈絡,對于思考都起了很重要的作用。語言必須搭配環境背景,才能真正呈現它所要表達的意思。例如:爸爸在電話里說了一個詞——醫院,我們可以想象它所能代表的許多不同的意義,如“我要去醫院”“有親人正在醫院里”……若能搭配說話時的環境,我們或許就可以明白爸爸所要表達的真正意思,例如:“我正在醫院里等候看診。”這就是比較明確的表述方式。

語言與文字在傳達信息上的需求不同,語言簡單短促可以溝通即可;文字則需要詳細且有邏輯。這正是口頭表達與寫作的差異之所在。而思辨是什么?思辨是人類接受、理解及辨析信息的過程。大腦對于任何事物或事件的初步理解,取決于大腦中關于該事物或事件的內在規則及模組。例如:下圖的道路交通標志不用作特別說明,大多數的人都可以理解。圖片中的兩個數字120及50,分別說明此路段的最高限速是120公里,最低限速是50公里。這就是在一定的社會語境里,大家共有的認知。

除了社會文化背景的因素之外,思辨理解的關鍵是對語言知識的基礎原則有所認知。例如:中文里習慣以人稱代詞(你、我、他……)作為句子的開頭;而英文中的句子通常會以事件作為開頭;學習日文的人知道,在日文里,動詞被放在句子的后面。這些都屬于語言知識。擁有語言知識加上語境的建立,我們就能逐漸提升閱讀理解的水平,并妥善地進行自我表達與信息傳遞。

主站蜘蛛池模板: 承德县| 军事| 临清市| 汾西县| 左云县| 句容市| 惠安县| 榆树市| 鹿泉市| 阿拉尔市| 大兴区| 韩城市| 贞丰县| 二连浩特市| 临沂市| 长宁区| 台北市| 合山市| 伊春市| 六枝特区| 保靖县| 宁武县| 嵩明县| 兰西县| 花垣县| 盐池县| 安义县| 乐至县| 永平县| 铁力市| 丹江口市| 琼结县| 静海县| 阿城市| 盱眙县| 铜鼓县| 安龙县| 长宁县| 广州市| 福贡县| 县级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