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基礎建設(一)
- 大明天啟錄
- 老牤牛
- 2306字
- 2020-01-17 16:31:37
通過這次糧食風波,最終引起銀行市場的劇變,讓朱有孝徹底認清了這個時代人們思想的局限性,包括自己對與風險控制的力度有限性。為此朱有孝決定再次加大基礎建設的力度。
朱有孝一直認為通過不斷增加國家和老百姓的富裕,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肯定會越來越強,但是對于這次大面積的自然災害還是出現了不小的風波,尤其是投機囤糧的現象,讓朱有孝心有余悸,如果不是憑借后世的一些簡單的金融知識和大明皇家貿易商行強大的實力,很可能大明就會發生難以承擔的后果。
在歷史上,從崇禎一年就不斷發生自然災害,大面積的旱災、水災不停地發生,致使陜西、山西、河南、山東、河北流民四起,而江南的經濟完全控制在大商人手中,他們的代言人,就是所謂的東林黨人,還不斷的為他們提供經濟保護政策,結局是國本動蕩,日漸沒落。最終走到了亡國的下場。
現在的天啟九年,就是歷史上的崇禎二年,也就是歷史上流民起義的大爆發時間,今年是憑借雄厚的皇家財力安全度過了危機,以后是不是一直還要靠這樣的措施解決類似的問題呢?
朱有孝認為這是絕對不可能的,不是以后每一個皇帝子孫都會有自己這樣的超前想法,自己的出現是一個意外,那就必須將抵御自然災害的方法形成一種制度,就算執行的不算完美,也不會發生危機國家基礎的動蕩。
朱有孝想,為了能夠以后有限的抵御自然災害,盡量減小自然災害帶來的危機,要建立一個機構,這個機構將由戶部牽頭,利用國家的力量來救濟災民,避免出現大面積的流民現象,不能僅靠人們的道德思想來保證,要靠實際的物資作為救災的強大后盾。
于是,在朱有孝的建議下,戶部便設立了一個救災巡撫的職務,成立了一個應急衙門,以但發生水災、旱災、地震等自然災害時,便可以隨時調動各地的物資,進行及時、清廉的救濟。
與此同時,戶部還在各地設立了救濟糧倉,里面儲備有可以保證當地居民半年的糧食,有了這半年的糧食,再加上老百姓自己家里的糧食,一般情況下應付一年沒有收成的自然災害不成問題。
自然災害在地域遼闊的大明是常見的,尤其是現在處于小冰川時代,在接下來的幾年中,歷史上除了崇禎三年天氣還比較正常,其他的年份始終有大大小小的自然災害發生,涉及的區域有大有小,而河南、陜西又是災害發生最頻繁的地方,朱有孝便重點加強了這兩個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力度。
袁應泰在陜甘的沙漠治理頗有成效,已經在河套地區修建了數十條大型人工河道,將黃河的水源引到沙漠的深處,讓黃河兩側的沙漠開始變成良田,尤其是內套地區,經過幾年的精心治理,現在變成了一片沃土,加上新型糧食作物在這里始終成功,這里生產的糧食已經可以滿足陜甘和廣闊的蒙古人口所需。
隨著黃河上游治理的不斷改善,人口的遷徙減少,往日一直渾濁不堪的黃河現在開始變得清澈了,水土流失現象得到了良好的控制,這兩年黃河沒有發生泛濫,不過這也可能和這一帶的雨水量減小有關,但是黃河變得清澈是顯而易見。
除了黃河以外,還有陜西境內的渭河、涇河,這也是經常發生水災的河道,袁應泰把舊有的鄭國渠再次重新休整,拓寬渠道,加固溝岸,在輔助修建無數的小輔助溝渠,讓涇河可以變得更加容易控制,灌溉的面積比原來擴大了數倍。
至于渭河,一直以來有涇渭分明的說法,可見渭河渾濁的歷史久遠,《詩經·邶風·谷風》:“涇以渭濁,湜湜其沚。”,可見渭河作為黃河的支流之一,成為黃河渾濁的原因之一。
渭河是黃河的第一大支流,是陜西人民的母親河。唐代詩人岑參筆下的渭河承載了無限的故國家園之情,"渭水東流去,何時到雍州。憑添兩行淚,寄向故園流"(《見渭水思秦川》)。渭河流域物華天寶,人杰地靈,歷史上先后有十三個王朝在此建都,孕育了燦爛輝煌的先秦文化和文治武功的漢唐盛世。
曾經的“八水繞長安”風景秀美,這八水指的是渭、涇、灃、澇、潏、滈、浐、灞八條河流,它們在西安城四周穿流,描寫了漢代上林苑的巨麗之美,以后就有了“八水繞長安”的描述。
現在經過袁應泰的不斷治理,長安開始恢復上古時代的風貌,渭河上游的居民大量向外地遷徙,人口對自然的環境破壞減小的最低程度,人造森林在渭河兩岸形成,水土流失量減少,渭河自然變得更加清澈。
經過幾千年的不斷耕作,到了唐朝以后,關中平原的水土已經無法負擔起龐大的人口數量,土地也變得越來月貧瘠,人們多大自然的索取已經超過了大自然的自我恢復能力,這才是環境不斷變得惡化的主要原因,因此自隋唐以后,長安的地位不斷下降,再也沒有一個朝代在這里建都。
朱有孝的人口遷徙規劃,就是意圖減少陜西的人口數量,減輕人口發展對自然的索取,袁應泰的治理黃河、涇河、渭河流域,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進行的,因此治理的力度非常大,也非常順利,陜西開始恢復上古時代的風貌,土地在普遍種植大豆類作物、秸稈還田的方法下,變得肥沃,同時也為老百姓提供了足夠的食用植物油,改善了人們的生活條件。
對于袁應泰的成績,朱有孝不吝夸獎,袁應泰的陜甘水利建設成績不凡,自然就讓陜甘的抵抗自然災害能力變得更加強大,估計以后陜甘地區就不會再發生大面積的自然災害了,這一塊地方算是讓朱有孝放心了。
當然了,陜甘地區流民起義的首領除了讓朱有孝在就除掉的早期首領以外,后面成為新一代首領的李自成、張獻忠、郝搖旗等人也早就讓朱有孝收服,而且改名為李自成的李鴻基現在已經成為了大順國的大順侯,沒有機會再回來造反了。
陜甘地區的流民起義歷史已經被朱有孝掐死在萌芽狀態,發生流民起義的歷史條件已經完全不存在了,這是朱有孝穿越到大明的一大功勞,更大的功勞是陜甘地區的環境治理是利國利民的千年大計,隨著環境的不斷改變,這里的人口還可能再次增加,朱有孝就讓陜甘總督制定了一個人口發展規劃,鼓勵人口流動遷徙,保證這里的人口數量,維護好這里的自然環境,避免以后再次出現環境破壞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