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靠什么領導一個團隊
能端出來的不是氣場,是架子!氣場不是做出來的,它是一個人經過長期修煉,自覺不自覺地展示出來的一種內在特質,是職場人士職業素養、精神狀態、人格魅力等的外在反映,也是領導、管理工作者必須修煉的一門課程。一位優秀的領導,他必然具備強大的“氣場”,并讓自己的“氣場”如同強力“磁場”一樣,讓置身于其中的人倍感他的氣度與魅力。
有權力不一定有氣場
大凡成功者,或者很有威望的人,他們的身上總是會不自覺地散發出一種難以言表的魅力,這種魅力可以說是氣質,也可以說是氣度……但似乎又都不那么準確。于是有人提出了一個新的概念,叫氣場。簡單來說,就是由一個人的性格、言行舉止而形成的個人魅力或者精神符號。
每個人都有氣場,但有強弱之分,強大的氣場能夠感染和吸引周圍的人,而虛弱的氣場會讓人感覺不到你的存在,或者會讓人忽視你的存在。
一個人如果缺少氣場,人們就會無視或輕視他的存在;相反,如果一個人氣場很足,他總是能夠吸引到人們更多的注意力,征服更多人們的目光。現實中,許多人擁有身份,卻只有不對稱的氣場;許多人擁有財富,在個人氣場方面卻一窮二白;許多人擁有權力,氣場卻淡得讓人品不出一點味道。
沒有權力、職位的人自不必說,有權力、有職位,卻沒有氣場的人比比皆是,這在職場中并不是什么新鮮事。
有位年輕人事業心很強,業務工作做得有聲有色,老板看他是個人才,破格提拔他為采購科科長。受到老板的肯定與鼓勵,年輕人干勁更足了。自己講話能力沒得說,出口成章,頗有幾分領導的范兒,辦事能力也很強,但就是始終打不開工作局面,這讓他頭疼不已:“領導真的不好當。”
有些人就是這樣,職位升了,權力也大了,但就是氣場沒了。
所以,權力并不等于氣場,有權力也不一定有氣場。領導者在修煉自己的氣場過程中,對此必須要有正確的認識。
1. 權力是工具,不是道具
權力大,氣場就大。這種觀點是錯誤的。把一個能力超強的人放在適合他的位置上,但是做出來的成績卻并不理想,這不是能力問題,也不是方法問題,而是狀態問題。在足球比賽中,常聽教練員提到球狀態問題,甚至強隊在輸球后,也會用球員狀態來做解釋。
這里之所以提“狀態”,是因為它與氣場有異曲同工之妙。有時,一個領導看上去權力很大,其實能發揮出來的“威力”十分有限,因為什么?氣場弱!好比一個球員的能力很強,但禁不住狀態差,自然發揮不出幾成功力。
任何時候,權力都只是一種工具,能否用好這種工具,是方法問題。至于它會產生多大的效果,那要靠你的氣場。如果只是一味地崇尚權力,而忽略了個人氣場的培養,權力很可能會成為一種道具。
2. 善用權力,不玩權術
第一段對話。
一位領導這樣說:“小李啊,現在我們想就××產品做個市場調查,這件事就交由你去辦吧。”
小李:“這個嘛,什么時候?”
領導:“越快越好。對了,回頭給我一個調查方案。”
小李:“哇,這事都讓我一個人辦,能不能多叫幾個人來?”
領導:“呵呵,有的是時間,我相信你一個人也很快會完成的。”
小李:“不是說越快越好,怎么……”
第二段對話。
領導:“小李,公司就××產品要做一次市場調查,這件事由你來負責!”小李:“什么時候?領導。”
領導:“現在就著手準備,3小時后給我調查方案。”
小李:“好的。”
領導:“還有什么問題嗎?”
小李:“沒有。”
通過兩段簡短的對話,可以明顯地感覺出來,第二段對話中領導的氣場更強,加之他說話簡潔、有力,使小李明顯地感覺到他作為領導的威嚴,所以,對他所說的每一句話都很在意,不敢有半點怠慢。而第一段對話中,領導的話聽上去雖然和藹可親,但是由于領導本身缺少氣場,使小李對其交付的任務產生了推諉心理。如此,這位領導的權力就打了折扣。所以,有權力的領導不一定有氣場。
氣場悟語
不論你在職場身處什么位置,如果你缺少氣場,說出的話就顯不出分量,做出的事就顯不出力度,人們就容易忽視你,甚至輕視你。記住,這往往不是你的能力問題!
氣場是一種內在特質
作為領導,如果本身內在涵養不夠,品味低下,非要端出一副高雅的姿態,就貽笑大方了。相反,如果特別有素養,本領過硬,那人們都會對他口服心服。
領導一定要注重內在的修養,以盡可能讓自己看上去更具魅力,這樣的領導才更有氣場。
1. 堅定的信念
氣場來自于堅定的信念。人是需要點精神的,而信念就是人生的燈塔。有了堅定的信念,才能正氣凜然,才能在燈紅酒綠、紛繁復雜的大千世界中保持一份冷靜、一份執著,才能經得起誘惑、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小節、扛得住打擊。
盡管領導與職員的職務有高低之分,分工也不盡相同,但聯系他們最重要的一條紐帶就是共同的信念。對優秀的領導來說,信念是成功的基石。
信念的引導力量并不僅僅局限于領導者自身,它同樣可以影響別人,這正是信念可以改變氣場的重要原因。只要領導具有堅定的信念,他才可以用自己的信念去影響員工,使他們認同、信服,進而愿意為自己的目標服務。
2. 成熟的涵養
領導的涵養對職員有著重要的帶動與示范作用。涵養的面很廣,作為領導,要有意識地加強在以下三個方面的修養,也即培養個人氣場的“三氣”。
(1)要大氣,不要霸氣
做領導,做事情,要大氣為先。正所謂“大氣方能成大器”。大氣,是一種海納百川的胸襟,是一種從容不迫的氣度。領導者的心胸關乎個人形象、事業成敗,要成為優秀的領導者,在待人處事中表現出自己的大氣必不可少。
有一家企業,每月15日準時核發上月工資,并且明文規定,凡核發工資日趕上周六或周日的,則采取只會提前、不會推后原則。老板的這種做法不但得到了老員工的稱贊,而且也讓新員工感到踏實。十數年如一日,老板每個月都是這么做的,因此在員工中建立了不錯的口碑。
老板的這種“大氣”無疑會改變他的氣場,相反,如果他在這個問題上霸氣十足,能15號發,非要拖到17號、18號,時間久了,就會缺失誠信,沒有威望,如此,他在員工面前說話就沒有分量,氣場也就越來越弱。
(2)要正氣,不要邪氣
俗話說:“君子行正氣,小人行邪氣。”講正氣是一個人的立身之本、成事之道,優秀領導者之所以有較強的凝聚力與號召力,很大程度上源于他一身的正氣。
有道是“邪不壓正”。講正氣,就要敢說真話、敢吃“螃蟹”、敢于自我否定,而不能把口號當實績,更不能說空話、鼓虛勁、辦虛事、結虛果。
對于從事領導工作的人來說,名聲就是一切,沒有好名聲,何以服眾?何談領導力?
(3)要靜氣,不要躁氣
靜氣,就是心境平和、態度冷靜、心有定力。靜氣是一種“淡泊”的心態,是理性的、高規格的人性修養。寧靜才能致遠,平心才能靜氣,靜氣才能干事,干事才能成事。
一個優秀的領導,不會輕易把情緒寫在臉上,即使出了天大的事,他總是能夠“憋得住”,沉得住氣。不像一般人有了怨氣喜歡圖口舌之快,結果問題沒解決,倒是把自己的壞脾氣都赤裸裸地暴露出來,別說氣場,就是冷場也無人愿意來捧。人們都忌諱與吹毛求疵的人相處,作為領導者,在問題面前一定要有靜氣——要有十足的氣度,不抱怨、不失態。只有胸懷靜氣,才能清醒地考慮問題。
3. 從容不迫的心態
一位哲人說:“你的心態就是你真正的主人。”一位偉人說:“要么你去駕馭生命,要么是生命駕馭你。你的心態決定誰是坐騎,誰是騎師。”
只有具有良好的心境才能做到從容不迫、氣定神閑、“氣場”充盈。
許多領導往往容不得職員對自己有半點不尊,更談不上會有如此的從容不迫的心態。要修煉自己的強氣場,就一定要邁過這個心理關卡,學會以飽滿、從容不迫的心態面對眼前的是是非非,看淡點滴得失。氣場強弱取決于一個人的內心,而內心強大與否則源于個人的品性修養。
優秀的領導者,他的架勢可以被拿捏,他的腔調可以被模仿,但是他內在的特質無法被復制,他的氣場無法被借鑒!因為這些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與生俱來的,都需要在實踐中逐漸積累,長期修煉。職場也是最佳的氣場修煉之地,只有在工作中不斷地豐富、提升自身各種內在的特質,才能不斷增強氣場,從而為自己的領導力加分。
氣場悟語
一個人只要有堅定的信念、成熟的涵養、從容不迫的心態,才能讓人感受到他強大的氣場。
氣場修煉是領導的必修課
廚師用鍋煎魚時,不時翻動魚身,會使魚身變碎;如果只煎一面,不加翻動,魚身將會粘住鍋底或者被燒焦。最好的辦法是,在適當的時候,搖動鍋,或用鏟子輕輕翻動,待魚全部煎熟,再起鍋。
做領導不可千人一面,就如同煎魚一般,在不同的時間,面對不同的人,要適時變換自己的角色,表現出與環境相適應的氣場。正所謂氣場是名片一般,如果氣場修煉的好,使用的妙,自然會讓自己增色不少。相反,如果沒有氣場,或氣場使用不當,則會傷人又傷己。
所以,做領導必須要懂得進行氣場修煉,要善于運用氣場能量。雖然說氣場很難修煉,但畢竟還是有許多人修煉成了。概括起來,領導氣場修煉成功與否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