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毛筆書法入門教程:零基礎學行書
- 俞黎華 王煒編著
- 1170字
- 2021-03-19 18:28:23
2.東晉行書
東晉是我國書法史上重要的發展階段,行書在此時進入鼎盛時期。魏晉以來,隸書、楷書、行書、草書并存,人們對書法藝術的自覺性日益高漲,書學理論也興盛起來。同時楮素(紙與白絹)的廣泛應用,為書法的發展提供了便利的客觀條件。東晉時期大量的社會精英熱衷談玄論道,且書信往來,為行書的成熟作出了重要貢獻。
東晉行書名家頗多,以王羲之、王獻之父子為杰出代表,并稱“二王”。王羲之善于“增損古法,裁成今體”,注重神韻,風格流便妍美。王獻之書法出自其父,但風格并不雷同。王羲之書法用筆含蓄,王獻之筆意外展,是為外拓之法。張懷瓘說:“逸少秉真行之要,子敬執行草之權,父之靈和,子之神駿。皆古之獨絕。”
東晉 王羲之
王羲之,字逸少,山東瑯琊人。官至右將軍,世稱“王右軍”。王羲之生長在書法世家,初從衛夫人學書。他博采眾長,精研體勢,被后世尊為“書圣”。王羲之楷、行、草三書俱精,但是其中成就最高的是行書。王羲之的行書代表作有《蘭亭序》《姨母帖》《平安帖》《快雪時晴帖》《喪亂帖》。
王羲之《蘭亭序》又名《蘭亭集序》《臨河序》《修禊序》等,28行,324字。東晉永和九年王羲之、謝安等人在山陰蘭亭修禊,王羲之為詩集作序。傳言此書為草稿,其中有幾處涂改,王羲之覺得不完美,后來重寫幾次,都不如初稿。《蘭亭序》行筆自然流暢,揮灑自如,具有輕松靈動的節奏感,給人瀟灑、寧靜的審美感受。宋代書法大家米芾譽之為“天下行書第一”。據說唐太宗酷愛此帖,將真跡殉葬于昭陵。

王羲之《蘭亭序》局部
東晉 王獻之
王獻之,字子敬,王羲之第七子。因官至中書令,世稱“王大令”。王獻之的傳世行書有《地黃湯帖》《東山帖》《廿九日帖》《鵝群帖》等。王獻之的行書,借鑒了張芝等人的草書,張懷瓘對他的書法贊嘆有加“非草非行,流便于草,張開與行”。

王獻之《地黃湯帖》
6行,共44字,為唐人摹本,現藏日本東京書道博物館。

王獻之《鵝群帖》
行草書作品,宋朝《淳化閣帖》收刻,墨跡不存。
東晉 王珣
王珣,字元琳,王羲之的侄兒。王氏家族世代擅書,名家輩出,然大多只有臨本、摹本和刻本的形式流傳,沒有真跡傳世。唯有王珣有短箋《伯遠帖》留傳于世,實為難得珍貴。《伯遠帖》是王珣的行書作品,現收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與“二王”的《快雪時晴帖》《中秋帖》,被清代乾隆皇帝譽為“三希”,亦被列為“天下十大行書”之一,排行第四。我們可以從中窺見“二王”行草書用筆的精微之處,這是刻帖和雙鉤填墨摹本所無法傳達的。此帖時代風格鮮明,用筆峭勁挺拔,鋒楞畢現,瀟灑流利,結體寬疏,書勢微向右上傾斜,個別處結構又甚嚴密。在王氏家族書風的基礎上自具面目,在中國書法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
原文“珣頓首頓首,伯遠勝業情期群從之寶。自以羸患,志在優游。始獲此出意不克申。分別如昨永為疇古。遠隔嶺嶠,不相瞻臨”。

王珣《伯遠帖》
紙本,行書,5行共47字,縱25.1cm,橫17.2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