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碼青春期,養育十幾歲孩子的教育心理學
- 劉華清 章程編著
- 1620字
- 2020-11-21 17:26:43
2.尊重孩子的獨立和成長
青春期的孩子需要家長尊重他們的獨立性,這句話看似簡單,可是很多家長卻無法做到這一點。很多時候筆者在診室指出某位家長不尊重孩子是個獨立的個體的時候,家長們都會反駁,認為自己并沒有這樣做。但當我們問家長有沒有說過“有其父必有其子”“這孩子和他媽媽一個樣”這類的話時,大多數家長都點頭。其實,如果家長說過類似的話,那么在尊重孩子獨立性上,就值得家長反思。
孩子不是遺傳基因的復制品,而是一個嶄新的生命。如果把孩子與長輩某個類似之處經常比較,或者歸因于“像”某個長輩,其實家長內心深處就并不是把孩子當成獨立的個體來看待的,而是把他看成了自己或者他人的生命的延續。這樣做的后果就是,運動員父親覺得孩子有運動天賦,逼著愛讀書的兒子上球場;畫家母親覺得女兒有藝術天賦,從小就帶著她涂涂畫畫,即便她對音樂更感興趣;軍人看到兒子穿破洞褲就會覺得孩子“吊兒郎當”……以至于孩子會很有這樣的怨言:你們不在乎我的感受,只在乎別人對我的看法。
? 自戀的父母是不尊重孩子獨立性的“極端”代表
不把孩子當成獨立的個體,無視孩子的獨立和自由,這種情形的極端表現就是“自戀”了。怎樣的父母是自戀的父母呢?把孩子當成自我的延伸,不對孩子的情緒狀態做出正確的回應,對孩子的需要不加體會,只關注自我,無視別人的存在的父母就是自戀的父母。
杉杉接受心理治療已經兩年有余了,之前她找過很多治療師,而大多數都半途而廢。找到我們的時候,杉杉幾乎已經“不抱希望”了。杉杉當時的診斷是伴有精神分裂癥狀的抑郁癥。我們展開治療后,她慢慢敞開心扉,漸漸學會信任他人,并且接受自己患病的事實,嘗試著用開朗和樂觀的態度來接納自己,學會了自尊自愛,不再像過去一樣事事都需要父母的照顧和幫助。
當我們把杉杉的進步告訴她的母親時,母親的反應出乎我們的意料,她說:“我的孩子真是太可憐了,她吃了那么多的苦!”

我們很詫異,難道這個母親不應該為孩子的好轉而高興嗎?于是我們重復重點:“她已經康復了很多,這是值得您欣慰的。”
“嗯,我知道,這個孩子真是不容易啊,我照顧她這么多年,也是真的很累了。”媽媽低頭抹淚。
筆者沒有接話,對這個母親的反應,筆者有了一個基本的判斷:這個母親是個自戀型母親。她不會真正去體會孩子的感受,或者說,她對他人沒有感同身受的能力。所以她不會為他人著想,對孩子的獨立性視而不見,更不會對孩子的情況作出正確的反應。
杉杉的情況和她童年期的家庭影響有關,好在現在她已經離開父母住校,逐漸開始自己的生活了。自戀型的父母往往不自知,還會讓人覺得他們為孩子付出了很多,看似“掏心掏肺”。殊不知,他們潛意識中把孩子當成了自我的延伸!在思維層面,他們知道孩子和自己是兩個人,但是在意識層面,他們不覺得孩子和自己是“兩個人”,而在情感層面,他們更是除了自己以外,認為其他人(包括孩子)都不存在。
? 尊重孩子的獨立和成長要注意的幾點
大多數父母都還到不了“自戀型”父母的地步,但是如何更好地尊重孩子的獨立性呢?首先,人人都有獨立的人生和命運,即使是自己的孩子,他也不屬于父母,父母某些所謂的榮辱、面子更與孩子無關。只要孩子沒有觸及底線,說話行事有分寸,那么孩子完全可以活出他自己的樣子——即使是和父母期待完全不同的樣子。其次,父母要注意的是,尊重孩子的獨立和成長不要走另一個極端——對孩子過于冷漠,給孩子一種“你的事你自己解決,別來煩我”的不安全感。父母正確的態度應該是“孩子,你需要我的時候,我在,我會盡我所能幫助你,你完全可以活成你喜歡的樣子,并且,不論你什么樣子,我們都愛你。”
心理小課堂
弗洛伊德曾給出“自戀”的定義是自己對于自我投注的力比多(libido,泛指一切身體器官的快感。即弗洛伊德認為的"性",這里的性不是指生殖意義上的性)的狀態。從力比多的方式來說,也就是一個人將本來應該投注于客體的力比多,反向投注到自己身上,這樣的人無法和別人建立有效和融入的親密人際關系,并且經常沉浸在自己不切實際的幻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