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1.1 研究背景

我國出口規模位居世界前列,產業融合趨勢凸顯,但出口質量處于“低端鎖定”的困境。長此以往,我國出口貿易將會陷入“比較優勢陷阱”和“貧困化增長”的不利境地,提升出口質量迫在眉睫。因此,需“借力”發達國家的比較優勢,吸引外商直接投資,獲得國際間技術溢出,提升技術水平,助推我國出口質量的攀升。新時代知識產權保護在吸引高質量外資和驅動出口技術進步的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1.1.1 我國出口規模位居世界前列

隨著經濟全球化與貿易自由化深入發展,“一帶一路”順利推進,我國制造業對外貿易取得了重大成就。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我國制造業對外貿易額由1999年的1949.3億美元增長到2016年的20248.75億美元,連續8年保持全球第一大貨物貿易出口國的地位。高技術產業產品出口額由1999年的247.04億美元增長到2017年的6708.15億美元,增長了27倍多。

隨著區域經濟一體化繼續推進,信息通信技術迅猛發展,國際經貿規則重構,世界經濟結構逐步轉向服務經濟。我國經濟開放程度不斷加深,產業結構升級步伐逐步加快,服務貿易支持政策體系不斷創新,服務貿易發展的頂層設計初步形成,很大程度上促進了服務業的開放、集聚與協同發展,服務貿易出口額持續攀升,成為我國對外貿易新的增長點。1999—2016年,我國服務貿易出口額由293億美元增長到2083億美元,占世界服務貿易總出口額的比重由2.26%提升到4.37%,位居全球第5位。

1.1.2 產業融合趨勢凸顯

服務經濟轉型升級引發新一輪產業變革與消費革命,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和社會分工的不斷細化,使產業邊界日漸模糊,融合發展態勢更加明顯。目前,國家大力倡導構建產業協同發展體系,積極推進服務業與農業、制造業,以及服務業內部深度融合,強化服務業對現代農業和先進制造業的全產業鏈支撐作用。

作為服務業中重要的組成部分,生產性服務業貫穿于制造業整個生產過程中,在制造業價值鏈的各個環節上參與生產過程,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的融合,形成“中國服務+中國制造”的組合效應。生產性服務業將專業化的人力資本與技術資本引入制造業,是制造業高技術附加值的重要中間投入品,對技術密集型制造業效率提高具有潛在的正向作用,不僅是新型生產網絡能否成功銜接的關鍵所在,更是一國制造業快速發展與提升出口產品技術內涵的重要支撐。

2016年11月,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布《服務經濟創新發展大綱(2016—2025年)》明確指出,構建產業協同發展體系,鼓勵產業間融合,強化現代服務經濟體系對先進制造業全產業鏈的支撐作用,實現第二產業、第三產業在更高層次上協調發展,形成跨界融合、交叉滲透的產業生態系統,成為建設制造強國,全面提升綜合國力、國際競爭力的重要途徑。

1.1.3 出口質量處于“低端鎖定”的困境

受到國際技術產權壁壘、產品生命周期縮短與自主創新能力不足等因素的限制,我國制造業存在大而不強、核心技術能力薄弱、技術成果轉化效率低等問題,出口多以模仿與加工貿易為主,出口規模雖然不斷攀升,但出口質量仍處于“低端鎖定”的困境,產品檔次與附加值較低,自有品牌和知識產權產品出口比重不高,出口質量不及發達國家,缺乏國際競爭力。而高技術產業出口產品也多以低附加值的貼牌生產方式為主,出口質量偏低,高技術產品生產與出口仍處于全球價值鏈的低端。

我國服務貿易也存在同樣的問題,整體發展水平不高,產業基礎薄弱,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不強,質量和效益偏低,在低端服務產品出口上具有比較優勢,在高端產品上則表現出比較劣勢。同時,國內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相對滯后,不具備大規模提供高質量生產性服務的能力,未能形成對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有力支撐,成為制約我國制造業發展的瓶頸,限制了對制造業生產率和出口競爭力的促進效應。

1.1.4 經濟新常態下提升出口質量迫在眉睫

倘若只注重總量的規模效應,不注重技術及結構的優化升級,我國出口貿易將會陷入“比較優勢陷阱”和“貧困化增長”的不利境地。因此,在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的大背景下,應推動外貿向優質優價、優進優出轉變,提升我國貿易在全球價值鏈的地位,提高出口質量與檔次,推進貿易強國進程。

同時,還應聚焦服務經濟重點領域和發展短板,促進生產服務、流通服務等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深化產業融合,發展壯大高技術服務業,提升產業體系整體素質和競爭力。《服務貿易發展“十二五”規劃綱要》明確提出要提升服務貿易的質量和效益,推動服務貿易持續健康發展。2012年12月,國務院頒布《服務業發展“十二五”規劃》中指出,進一步擴大服務業對外開放程度,優化服務貿易的出口質量,提升國際影響力與競爭力。

1.1.5 吸引外資助推出口質量攀升

國際區域經濟合作風起云涌,“一帶一路”順利實施,國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推進,產業結構持續調整,優化與完善了外商投資環境,為外商投資帶來新的機遇。外商直接投資(FDI)早期主要集中在制造業,20世紀90年代以來,伴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進步以及國際服務貿易自由化進程的加快,全球國際直接投資的重點開始逐步轉向服務業,特別是近年來服務貿易的快速發展,使服務業FDI發展成為國際投資的新引擎。

FDI具有正外部性,一些國家尤其是發展中國家往往將其作為外部融資、獲取技術與管理經驗的重要渠道。因此,我國應抓住全球制造業與服務業快速發展的重要契機,“借力”發達國家的比較優勢,吸引高質量外資,獲得國際間技術溢出,提升技術水平,實現技術趕超,促進經濟轉型升級,助推我國出口質量的攀升。

1.1.6 新時代知識產權保護的重要性

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全球競爭不斷激烈,貿易保護主義進一步抬頭,全球性問題日益突出,發達國家力爭充分利用知識產權制度重塑競爭優勢。同時,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發展過程中的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等問題凸顯,外部環境更加復雜。知識產權是科技成果轉向現實生產力的重要紐帶,是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關鍵。因此,應加強知識產權在科技、貿易、引資等領域的導向作用,發揮知識產權在加快發展服務業與改造提升制造業中的重要作用。

此外,在經濟全球化與知識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科學技術體系的內在演進,都孕育著重大科技突破,知識經濟方興未艾,知識逐漸成為最關鍵、最重要的經濟要素。伴隨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高技術發展,出現在美國、日本和歐洲發達國家的知識密集型制造業在全球化經濟戰略下,正在向我國擴散,我國引進的知識密集型制造業外資的比重不斷上升。對于服務業而言,服務產品具有無形性、高附加值、不可儲存性以及生產和消費同時性等特征,產品內含的無形知識要素更容易被復制與模仿。跨國公司不僅對東道國的基礎設施建設與經濟發展狀況等“硬環境”有較高要求,對法律環境等“軟環境”也相當重視。

因此,容易產生市場失靈問題,需要完善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作為保障,規范國際市場的競爭秩序,遏制對外資產品的模仿,保護創新成果,確保跨國公司的創新利益,從而吸引更多高端環節與高技術含量的外資,促進技術溢出,鼓勵知識技術在全球的創造、產業化與擴散,優化東道國技術水平,驅動出口技術進步。1984年,美國成立知識產權保護組織(IIPA),強調對軟件業等服務行業開展知識產權保護。2012年9月,我國國務院召開專門會議研究如何完善我國服務業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

主站蜘蛛池模板: 麟游县| 天门市| 重庆市| 新泰市| 宁化县| 即墨市| 拜泉县| 屯留县| 若尔盖县| 万载县| 柏乡县| 金湖县| 韶山市| 汉阴县| 沿河| 昌图县| 正阳县| 郓城县| 临武县| 鹿邑县| 云阳县| 通道| 台安县| 苏尼特左旗| 荣昌县| 陆河县| 长寿区| 韶山市| 高州市| 望谟县| 阿城市| 海宁市| 鄂伦春自治旗| 密山市| 华亭县| 河东区| 金秀| 拉孜县| 织金县| 永春县| 堆龙德庆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