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田玉鑒定與收藏寶典
- 趙科鞅編著
- 8847字
- 2020-11-21 17:25:54
二、史前時代玉器的演變發展
史前玉器的演變發展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歷程,各地區文化之間存在著相互傳承,互相融合的關系。代表性的有興隆洼文化、崧澤文化、含山文化、紅山文化、良渚文化、龍山文化。

1. 興隆洼文化
距今8000~7000年間是史前玉器的早期階段,發現有玉器的新石器時期遺址分布十分廣泛,距今8000年左右的以內蒙古敖旗興隆洼遺址命名的興隆洼文化遺址,古老的制玉技術就是以此為中心向周邊傳播。在中國黑龍江小南山遺址和俄羅斯濱海地區均發現了古老的玉器;跨過日本海,在日本本州島西岸附近的桑野和三引遺址也發現了同類的玉器,這些玉器的年代均晚于興隆洼玉器。

內蒙古興隆洼遺址出土的玉器品種豐富,數量眾多,有實用的生產工具或武器,如玉斧、玉鑿、玉錛等。也有作為身體裝飾品的玉器,如玉環、玉塊、玉墜、玉珠等。1992年秋,從興隆洼遺址發現了第一對玉玦飾,出土在117號墓人頭骨的兩側,據此確認早期的玦飾就是耳環。

2. 崧澤文化
崧澤文化距今5800~4900年,是長江下游太湖流域的重要的文化階段。屬新石器時代母系社會向父系社會過渡階段,以首次在上海市青浦區崧澤村發現而得名,是上海遠古文化的發源地。崧澤文化玉器上承馬家浜文化,下接良渚文化。早期出土器型較單調,以玉玦、玉璜為主;晚期數量大增,器型除延續早期的璜、鉞、管外,還出現了新種類,如鐲、環、墜飾、小璧、球冠形隧孔珠等。

3. 含山文化
凌家灘遺址位于含山縣長崗鄉凌家灘村南的一片高崗臺地上。距今約5300年,是長江下游巢湖流域迄今發現面積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了一大批玉器、陶、石等文物,尤其以玉器造型獨樹一幟,大放異彩。

凌家灘遺址出土的玉器無論數量、品種還是雕琢技藝,都是中國新石器時代其他古文化遺址不能比擬的,具有非常重要的考古意義,以及科學和美學價值。器形主要分以下幾類:裝飾類:主要是在身上佩戴起裝飾作用的環、玦、鐲、璜、璧、珠,寶塔形飾、扣形飾、喇叭形飾、冠形飾、月牙形飾、菌形飾等;工具、武器類:主要是缺乏實用功能的斧、戈、鉞,應是禮儀用器;動物或人物形象類:主要有龜、龍、鳳鳥、鷹、兔、立姿和坐姿人像等,數量非常少;其他類:形制較為特殊,如玉版、玉勺、玉片等。此外,凌家灘玉器鉆孔技術也讓人十分驚嘆,有的孔徑細如發絲,僅有0.15毫米,這種技術放在今天也是很難做到的。更令人稱奇的是所有鉆孔的摩擦痕跡都十分規整,沒有交錯混亂的痕跡。

凌家灘遺址的玉器,大多采用了線切割、片切割工藝,而且還有了疑似砣切割的跡象,如平面上往往發現圓弧頂端深凹的痕跡。不過砣切割必須有半機械傳動裝置和琢磨的圓盤,至今還沒有發現令人信服的證據。毋庸置疑的是,像陰刻線、鏤孔、線鎪、淺浮雕等玉石加工技藝已被凌家灘先民們掌握。凌家灘玉器無論是造型、雕刻工藝還是設計創意,都可稱為同時期玉雕文化的最高水平。
1987年出土的凌家灘一號墓的“玉人像”,在史前玉器中屬于為數不多的人物像之一。立姿玉人方臉,兩耳鉆孔,兩耳孔處有一道橫線。頭戴冠,冠裝飾三角形尖頂,冠后上部裝飾三條圓弧線。背面頸部鉆一孔,背后腿部留有線切紋,頸部較高,裝飾數道豎線紋,可能是表示戴項鏈裝飾。雙臂彎曲,雙手放置于胸前,腕臂上各裝飾了五道橫線,表示各戴五件手鐲。腰部顯得有些瘦長,腰部裝飾腰帶,腰帶上飾五條斜紋。玉人形體比例較寫實,是一件十分珍貴的原始玉器作品。
凌家灘遺址出土的玉龜和夾在龜腹、龜背之間的玉刻版。玉龜和玉版疊壓一起,說明它們之間應該存在某種緊密聯系。是何寓意,目前還尚無定論。應該如《尚書·中候》中的“元龜負書出”、《黃帝出軍訣》中的“元龜銜符”、《龍魚河圖》中的“大龜負圖”的闡釋如出一轍。玉刻版與后世日晷相似。可能與后世的天文、方術學說等有一定聯系。玉版呈長方形,長11.4厘米,高8.3厘米,最厚處1厘米,正面稍微弧凸,背面略微內凹,素面無紋。四周兩面均打孔。玉版正面抬高,三邊緣雕琢出臺階。正面刻紋,中部有一小圓,內琢刻有八角星紋,兩兩一組呈現十字形。小圓外琢磨一大圓,大小圓之間用直線平分為八個區域,各區域內各有一條圭狀紋飾,大圓外有四條圭狀紋飾指向四周。


4. 紅山文化
紅山,意為“紅色的山峰”,它位于赤峰市東北郊的英金河畔。傳說赤峰的紅山,原名叫“九女山”。傳說,遠古時,有九個仙女犯了天規,西王母大怒,九仙女驚慌失措,不小心打翻了胭脂盒,胭脂灑在了英金河畔,因而出現了九個紅色的山峰。元代,蒙古人稱它為烏蘭哈達,漢語譯為“紅色的山峰”。所以,后來都叫它“紅山”。
紅山文化,發源于內蒙古中南部至東北部一帶,起始于五六千年前的農業文明,是華夏文明最早的文化痕跡之一。地域分布在東北西部的熱河地區,北起內蒙古中南部地區,南至河北北部,東達遼寧西部。紅山文化遺存最早發現于1921年,1935年對赤峰東郊紅山后遺址進行了發掘。20世紀70年代起,在遼西北昭烏達盟(今赤峰市)及朝陽地區展開了大規模的考古調查,發現了近千處遺址,使紅山文化的研究進入一個嶄新的階段。

絢爛多姿的紅山文化全面系統地反映了中國北方地區在新石器時代的文化內涵和特征。隨后,在周邊地區發現的與赤峰紅山遺址相似或相同的文化特征的諸遺址,都統稱為紅山文化。發現并確定的紅山文化的遺址,遍布遼寧西部地區,幾近千處。形成了內涵豐富的玉文化。玉雕工藝水平較高,制作為磨制加工。玉器有豬龍形缶、玉龜、玉鳥、獸形玉、勾云形玉佩、箍形器、棒形玉等。據考古統計,紅山文化發掘出造型生動別致的玉器近百件之多,其中出土自內蒙古赤峰紅山的大型碧玉C形龍,周身卷曲,吻部高昂,毛發飄舉,極富動感。

紅山玉龍的發現,不僅讓中國人找到了龍的源頭,也充分印證了中國玉文化的源遠流長。數千年間,龍的形態在演化過程中不斷得以升華,最終成為中華民族的圖騰。中華民族向來以“龍的傳人”自居,龍的起源同我們民族歷史文化的形成和文明時代的肇始緊密相關。如今,中華龍文化意識的形成來源于紅山文化的這一觀點,已經被廣泛認同。紅山玉龍對于研究我國早期的原始宗教,探尋龍形演化的序列,都有著非比尋常的意義和文化價值。

這條玉龍呈墨綠色,龍身兼具四種動物的特征:蛇身、鹿眼、豬鼻、馬鬃。高26厘米,器型完整,極富動感。體型蜷曲,呈C字形。吻部向前伸,略微向上彎曲,嘴緊閉,雙鼻孔對稱,兩眼突起呈棱形,有鬣。龍背面有用于懸掛的對稱的單孔。龍的頭尾剛好處在同一水平線上,形體與甲骨文中的“龍”字極為相似。玉龍是以一整塊玉料圓雕而成,局部還采用了浮雕和淺浮雕等技法。通體雕琢打磨,比較光潔,玉龍的重心位置有一小孔,用繩吊起首尾呈現水平,這都反映出當時的琢玉技藝和審美水平。紅山玉龍造型獨特,工藝精湛,圓潤生動,玉龍身上負載的神秘意味,為它平添了一層獨特的美感。作為紅山文化象征的“中華第一龍”在赤峰市紅山文化遺址出土,赤峰市也因此被譽為“中華玉龍之鄉”。

玉龍、玉鳳是紅山文化最尊崇的玉器。中國古文獻記載的黃帝圖騰,如熊、龍、龜、云、鳥等,均與紅山文化玉器相對應。紅山先祖的生存狀況也從這些圖騰性玉器上得到反映。
紅山文化另一個代表性的玉雕是“玉豬龍”。它有碩大的頭部,圓圓的眼睛,從正面看構成“V”形的兩只耳朵。清晰可辨的獠牙,小而蜷曲的身體,多數“玉豬龍”尾部接近頭部或與下顎相連,好似一個動物的胚胎。在紅山文化分布的區域,新石器時代早期的一些墓葬就開始隨葬豬骨。“玉豬龍”的頭像豬,器身似龍,在紅山文化中出現很多。豬在紅山文化時期既象征財富,又表示勇猛,它具有強悍的體形和敢與猛獸相搏的精神。因為豬喜歡水,龍往往作為祈雨之神,龍身上安放豬首,表明豬的形象逐漸被抽象和神化,體現了紅山文化時期的宗教信仰。


勾云形玉佩是紅山玉器中最神秘的一種,其文化內涵蘊藉深厚,至今尚未完全破譯。勾云形玉佩雖然形狀各不相同,但都是遠古圖騰崇拜的產物。那些具有帶齒獸面紋的勾云形玉佩,展現的是一種動物圖案化的圖騰表現形式。通常所見的云紋狀勾云形玉佩,也可以看作是龍或鳥圖騰的抽象和圖案化。也有學者認為,這種云紋實際上是一種簡化的花卉圖案。在紅山文化的彩陶上,這種簡化的花卉圖案也經常出現,同樣可以看成是當時圖騰崇拜的標志。

紅山文化玉器內涵豐富,頗具神韻,其中玉鳥被認為是鳳起源的重要證據,鳳,神鳥也,象征祥瑞,雄的叫鳳,雌的叫凰;玉龜被認為是水中之神;蠶形玉器被認為與地神有關,是能溝通神靈的媒介;勾云形玉器似各種神靈的復合體;玉箍形器似為神職人員的用具。


玉器起源于最早的裝飾,其后,玉器的使用發展到族權、神權、兵權的象征。很多玉器是原始禮器,一些動物的造型成為氏族的圖騰。查海遺址出土有玉玦、玉匕、管狀器、如斧似錛形器等。陸續發現有:阜新胡頭溝墓葬出土的玉龜、玉鸮、玉鳥、玉璧、玉環、魚形玉佩、聯環玉璧;凌源三官甸子墓葬區發現的馬蹄形玉器、玉鉞、玉環、勾云紋玉飾、玉蟬、竹節形玉飾、豬首玉飾;建平縣群發現的玉環、、馬蹄形玉箍、玉豬龍、玉璧、方形玉飾、棒形玉器、勾云形玉飾;喀左東山嘴子遺址出土的、綠松石鳥形佩;巴林右旗那斯臺遺址發現的玉蠶、玉豬龍、玉鳳、勾云紋玉佩、玉鸮、魚形玉飾、、勾云形玉器、、玉管等。此外,在朝陽市和赤峰市的敖漢旗、翁牛特旗,也都有玉龍、、玉鳥、馬蹄形玉箍、勾云紋玉飾、玉斧、玉棒等各種形制的玉器發現,而且數量眾多。在制作工藝上,紅山文化時期已經有了比較先進的制玉工具和較發達的制玉技術。琢玉工匠們已能夠熟練掌握切割、琢磨、圓雕、浮雕、透雕等基本技藝,還能夠熟練運用雙面雕、鉆孔、鏤空、線刻、拋光等工藝方法。紅山文化琢玉技藝最大的特點是,玉匠能夠靈活地運用玉材,把握住物體的造型特征,寥寥數刀,把器物的形象表現得十分傳神,栩栩如生。“神似”也是紅山古玉最大的特色。紅山古玉,不以大取勝,而以精巧見長。根據玉器制作的工藝痕跡考證,紅山文化玉器在切割和雕琢中運用了砣具,這在中國制玉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可以說紅山文化出土的玉器有相當一部分與原始宗教有關,有的玉器可以確定為具備了禮器的性質。有的玉器具有雙重意義,它既是用于佩戴的裝飾品,同時也作為禮器從事宗教活動。如玉璧既用于裝飾,也作為祭天的禮器;在很多遺址中出土的作為墓主人身份權威象征的玉鉞,是作為隨葬品,但是在許多祭祀禮儀活動中,它便成了巫師手中的法器。紅山文化發現的玉龜、玉鵲、獸形玉等都是當時人們信奉的靈物。值得注意的是,這些玉器已形成規范化的制作。比如在近萬平方公里的分布區域上出土的十余件獸形玉器,從總體到細部的形象處理,達到非常驚人的一致,僅僅是有個別線條增減。連造型復雜的勾云形玉佩其基本造型也非常統一。這表明此這類玉器的制作絕非隨意為之,應該是遵循嚴格的工藝流程和規則,受著一定觀念、審美意識的制約。因此,我們通常將包括玉鉞、獸形玉飾、玉龍、勾云形玉佩、玉箍形器在內的紅山文化玉器視為早期的玉禮器。

玉器的使用和喪葬的禮儀是紅山文化的一大特點。從考古發掘來看,一般紅山人的墓地多為積石冢,是設計規劃的墓地,處于中心的大墓唯玉為葬,而墓地越向邊緣規格越低。大墓周邊的墓葬有的也隨葬有玉器,比較中心大墓,在數量和規格上明顯偏少偏低,同時墓中還葬有數量不等的豬、狗等,等級再低的墓葬只有陶器陪葬,個別的墓葬沒有陪葬品。這說明紅山文化時期,嚴格的社會結構等級制度已成規范,階級分化已經出現,貧富差距慢慢拉開,私有制的概念開始形成,甚至已經萌芽了原始的國家。

5. 良渚文化
良渚文化遺址中心位于杭州市區西北部瓶窯鎮,良渚文化代表遺址為良渚遺址,1936年發現的良渚遺址,實際上是余杭縣的良渚、瓶窯、安溪三鎮之間許多遺址的總稱。虞朝子民聚居的地方。年代為公元前3300~公元前2000年,是長江下游良渚文化的代表性遺址,依照考古慣例,按照發現地點良渚命名為良渚文化。遺址總面積約34平方公里。
良渚文化一向被譽為“文明的曙光”。在中國史前文明的各大遺址中,良渚遺址的規模最大,水平最高。良渚文化分布的中心地域在錢塘江流域和太湖流域,而遺址分布最密集的地區則在錢塘江流域的東部和東北部。該文化遺址最顯著的特色是所出土的玉器。玉器是良渚先民所締造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精髓。挖掘自墓葬中的玉器數量眾多,包含有璧、琮、玉鐲、冠形器、柱形玉器等諸多器型。其品種之豐富、雕琢之精美,均達到史前玉器的高峰。在同時期擁有玉文化傳統的部族中首屈一指。玉器上的神人獸面主題紋飾,構圖嚴謹和諧,充滿神秘感,體現了良渚先民希冀天地和諧、天人合一的觀念和信仰,并逐漸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在玉器上還出現了許多刻畫的符號,這些符號已接近商周時期的文字的雛形,是良渚文化進入文明時代的重要標志。可以說,中國文明的曙光是從良渚升起的。




社會權力的影響,也充分體現在良渚文化時期的玉器制作上。制作玉器是個復雜的過程,作品都是經過千錘百煉,需要匯集玉器匠人的智慧和勞動才可公之于世。因此,玉器制作是手工業專門化以后所產生的。良渚文化玉器中除玉珠、璧等少數器形外,大都雕琢有復雜而精美的紋飾,表示著每件玉器上都凝聚著大量的勞動和心血。玉器匠人需要從平常的以獲取生活資料為目的勞動狀態下解脫出來,專門從事玉器加工制作,而其生活資料則需要靠其他社會群體為其提供。同時,良渚文化時期的玉器器形比較規范,圖案花紋雕琢嚴謹細致,體現其制作過程中智力成分的增加,出現了與單一體力勞動相分離的趨勢,體力勞動與腦力勞動的分工逐步產生。另一重要方面是以用玉制度為核心的禮制的產生,也體現了良渚文化社會形態的變革。良渚貴族墓中出土的玉器種類達幾十種,主要有琮、璧、鉞、璜、三叉形器、冠形器、錐形器、紡輪、圓牌飾等。而在那些散落分布于居址周圍的小墓中,隨葬的僅為管、珠及單件錐形器之類的小件玉器,而無貴族墓中所見的其他造型各異的玉器種類,這些墓葬可歸為平民墓。貴族墓與平民墓之間隨葬玉器的器型、類別、搭配之間的差異,以及在平民墓中有無玉器隨葬的差異,反映了良渚文化用玉制度的等級差別。還需要指出的是,良渚文化用玉制度在陶器上也有所反映,如發現的一些制作精美的刻有復雜的蟠螭紋或鳥禽紋圖案的陶制雙鼻壺、鼎等器形,均出自貴族墓,它們也可看作是良渚文化等級制度的體現。禮制的核心思想是體現人們之間貴賤、尊卑的隸屬關系。良渚文化的用玉制度正是體現了這樣的核心思想。良渚文化以用玉制度為主要特征,表明了禮制的產生,這無疑是社會形態發生質變的表現。


良渚玉器成為中國禮制形成的重要實證。以“禮、德、和”的中華傳統文化內核,彰顯“文明之光,和諧之器”的象征意義。《禮記·禮器》言:“禮也者,合于天時,設于地財,順于鬼神,合于人心,理萬物者也。是故天時有生也,地理有宜也,人官有能也,物曲有利也。”良渚文化中的玉禮器發揮著和青銅禮器相同的功能,其使用更多的可能是在宗教祭祀活動當中,它同時也反映出當時社會中等級制度已經出現。良渚文化玉器即是作為神崇拜的載體和信仰,同時也反映了世俗生活。不同類型、數量、搭配關系的良渚文化玉器,除了承載神圣內容外,更已成為世俗社會中舉足輕重,至關重要的物質財富,它既是顯貴者階層攫取權力的象征,也是普通階層淳厚質樸情感、信念與寄托的外在體現,粉飾裝點著社會各階層的精致生活。它在中華玉文化傳統中的突出地位,已不言而喻。良渚玉器眾多的數量,豐富的造型,先進的工藝,精美的紋飾,復雜的功能,深遠的影響以及嘆為觀止的用玉情景,在中國新石器時代乃至世界同時期絕無僅有。
良渚文化的玉器制作技術達到了當時最先進的水平。玉器制造業繼承了馬家浜文化的工藝,并吸收了北方大汶口文化和東方薛家崗文化各氏族的經驗。反山墓地出土的玉器有璧、鉞、璜、環、琮、鐲、帶鉤、錐形佩飾、鑲插飾件、柱狀器、圓牌形飾件、各種冠飾、杖端飾等,由管、珠、墜組成的串掛飾品,還有由鳥、魚、龜、蟬和多種瓣狀飾件組成的穿綴飾件,以及各類玉珠組成的鑲嵌飾件等。良渚文化玉器繼承了崧澤文化玉器的傳統,并在其基礎上踵事增華,在制玉工藝上改進了切割、拋光、琢刻、鉆孔等技藝,制作出了造型各異的良渚玉器,創造出燦爛的良渚玉器文明。


同一座墓出土的良渚玉器及紋飾,在玉質和玉色上通常比較一致,尤其是成套組合的玉器更為接近。說明選料常常是用同一塊玉料進行切割制作而成的。玉器的圖案常以卷云紋為主,主要紋飾是神人獸面紋,構圖嚴謹和諧,富有神秘感。反山墓地出土的玉器中有近百件雕刻著花紋圖案,工藝采用陰紋線刻和減地法淺浮雕、半圓雕以及通體透雕等多種技法。圖案的刻工非常精細,甚至有的圖案在1毫米寬度的紋道內竟呈現出四五根細線,可見當時使用的工具相當鋒銳,無論玉器大小,均經過精雕細琢,打磨拋光,說明當時工匠的技藝已是相當純熟,體現出良渚文化先民們精湛的玉器加工水平。





良渚文化的玉器制作工藝體現在很多方面。使用解玉砂是當時玉作工藝的核心內容,已形成了柔性線狀物切割、硬性片狀物切割、旋截法切割與圓盤形砣切割四種不同工藝技術,這些工藝從管鉆、切割等制玉流程中留下的痕跡就能夠表明。而且良渚玉器琢制過程中還出現設計打樣的痕跡。良渚文化玉器幾乎都有孔眼,根據孔眼的大小而選擇不同的鉆孔工具和方式,琮、璧、鉞、環、鐲等孔徑較大的采用空心管鉆;璜、梳背、錐形器、管、珠上的小孔多采用小的實心鉆。良渚玉器雕琢紋飾的方法有淺浮雕、透雕、陰線刻三種,最后還有精細的研磨拋光。
在良渚文化玉器中,玉琮的地位最為突出。玉琮為四方柱形,中間有圓孔,外周有飾紋。《周禮》中記載玉琮是祭地之器。《周禮》說“以玉作六器,以禮天地四方,以蒼璧禮天,以黃琮禮地,以青圭禮東方,以赤璋禮南方,以白琥禮西方,以玄璜禮北方”。玉琮的造型為外方內圓,代表著“天圓地方”,象征著至高無上的神權,是古代祭祀時使用的禮器。故玉琮被列入中國傳統的玉禮器“六器”之一。雖然良渚文化玉琮出現最晚,但數量最多,器型最大,造型多樣,幾乎每件都有紋飾,工藝非常精美,是迄今所知新石器時代玉琮中形式最全、制作最精湛的作品。
6. 龍山文化
龍山文化,泛指中國黃河中、下游地區約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一類文化遺存,屬銅石并存時代文化。因首次發現于山東省濟南市歷城縣龍山鎮(今屬章丘)而得名。年代為公元前2500~公元前2000年。分布于黃河中下游的河南、山東、山西、陜西等省。龍山文化源自大汶口文化,為漢族先民創造的遠古文明。

龍山文化玉器經多年大量發掘與研究表明,可區分為山東龍山文化,河南龍山文化、陜西龍山文化、河北龍山文化。這四個文化中的玉器以山東龍山文化發現的玉器較多,種類有玉鉞、玉錛、玉鏟等,玉材有青綠色玉、黃玉、墨玉、玉髓、綠松石等。龍山文化的玉器應該是就地取材。

龍山文化玉器器物造型以人物、動物形和幾何形為主。玉圭都為平首式,其上多刻有人面紋、獸面紋或鳥紋。牙璋分平首式與歧首式,造型似戈而內部兩側出欄如牙齒狀。璇璣為環狀,外緣多出三齒形,也開創了商周時期璇璣之先河。人首形飾,分為正平視與側平視兩種。前者為戴冠、大眼、大鼻、闊口,或口出獠牙、露齒、耳飾環;后者造型簡潔。
龍山文化玉器的紋飾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與器物合一型;一種是器物裝飾型。有直線紋、網格紋、獸面紋、虎首紋、人面紋、鳥紋。龍山文化玉器是以片雕為主,鏤雕為輔。紋飾的線紋,有陽線雕和陰線刻兩種,且陽線雕的線紋占多數。作為鑲嵌工藝的成果,見于山東五蓮丹土遺址所出玉鉞,其中上部的孔內嵌有綠松石。綠松石與玉的搭配工藝,這是唯一一件。這種工藝方法也開創了夏商玉器鑲嵌工藝的先例。





龍山文化玉器既存在共性也存在差異。共性體現在龍山文化玉器有相同或者類似的器型。差異是玉器存在不同地域的個性。當前全國的龍山文化遺址發掘的器物以相同類型相比較,龍山文化的發展進程在各個地區并不相同,因此在同一時期龍山文化發展快慢并不相同。龍山文化距今4500~3300年。從時間線索來看,早期是與大汶口文化時期相疊加,中期與夏相疊加,晚期與商周時期相疊加。通過高古玉器上的紋飾與商周青銅器表面的紋飾相對比,具有相同或者相似的紋飾。

距今6500~5500年間是史前玉器的發展階段,主要遺址有中原地區的仰韶文化遺址、山東大汶口文化遺址、長江中下游的馬家浜——崧澤文化遺址以及長江上游的大溪文化遺址等,也都先后發掘出不少的玉器。從發掘玉器的種類可以發現,各種類型的裝飾用品明顯增多,除一些早期已有的品種外,又出現了鐲、璜、管、璧等裝飾品,還有玉人、玉鳥等肖形玉器,而工具等實用玉器則明顯減少。

公元前3000年前后,進入了史前玉器發展的繁盛階段,不僅數量大大增加,品種也越來越豐富多樣,制玉的工藝水平也有了非常明顯的提升,并逐步從早期的石器加工技藝中擺脫出來,漸漸發展成為一個專門的手工藝部門。在這一時期玉器產地的地域分布更加廣泛,北起內蒙古赤峰市,經過遼南、山東、江蘇、浙江,南迄廣東曲江,形成了一條弧形玉器產業帶。這里也發展成為我國原始社會玉器工藝最為發達的地區,在這一地區琢磨的玉器,足以代表當時玉器藝術的最高水平。

制玉工藝在新石器時代中晚期已經比較完善,它與石器工藝的發展相統一,玉匠們用砥、錘、鉆、實心鉆、空心鉆、磨石、石英砂、等制石工具,制作了大量形制規范、光潔細致的玉器制品。依據紅山文化和良渚文化玉器上留下的碾磨痕跡判斷,當時應該已經出現了一種旋轉性的制玉工具,即砣機。可以說,正是制玉工具和工藝的發展為玉器的繁榮創造了必要條件。

與舊石器時期的玉器相比較,單純地進行擊打加工處理,說明古人已經學會了制造和使用工具,而我國新石器時代玉器經過了打磨和穿孔,這樣既保留了原有的實用價值,又具有美觀的效果。說明遠古的祖先已在進行美的追求,標志著先民們在思維中已產生了審美的意識形態。盡管用今天的眼光來看磨光和穿孔,這可能是一種非常簡單而基礎的琢玉技藝,可遠古的先民們卻為之奮斗了幾十萬年之久,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史前時代的玉器發展到晚期,在形制、裝飾和功能上都與石器分離,審美意識形態的意義占據了主要地位,并且與權力、地位相聯系,成為重要身份的標識,從中可以窺見原始的社會關系正面臨解體,一個全新的時代將要開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