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一、史前時代玉器主要分布地域與特征

史前文化即原始文化,指的是石器時代的文化。目前人類歷史的99.75%的時間被它占據。石器時代的文化可以簡單劃分為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兩期文化,前者以打制石器作為主要工具,后者則以磨光石器作為主要工具。也有學者認為二者之間存在一個“玉器時代”。目前已發現的舊石器時代晚期的原始先民在石頭、陶土和牙、角、骨器上制作的雕塑或刻畫的圖案,其中創造了許多由點、線組成的帶有一定規律性的圖案。豐富的圖案涉及人物和動植物,這反映出原始人類已經開始在進行美的追求,并有意識地通過符號、記號、圖案來表達他們的思想感情和審美創造了。

8000年前左右的裴李崗文化,在新鄭裴李崗遺址出土了許多磨制石器;7000年前的仰韶文化,出土了許多的磨光石器和彩陶,充分展現出了石器時代原始先民們的生產生活狀況、審美追求和他們所創造的物質和精神世界。

世界上發現、開采、制作玉器最早的國家是中國,已有一萬年的歷史。在20世紀50年代之后,我國先后發掘了大量石器時代的遺址,大量出土的精美玉器分布在廣泛的新石器時期遺址中,這對于我們了解和研究史前玉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據考古發掘,中國的先民最早使用玉石材料的時間不會晚于舊石器時代,這一時期經歷了一段漫長的玉、石并存階段。當時的先民并沒有將玉與普通石料區別對待,而是與其他石料一樣,制成人類早期賴以生存的工具、武器等用品。在先民眼里,玉器與石器似乎沒有什么區別。因此,舊石器時代遺址中出土的玉器除材料不同外,功能和形制與普通石器相比,并無實際區別。在已發現的舊石器時代各時期的遺物中可以得知,當時用以制造石器的石材多達幾十種,包括瑪瑙、水晶、蛇紋石等美石,今天都可歸為廣義的玉石。我們的祖先在經歷了數十萬年的玉石并存、玉石不分的漫長時期之后,對兩者的認識逐漸有所區別,意識到了“玉,石之美者”。從它表面的美逐步認識到它內在質的美,進而將兩者在使用功能上加以區別。發展到距今七八千年的新石器時代晚期,裝飾精美的玉器出現了,并迎來了中國玉器工藝發展史上第一次高潮。

一塊美玉的形成,需要經歷漫長的歲月。它靜靜地躺在那里,等待著世人的召喚。在新石器時代的中華大地上,原始人類將美麗、溫潤的玉石視作神奇的靈物,“玉之美,美其質”,玉是大自然的精華。崇玉的文化和觀念在各地域間不斷融合與交流,為中華文明的形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這一時期的玉器凝結著史前人類的智慧,樸拙而神秘,重在神韻,不求形似。

我國的遠古版圖遍布著新石器時代中晚期的玉器遺存,集中于遼河流域、黃河流域、長江中下游流域、珠江流域和東南沿海地域,多達7000多處,出土各類玉器20余萬件,創造了我國玉器時代的總體框架,反映出我國玉器時代豐富而又深刻的文化內涵。與青銅、瓷器文化相比較,中國玉文化的歷史更加悠久和厚重。

1. 東北遼河流域的玉器

東北遼河流域地處華北平原與東北地區之間,古玉器遺址較為集中,數量多,文化層次較高,其中“玉”開始從石中分化,“玉器”開始從石器中分出,在我國史前玉器中處于較重要的位置。該流域包括內蒙古、吉林、遼寧、河北的10多個市縣。受中原文化的影響較大,屬新石器時代文化發達較早的地區,以新樂文化、紅山文化為代表。那些穿越時空的玉器,猶如遺落在人間的鑰匙,開啟了人類文明的寶藏。

新樂文化玉器遺址地處沈陽北郊,距今7000~6500年。先后發掘出土數百件玉器制品,對以遼河流域為中心的史前玉文化演變產生了深遠影響。類似的還有新開流、昂昂溪、小珠山等玉器遺址。新樂文化玉器遺址具代表性的玉器為青玉雙刃斧式雕刻器和碧玉雙刃鑿式雕刻器、墨玉斧式雕刻器和墨玉圓鑿式雕刻器等,帶有突出的實用工具特征,是從低端石器向高端玉器過渡的產物,也反映出了玉工具向玉工藝的過渡。

紅山文化玉器遺址因在內蒙古赤峰市的紅山發掘而得名,分布于內蒙古、遼寧和河北的交界地帶,距今6000~5000年。紅山文化是中國北方著名的新石器時代中晚期文化的重要代表,所發掘出的玉器精美,工藝獨特,技藝精湛,呈現了遼河流域玉器文化遺存的最高成就,是以玉器遺存為主要內容的中國玉器的史前文化。紅山文化的主要內容是隨葬玉遺存。神似是玉器的顯著特征,是中國北方玉器的典型代表,最具特色的是鳥獸形葬玉的出現。在近萬平方公里地域內,出土的獸形玉器極為相似,是按照比較嚴格的規矩制作的,遵循統一的形態。根據發現的墓葬及隨葬品,可以發現紅山文化具有“惟玉為葬”特征。出土的玉器可分為三類:一是禮器類,如雙龍首玉磺、玉璧、雙聯玉璧、三聯玉璧、神鳥玉璧、獸形玉等;二是佩飾類,如虎形玉佩、勾云形玉佩、魚形玉佩、獸面紋玉飾、玉珠墜、馬蹄形玉箍、棒形玉、玉環等;三是動物類,如玉龍、玉蟬、玉龜、玉豬、玉鳥等。玉器是紅山文化的精髓,同《周禮》中記載的六種玉禮器相比較,可以發現,紅山文化的玉器為夏商周三代文明中禮器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在東北遼河流域的古玉器遺址中,內蒙古赤峰市敖漢旗興隆洼文化遺址(距今8200~7000年)中出土的形似魚鉤的骨梗玉刃鏢,經鑒定為一種宗教禮器,是迄今為止出土最早的一件具有宗教意義的玉器。

2. 黃河流域的玉器

黃河流域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是最先進入新石器時代的地區。中華民族燦爛輝煌的華夏文明,其中黃河流域文化現象就是眾多文化現象中的杰出代表。以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齊家文化為代表,是我國最早發現玉器遺存的地區之一。在河南新鄭裴李崗文化遺址中出土的圓珠、綠松石等飾物,距今8000~7500年。該遺址是中原地區發現最早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是黃河流域最早的玉器文物證據。

仰韶文化玉器遺址因在河南澠池縣仰韶村發現而得名,距今7000~5500年。是漢民族“通向遠古文明的窗口”,華夏文明的第一縷霞光從這里開始,照亮和開啟了人類的智慧之門。先后發掘文化遺址1000多處,范圍以河南、山西、陜西為中心,東抵河南東部黃河中游地區,南到湖北部分地區,西接甘肅、青海,北至內蒙古,遍及整個黃土高原和華北大平原。仰韶文化之光照耀并影響了中國傳統藝術的思維與表達。見證了中國文化從原始向理性的演變。其出土玉器造型完整,打磨光滑,器身平薄,如玉璜、玉墜等,多以小型裝飾品為主,代表了該流域玉器早期的特征。在著名的西安半坡遺址中發現了用和田玉制作的玉斧,玉斧的發現表明,新疆昆侖山的和田玉已由“玉石之路”進入中原。

大汶口文化玉器遺址地處黃河下游地區,距今6500~4500年,因發現于山東泰安縣大汶口而得名。該文化源遠流長,約在公元前4500年開始至公元前2500年,后過渡為龍山文化,有2000多年的發展歷史。分布于山東、江蘇、安徽北部,影響范圍達河南的中西部,東到黃海之濱。先后發現遺址200多處,發掘墓葬2000多座。早期大汶口文化與仰韶文化相似,由于社會生產力發展以及文明程度提高,其晚期玉器制作水平提高,生產規模擴大,用玉殉葬成為一種習俗,隨葬玉器數量增多,出土了一大批禮器類、佩飾類、動物類、工具類等制作精美的玉器。山東曲阜西夏侯、膠縣三里河、野店,江蘇新沂花廳、邪縣、大墩子等墓葬都反映了大汶口文化晚期玉器由少到多,由小到大的發展過程。

龍山文化在中華文明史中具有里程碑意義。龍山文化玉器遺址因首先發現于山東歷城縣(現屬章丘區)龍山鎮城子崖而得名,距今4500~4000年。分布于黃河中、下游地區,以山東為主。主要玉器遺址有日照兩城鎮、泗水尹家城、諸城呈子、東海峪、仕平尚莊、武蓮縣丹土村、陜西神木石峁等,屬新石器時代晚期。龍山文化由大汶口文化發展而來。目前,龍山文化玉器在國內很少,大量流失海外。出土的玉器造型精美,工藝精湛,藝術水平較高,有禮器類、軍事類、佩飾類組合等。龍山文化玉器在意識形態、禮儀特征方面有較大進步,原始宗教性質和禮儀玉器的特點十分明顯。龍山文化與南方的良渚文化共同構建了中華的主流文化。

齊家文化玉器遺址因在甘肅廣河縣齊家坪發現而得名,距今4000年前至青銅器時代早期。齊家文化上承馬家窯文化,先后發現遺址300多處,清理墓葬500多座,分布于黃河上游地區甘肅、青海境內及黃河主要支流,如涇河、渭河、洮河、大夏河、湟水流域。屬該文化玉器的遺址還有武威皇娘娘臺、甘肅永靖秦魏家、大何莊等遺址。出土的玉器磅礴大氣、雄渾拙樸、技藝精良、選料考究。隨葬玉器較多,形式多樣,非常普遍,說明玉器在齊家文化先民的心目中已占據了重要的地位。出土玉器主要有禮器類、工具類、佩飾類等。處于西北地域的齊家文化玉器占據了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其地域范圍也延伸到了青海的昆侖山,其所用玉料中有少量的和田玉,還有的疑似為青海玉。

3. 長江中下游流域的玉器

長江中下游流域的玉器以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四川巫山大溪文化、浙江余杭良渚文化、湖北天門石家河文化玉器為代表。從時間上稍晚于黃河流域,其玉器遺存數量眾多、分布廣泛、品種豐富、內涵與藝術境界非常高,為世人所矚目。

河姆渡文化玉器遺址因其1973年發現于浙江余姚縣河姆渡村而得名,距今7000~5500年,是以玉器遺存為內容的長江下游地域玉器的史前文化,相當于黃河流域的仰韶文化時期。分布于杭州灣南岸的寧紹平原及舟山島,遺址分布面積達四萬平方公里。出土玉器近千件,表現為石、玉并存和混用,加工簡單、粗糙,造型不太規整,主要為玉玦、玉環等裝飾類玉器。同一造型的飾品有石質的,多是玉質的,說明玉器已開始從石器中分離,作為一種全新的裝飾品被遠古先民使用。這撼動了黃河流域是中華民族搖籃的一元論觀點,也證實了長江下游及東南沿海地區在新石器時代中期同樣有著悠久輝煌的古代文明和獨特的玉文化,逐漸明確了古代文化多元論的觀點。

大溪文化玉器遺址因其于1959年在四川巫山瞿塘峽南岸被發現而得名,距今6400~4700年。該文化延續約1700年,先后進行過多次發掘,清理墓葬130多座。遺址分布范圍很廣,東臨漢水,南抵湘北,西達川東,北至荊州。該文化處于母系氏族社會開始進入父系氏族社會階段,屬新石器時代中晚期。玉器還沒有上升到禮玉器的范疇,出土玉器多為裝飾類小型飾物,由此可見,當時人身裝飾風氣比較盛行。

良渚文化遺址于1936年被發現于浙江余杭良渚鎮而得名,距今5300~4500年。良渚文化是我國長江下游地區新石器時代晚期非常重要的考古文化,是由崧澤文化演化而來。地域范圍以環太湖流域為中心,東至舟山群島,南達錢塘江,西臨太湖西岸,北過長江抵蘇北。由良渚、安溪、長命、北湖4個鄉鎮的史前遺址組成了良渚文化遺址群。良渚文化玉器代表了中國史前玉器的頂尖水平,成為中國南方玉器的典范。環太湖流域已發現該文化遺址100多處,清理墓葬數百座,發現了許多的雕琢精美、技藝精湛的玉器,在中國新石器時代其它文化中非常罕見。1987年在浙江余杭反山、瑤山癸壇出土的穿綴件、組裝件、鑲嵌件等新型玉件將無數細小的無孔玉件黏合裝飾在器物上組成鑲嵌件,開創了我國鑲嵌工藝的先河。隨葬玉器數量占出土文物的絕大多數,有禮器神器類、工具實用器物類、佩飾類等,大量采用和田玉琢制。

石家河文化玉器遺址于1951年在湖北天門石家河發現甕棺葬而得名,距今4500~4100年。是長江中游地區新石器時代晚期玉器的一個重要發源地。主要分布在天門縣境內,先后發掘清理墓葬100多座,出土的玉器有禮器神器類、動物類、工具類、裝飾類等,表現了以玉為主、以玉殮葬的特點。全部的隨葬物均為玉器。甕棺葬是以陶制甕、缽、缸、罐為葬具,將兩者相扣構成甕棺,用于安葬死者或放置隨葬物品。有的甕棺中雖然沒有放入完整玉器,但也會放一些玉的碎片、碎塊,體現人們對玉器的喜愛。另一特征是出土的石家河文化玉器比較小,最長的裝飾類玉器也不過6厘米,一般在1~5厘米,但孔、槽俱有,可穿繩,可插嵌。玉器造型優美,制作技藝精湛,可見玉文化在石家河地區已深入人心,先民通過佩戴玉器來表達對玉和神靈的崇拜。

4. 珠江流域及東南沿海地區的玉器

珠江流域、東南沿海地區的玉器,以廣東曲江石峽文化、臺灣卑南文化為代表。

石峽文化玉器遺址地處廣東北部曲江西南獅子山獅頭和獅尾之間的峽地,距今5500~4700年。于1972年被發現而命名。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發掘,先后清理墓葬40余座,該流域文化的特征表現為石峽文化中有二次遷葬的習俗,最初的隨葬玉器和二次遷葬的玉器會在一座古墓中同時存在。古墓中隨葬的玉器數量也因此增多,這一特征在新石器時代的玉文化中是十分罕見的。石峽文化屬父系氏族社會時期,在該遺址中出土的大玉琮和崧澤文化中江蘇吳縣草鞋山遺址出土的大玉琮在神韻上非常相似。在造型、紋飾、玉料上幾乎完全一樣。兩地相距遙遠,近兩千公里,一定存在著相互交流和密切的聯系。以此為據,說明在遠古時期,先民們打破了地域的限制,交流和往來在各部落、各區域間不僅存在,甚至比較多。從出土的禮玉類、裝飾類及各種動物類玉器可以看出。先民們在交流和交往中展現出的睿智、能力、審美和情感都遠遠超出了人們的想象。

卑南文化玉器遺址因發現于中國臺灣省臺東市卑南山區而得名,距今約4000年,是一處新石器時代晚期的聚落遺址,先后清理墓葬500余座。該文化遺址的顯著特征表現在遺址安葬方式是以石板為棺,死者埋于住屋室內地下,這種安葬方式十分罕見;另外遺址中出土了造型比較特別的玉環,有長方形、內圓外方四突形、橢圓四突形、人獸形、多環人獸形、幾字形等,獨特、古樸、抽象的造型是對玉、對神靈的一種崇拜和信仰。臺灣是我國東南沿海地區重要的古玉產出地,隨著考古的深入開展,已發現的玉器遺址有藝山巖、圓山、平材、加路蘭、丸山、墾丁等地,對于探究我國玉器和史前文化的起源具有重要意義。出土玉器大致可分為工具類、兵器類和裝飾類等。使用的玉材主要為臺灣所產的花蓮玉和蛇紋石玉。

我國史前玉器的繁榮凝結著史前人類的智慧,創造了豐富的物質和精神文化,這不僅僅體現在原始先人們琢磨技藝水平的高低,而且在于逐步形成的對玉崇拜的意識和氏族玉文化觀念的興起,這為之后玉器的發展做了很好的鋪墊。盡管各大流域的發展不平衡,但新石器時代依然向世人展現出在世界遠古史上獨一無二、璀璨奪目的中華玉文化的風貌。史前玉器原始的內涵精髓滲入人類思想文化的意識深層。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伴隨著人類的進化以及對自然的認知,不斷地融合升華,最終形成以中原為中心的中華玉文化的輝煌局面。

主站蜘蛛池模板: 商洛市| 兴安县| 萨迦县| 福泉市| 万安县| 本溪| 杭锦旗| 雷山县| 石家庄市| 资源县| 榆中县| 凤山县| 保康县| 鄄城县| 吉水县| 阿克苏市| 星座| 崇左市| 江源县| 龙胜| 江门市| 宣恩县| 凤阳县| 泸定县| 婺源县| 富阳市| 孟州市| 云南省| 卢氏县| 金华市| 大名县| 泾源县| 马山县| 安国市| 岐山县| 美姑县| 资阳市| 津市市| 岚皋县| 延吉市| 葵青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