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彩彰施:中國古代植物染色文獻專題研究
- 趙翰生 王越平
- 5729字
- 2020-11-21 18:52:28
四、民俗文化中的五色
民俗是特定社會文化區域內人們生活中形成的關于生老病死,衣食住行乃至宗教信仰、巫卜禁忌等內容廣泛、形式多樣的行為模式或規范化活動。這些活動“大多利用色彩手段,在文化思想上,基本不出陰陽、五行、八卦這個系列。國人的色彩感受心理,受此影響很大。”[注]民間對色彩的認知和使用,有著深深的五色等級制度的烙印,亦即是除遵從禮制等階、倫理象征的社會價值之外,還努力追求色彩所呈現的視覺審美價值。青、紅、黃、白、黑五色在這些活動中無不彰顯出這種顯著特質。
(1)青色在古代是一個模糊的概念,可指“綠”,可指“藍”,甚至還可指“黑”。它的本意是指一種可作顏料由孔雀石石青和藍銅礦石綠所共生的礦物名。《釋名·釋采帛》的解釋說:“青,生也,象物之生時色也。”在五色概念中“東方為青”,“青”是春天植物萌生之色,故而人們將春神稱為“青帝”。而且由于青色又是大多草木的本色,陽光熙和的大地,草木蔥蘢的景色,不僅給人帶來愉悅的心境,人們也常用它贊美君子的風度,更把它和人生最美好的年華,生機勃勃的青春聯系起來。《詩經·衛風·淇奧》所云:“瞻彼淇奧,綠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僴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終不可諼兮。”便是一首以綠竹歌詠君子品德的詩歌。《詩經·鄭風·子衿》所云:“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毛傳:“青衿,青領也。學子之所服。”孔疏:“青青之色者,是彼學子之衣襟也。”描述的雖是一個年輕女子等待戀人時萬分焦灼的心情,但也讓我們知道了當時年輕學子的專用服色以及用“青”代指青春的淵流。
綠色由于是間色,綠色服飾的地位歷史上一直不高。在西周時為姬妾之服色,《詩經·邶風·綠衣》云:“綠兮衣兮,綠衣黃里。心之憂矣,曷維其已。”這首詩首先通過綠色服飾顏色吸引住人們的視線,卻轉而又說這種顏色使人“心之憂矣”。原因何在?毛傳:“綠,間色。黃,正色。”鄭箋:“言褖衣自有禮制也。……今褖衣反以黃為里,非其禮制也,故以喻妾。”毛序:“《綠衣》,衛莊姜傷己也。妾上,夫人失位而作是詩也。”孔穎達疏曰:“毛以間色之綠不當為衣,猶不正之妾不宜嬖寵。今綠兮乃為衣兮,間色之綠今為衣而間,正色之黃反為里而隱,以興今妾兮乃蒙寵兮。不正之妾今蒙寵而顯,正嫡夫人反見疏而微。綠衣以邪干正,猶妾以賤貴。夫人既見疏遠,故心之憂矣,何時其可以止也?”漢以降,青、綠的地位更是大大降低,卑賤者多服青衣,青衣還成為婢仆、差役等人的稱謂。楊雄《法言·吾子》載:“綠衣三百,色如之何矣?”李軌注:“綠衣雖有三百領,色雜不可入宗廟。”言明下人是沒有資格進入宗廟參加祭禮的。《淵鑒類函》引《晉令》說:“士卒百工履色無過綠、青、白,奴婢履色無過綠、青、白。”《晉書》載,匈奴人劉聰俘獲羞辱晉懷帝后,讓他穿著青衣為人斟酒,以示羞辱。晉懷帝“青衣行酒”的事情,后來常被用來比喻有權有勢者失去權勢后的悲哀。隋唐時期,青、綠成為中下層官員的服色,如唐朝官制規定六品、七品服綠色,八品、九品服青色。明制亦規定五品至七品著青袍。由此在文學作品中“青衫”“青袍”又成了官卑職小官吏服飾的標志,如杜甫詩《徒步歸行》:“青袍朝士最困者,白頭拾遺徒步歸。”白居易詩《琵琶行》“座中涕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憶微之》“分手各拋滄海畔,折腰俱老綠衫中。”
(2)紅這個字出現的時代較晚,最早用來表達紅色色相的漢字是赤字。紅字出現后,如果不是特別強調色彩的明暗,紅、赤在語言中便相互借用了。如果問起紅色代表或是標志著什么?人們幾乎會不加思索地回答:喜氣洋洋、吉祥喜慶、好兆頭等,顯然紅色在人們的意識中是一個趨吉避兇的色彩。其實紅色這種意涵的萌芽,早在原始社會就已出現。其緣由,一是因為原始先民對紅色血液的崇拜和禁忌。在距今1.8萬年的山頂洞人遺物中,所有裝飾品的穿孔幾乎都是紅色,尸體旁邊的土石上,也撒上了赤鐵礦粉染成紅色。其原因顯然不僅僅是為了審美,而是“一方面具有驅除野獸的作用;另一方面,這個紅色的物質,可能被認為是血的象征。人死血枯,加上同色的物質,希望他們到另外的世界得到永生”。[注]二是因為原始先民對太陽和火的崇拜。原始人認為自己的生存來源于太陽的恩賜,將太陽視為萬物的生命之神,而火則是他們驅獸、避寒以及飲食都離不開的重要生存手段。正是由于紅色像血、像火、像太陽,所以在后世紅色逐漸發展成與人的生命有關的巫術儀式符號,人們在不同場合崇拜或避諱它,并進而使紅色“趨吉避兇”的色彩意涵成為定式。
在人生中最為重要的誕生、婚姻、喪葬三大禮儀中,紅色都是不可缺少的色彩。盡管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禮儀有所差異,但一些方式卻是相當普遍的,如慶生習俗中的“送紅蛋”“食紅蛋”“掛紅布”“系紅腰帶”等,其中掛紅布除了報喜的作用外,還有一層向外人表示不要隨意進入打擾,以免帶來邪氣沖撞了新生兒的意思。婚慶習俗中的“發紅庚”“下紅定”“穿紅衣”“掛紅燈”“放紅炮”等,其中放紅炮有渲染喜慶熱鬧和驅邪的作用。喪葬習俗中的在黑紗上點綴一小塊紅布,據傳點綴紅布是利用其血色驅除邪氣。血色驅邪至遲在春秋時期就已采用。《風俗通義?祀典》載:“秦德公始殺狗,碟邑四門,以御盛災。今人殺白犬以血題門戶,正月白犬血辟除不祥,取法于此也。”[注]
(3)黃色,現代人眼中,代表著端莊、典雅和富貴。古代人眼中,黃色則是大地自然之色,《說文解字·黃部》:“黃,地之色也。”也是日光之色,《釋名·釋采帛》:“黃,晃也;晃晃日光之色也。”代表著“天德”之美,也就是“中和”之美,是最為尊貴的顏色。關于這點,漢班固《白虎通義》有如是說:“黃帝,中和之色,自然之性,萬世不易。黃帝始作制度,得其中和,萬世常存,故稱黃帝也。”《通典》注云:“黃者,中和美色,黃承天德,最盛淳美,故以尊色為謚也。”這是黃代表至高權力的一個重要因素。
在古語中“皇”“華”與“黃”同音,皆有黃色之意。《詩經·國風·東山》:“皇駁其馬,親結其縭。”注曰:“馬色黃白曰皇”。《詩經·頌·駉》:“有驈有皇,有驪有黃。”注曰:“皇,黃白相雜的馬。”《爾雅·釋言》:“華,皇也。”《禮記·玉藻》:“雜帶:君朱綠,大夫玄華。”鄭注:“華,黃色也。”而且眾多地區的方言中,如甘肅蘭州、安徽合肥、云南昆明等地,“黃”與“華”同音[注]。后世帝王之所以稱之為皇帝,即是由于“皇”“華”“黃”三字同音同義。史載,中國最早的所謂皇帝是指傳說中的“三皇五帝”,秦始皇統一中國后認為自己“德兼三皇,功蓋五帝”,兼采“皇”“帝”之號,遂始有“皇帝”之稱謂。而班固《白虎通義》則是這樣認為:“后代徳與天同,亦得稱帝,不能制作,故不得復稱黃也。”不知這是否是以“皇”代“黃”來代表至尊權力的另一個原因?
盡管黃色在黃帝之時就已是最為尊貴的顏色,但很長時間內,黃色在不同階層服飾中是經常出現的一種顏色。《邶風·綠衣》中的“綠兮衣兮,綠衣黃里”和《豳風·七月》中的“載玄載黃,我朱孔陽”便是一例。而且據統計,詩經中的顏色詞有18個,共出現84次,其中黃出現26次,約占全色的31.3%[注]。西漢史游《急就篇》中出現的黃色有郁金色、緗色(淺黃)、半見色(黃白之間)。《急就篇》是兒童識字書,這三種顏色應該是當時常見流行色。馬王堆漢墓曾出土大量顏色精美的絲織品,各種深淺不同的黃色在顏色中占了相當的比重。經抽樣分析所用黃色染料植物有梔子。而且分析者認為:“馬王堆漢墓出土的絲織品,由于長年累月埋藏在地下,又受到絲質本身的泛黃,以及其他色澤的浸染和有機物的影響,因此,織物上所顯示的黃色素比較復雜,當時除用梔子來染黃色外可能還有其他黃色色素,目前已較難鑒定出確切的色澤來。但是,從墓中出土的絲織品上所保留的各種深淺不同的黃色色澤來看,可以知道,西漢初期的染匠們,已熟練地掌握了浸染、套染和媒染的染色技術了。”[注]
從隋唐開始,黃色成為皇帝的常服顏色,民間也隨之開始禁用黃色。其起始時間是唐高宗總章年間(668—670年),《新唐書·車服志》載:“唐髙祖以赭黃袍、巾帶為常服。……既而天子袍衫稍用赤黃,遂禁臣民服。”從此各代襲承。元代曾明令“庶人惟許服暗花纻絲、絲綢綾羅、毛毳,不許用赭黃”。明代弘治十七年(1504年)禁臣民用黃,明申“玄、黃、紫、皁乃屬正禁,即柳黃、明黃、姜黃諸色亦應禁之”[注]。
因民間禁黃,黃色于是成為皇帝的衣服上專用顏色,在唐及以后文學作品中柘黃或赭黃的衣袍便成為天子的代稱。如蘇軾《書韓干牧馬圖》詩句:“歲時翦刷供帝閑,柘袍臨池侍三千。”歐陽玄《陳摶睡圖》詩句:“陳橋一夜柘袍黃,天下都無鼾睡床。”再如張端義《貴耳集》卷下載:“黃巢五歲,侍翁父為菊花聯句。翁思索未至,巢信口應曰:堪與百花為總首,自然天賜赭黃衣。巢之父怪欲擊巢。”黃巢是唐末農民起義的領袖,在公元880年兵進長安,于含元殿即皇帝位,國號“大齊”,公元884年兵敗人亡。這首詩是他少年時所作,反映出他少有大志,自信天生可以做皇帝,難怪其父聽后驚嚇得要敲打他。
(4)白色在傳統色彩觀念中是一種矛盾的顏色。這種矛盾體現在不同環境或場合下,人們感受萬事萬物色彩時心里產生的不同心境。這種不同心境是人類都會產生的情感體驗,亦即是“物色之動,心也搖焉”[注]。
當白色呈現出明色調時,給人的感受是高雅和純潔。劉熙《釋名·釋采帛》云:“白,啟也;如冰啟時之色也。”古人常用白色象征賢明、清正廉潔的品格。《詩經·召南·羔羊》云:“羔羊之皮,素絲五紽;退食自公,委蛇委蛇。”《毛傳》說:“小曰羔,大曰羊。素,白也。紽,數也。古者素絲以英裘,不失其制。大夫羔裘以居。”孔穎達疏:“毛以為召南大夫皆正直節儉。言用羔羊之皮以為裘,縫殺得制,素絲為英飾,其紽數有五。既外服羔羊之裘,內有羔羊之德,故退朝而食,從公門入私門,布德施行,皆委蛇然動而有法,可使人蹤跡而效之。言其行服相稱,內外得宜。”后來“羔羊素絲”一詞被用來稱譽士大夫正直節儉、內德與外儀并美。《荀子·榮辱》也云:“身死而名彌白。”楊倞注:“白,彰明也。”彰明,即為正大光明、人品才華出眾之意。
當白色呈冷色調時,則給人寒冷和肅穆的感覺,這也是喪服以白色為主的原因。《說文解字》釋白:“白,西方色也。陰用事,物色白。”這也顯然是受到漢代非常流行的“五行”說的影響。實際上喪事服白至遲在戰國時期就已成為制度,在《儀禮·喪服》中,喪服分為“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五個等級,合稱“五服”。根據服喪者與死者的親疏和地位尊卑關系,“五服”采用精粗不同均未經染色的本色白麻布制作,其中斬衰是喪服中最重的一種,用三升或三升半粗麻布制作,麻布纖維未經脫膠,且制作時不縫邊,讓斷了的線頭裸露在外邊,服期為三年。服喪范圍是諸侯為天子、兒子為父親、妻妾為丈夫、沒有出嫁或出嫁后因某種原因返回娘家的女兒為父親服喪等。齊衰是喪服中的第二等,用四升粗麻布制作,麻布纖維沒有脫膠但縫邊,制作上比斬衰稍微精細一些。服期一般為一年,服喪范圍是兒媳為公婆、丈夫為妻子、兒子為母親、孫子為祖父等。大功是喪服中的第三等,用八升或九升牡麻布制作,麻布纖維經稍微脫膠處理,服期為九個月。服喪范圍是公婆為長媳,已嫁女為兄弟等。小功是喪服中的第四等,用十升或十一升麻布制作,顏色比大功麻布略白,纖維選用和加工也比經大功略精,服期為五個月。服喪范圍是外孫為外祖父母、為伯叔祖父母等。緦麻是喪服中最輕的一種,用細如絲的麻纖維制作而成,服期為三個月。服喪范圍是女婿為岳父母、外甥為舅舅、兒子為乳母等。
(5)黑字在甲骨文中即已出現,關于它的本意學界有多種觀點,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有兩種。一是火熏之色,《說文·黑部》:“黑,火所熏之色也。”另一是晦冥時色,《釋名·釋采帛》:“黑,晦也。如晦冥時色。”黑色在社會生活的表征地位,在不同時代、不同地區也是時起時落,有著不同際遇。
因大禹創建的夏朝以“黑”為尊,兩周時期,人們傳承了夏人尚黑習俗,普遍喜愛黑色,正式的場合衣色均以黑色為主。《呂氏春秋·季冬紀》:“季冬之月……天子居玄堂右個,乘玄輅,駕鐵驪,載玄旂,衣黑衣,服玄玉”。《詩經·邶風·緇衣》毛傳“緇,黑色,卿士聽朝之正服也。”可見黑色既是天子重要禮儀場合穿著的吉服之色,也是官僚士子上朝的專用服色。這種服色是不能穿著出席喪事的。《論語·鄉黨篇》:“羔裘玄冠不以吊。”“羔裘”是黑羊皮,毛皮向外,“玄冠”是黑色的帽子。朱熹注曰:“喪主素,吉主玄。”[注]意思是“黑色的衣帽本是吉服,是莊嚴和肅穆的象征,只能在上朝、祭祀時穿用。人死為喪事、兇事,應當穿白色的麻衣,不能穿戴黑色服飾去參加吊喪。”不過在晉國,黑色卻是喪服之色。《左傳》僖公三十三年記載:晉文公重耳死,子晉襄公即位,決定在喪中討伐秦師。班師回朝后“遂墨以葬文公,晉于是始墨。”杜預注:“晉文公未葬,故襄公稱子,以兇服從戎,故墨之。”[注]楊伯峻注:“謂著黑色喪服以葬文公也。晉自此以后用黑色衰為常。”[注]從此在晉國故地的一些地方,出現了穿戴黑色喪服的習俗,并一直傳承了下來。
秦嬴政稱帝后,因認為是秦的水德滅掉了周的火德,規定其正朔為水德。而黑色主水,故秦人特別崇尚黑色。《后漢書·輿服志》載:“秦以戰國即天子位,減去禮學,郊祀之服皆以袀玄。”“袀玄”即黑色深衣。漢建朝后,國祚色雖幾經改易,但服飾制度仍多襲秦制。《后漢書·輿服志》載:“漢承秦故……祀天地明堂皆冠旒冕,衣裳玄上下”,隨祭人員必“各服常冠,袀玄以從”。不僅祭祀著袀玄,朝服也是一水的黑色。如《漢書·蕭望之傳》記載京兆尹張敞的話說,“敞備皂衣二十余年”。顏師古注引如淳語:“雖有五時服,至朝皆著皂衣。”漢以后,黑色失去了尊貴的光環,成為最下層官吏、屠夫、罪犯等人服色。《隋書·禮儀志》:“貴賤異等,雜用五色。……庶人以白,屠商以皂,士卒以黃。”《宋史·輿服志》:“諸色公人并庶人、商賈、伎術、不系官伶人,只許服皂、白衣,鐵、角帶,不得服紫。”《明史·輿服志》:“洪武三年定,皂隸,圓頂巾,皂衣。四年定,皂隸公使人,皂盤領衫、平頂巾、白褡?、帶錫牌。”顯然在諸色中黑色已成下品,不過有意思的是在戲劇舞臺上黑色臉譜還是剛正的象征,如以黑為主的包公、李逵等人物的臉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