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二、套染法

其法工藝原理與復染基本相同,也是多次浸染織物,只不過是多次浸入兩種或兩種以上不同的染液中交替或混合染色,以獲取中間色。運用套染工藝,可以只選擇幾種有限的染料,而得到更為廣泛的色彩,它的出現使染色色譜得到極大豐富。

先秦時期,綠色是最常見的服裝流行色彩之一,很多人以身著“綠衣黃里”或“綠衣黃裳”為美。其時染制綠色的方法,很可能采用的就是藎草和靛藍套染。主要依據:一是古代染綠基本都是以黃色染料與靛藍套染而實現的,實例如宋應星《天工開物》所載染綠法。二是直到晉代才發現可以直接染綠的染料鼠李,郭義恭《廣志》載:“鼠李,朱李,可以染。”唐宋以后才廣泛利用。三是有人做過梔子染色試驗,發現無論是直接染,還是加鋁鹽或銅鹽媒染,所的色澤皆為黃色(加鋁鹽略含綠色)。而藎草染色性能與梔子相同[注]。四是有學者曾將新疆且末縣扎洪魯克出土的兩件綠色毛織物作了X射線分析,發現將草綠色樣品中的藍色素提出后,其反射光譜曲線與黃色樣品十分接近,認為綠色毛織物很可能是黃色和藍色染料套染而成[注]

關于套染工藝,早在《考工記·鍾氏》中便有明確記載:“三入為,五入為,七入為緇。”對這段話的注釋,鄭玄注比較簡單,云:“染者三入而成,又再染以黑,則成。今《禮》俗文作爵,言如爵頭色(赤多黑少)也。又復再染以黑,乃成緇矣。”賈公彥的疏則較為詳細,謂:“三入謂之,……不言四入及六入。按《士冠》有朱纮之文。鄭云:朱則四入與,是更以入赤汁則為朱。……若入赤汁則為朱,若不入朱而入黑汁則為紺矣。若更以此紺入黑則為,而此五入為是也。……若更以此入黑汁即為玄,則六入為玄。……更以此玄入黑汁則名七入為緇矣。”結合前文所引《爾雅·釋器》內容,賈氏所云工藝流程如下:

紺為赤色揚青,為青赤色,玄為黑而有赤色,緇為純黑色。經四入至七入,黑色徹底蓋住了紅色。而從染紅再染黑過程看,實為典型的復染和套染相結合的工藝。至于紅汁,當為加入鋁媒染劑的茜草緟染液,黑汁則為加入鐵媒染劑的皂斗染液。

由于不同染料顏色的遮蓋,運用不同染料進行套染要遵循一定的次序,《淮南子》在論述循序漸進的道理時,即以此舉例說明。謂:“染者先青而后黑則可,先黑而后青則不可。”此外,宋應星《天工開物》還記載了一些用套染法染得的色調。計有:豆綠、鵝黃、天青、葡萄青、蛋青。其中豆綠色是先用黃檗水染,再用靛水套染,如用莧藍套染,可得甚為鮮艷的草豆綠。鵝黃、天青、葡萄青、蛋青、玄色諸色套染工藝則見表1-2。這些色調俱用藍靛,據記載,當時藍草生產以福建的泉州、贛州等地最著名,如萬歷《閩大紀》說:“靛出山谷,種馬藍草為之。……利布四方,謂之福建青。”萬歷《泉州府志》說泉州主要產兩種藍,“葉大高者為馬藍,小者為槐藍,七邑皆有”。天啟《贛州府志》說贛州:“種藍作靛,西北大賈歲一至,泛舟而下,州人頗食其利。”

表1-2 《天工開物》所載套染工藝

主站蜘蛛池模板: 孝感市| 邹平县| 丹寨县| 绥阳县| 江津市| 大同县| 波密县| 涟水县| 叶城县| 定陶县| 泽普县| 东丰县| 奉新县| 西和县| 朝阳区| 平阴县| 赤壁市| 油尖旺区| 云和县| 西峡县| 杭州市| 墨脱县| 开鲁县| 江津市| 旺苍县| 夏河县| 阿克| 高唐县| 邓州市| 平远县| 洪泽县| 天全县| 金华市| 门源| 阿合奇县| 盐亭县| 海门市| 河津市| 克东县| 新民市| 招远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