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二、紅色調(diào)染料植物

可以染出紅色調(diào)的染料植物大致有茜草、紅花、蘇木、虎杖、棠梨、落葵、都捻子、冬青、棗木、橉木、番紅花等十余種,較為重要的是前三種。

1.茜草

茜草(Rubia cordifolia L),茜草科多年生攀援草本植物。古代使用最廣泛的紅色染料,有茹藘、茅蒐、蒨草、地血、牛蔓等40余種別名。《爾雅·釋草》謂:“茹藘,茅蒐。”晉郭璞注云:“今之蒨也,可以染絳。”邢昺疏曰:“今染絳蒨也,一名茹藘,一名茅蒐……陸機(jī)云:一名地血,齊人謂之牛蔓。”在春秋兩季均可采挖(春季所采茜草,因成熟度不夠,質(zhì)量遠(yuǎn)不如秋季所采),以根部粗壯呈深紅色者為佳。鮮茜草可直接用于染色,也可曬干貯存,用時切成碎片,以溫湯抽提茜素。茜草所染織物,紅色澤中略帶黃光,嬌艷瑰麗,而且染色牢度較佳,是春秋期間最受婦女偏愛的顏色之一。《詩經(jīng)》中有多處提到茜草和其所染服裝,如《詩經(jīng)·鄭風(fēng)·東門之》:“東門之,茹藘在阪。”《詩經(jīng)·鄭風(fēng)·出其東門》:“縞衣茹藘,聊可與娛。”20世紀(jì)80年代,在新疆且末縣扎洪魯克一座斷代為公元前1000—公元前800年的墓葬中,曾出土過一些呈紅色深淺不一的毛織物,經(jīng)分析,這些紅色毛織物,染料成分均含有茜素和茜紫素,顯然都是用茜草染成,印證了先秦時期染茜工藝所達(dá)到的水準(zhǔn)[注]。西漢以來,開始大量人工種植,司馬遷在《史記》里說,新興大地主如果種植“十畝卮茜”,其收益可與“千戶侯等”。《漢宮儀》記有“染園出卮茜,供染御服”。長沙馬王堆漢墓曾出土很多茜染織物,如其中的“深紅絹”和“長壽繡袍”的紅色底色,經(jīng)化驗(yàn)即是用茜素和媒染劑明礬多次浸染而成。因茜草所染之色,是比較暗的土紅,不如紅花所染鮮艷,漢以后隨著紅花的普遍種植,茜草的地位有所下降,但利用也是很普遍,故而在許多文獻(xiàn)中仍多有記載。

茜草根部含有多種蒽醌類化合物,其中色素主要成分是茜素和茜紫素。染色時如將織物直接浸泡在純茜草液中雖也可使之著色,但由于茜草中的色素成分幾乎全是以葡萄糖或木糖苷的形式存于植物體內(nèi),葡萄糖的大分子結(jié)構(gòu)使色素缺乏染著力,效果不是很好,只能得到單一的淺黃色。所以秦以后提取茜素采用的是類似靛藍(lán)的發(fā)酵水解法,即通過微生物的作用將配糖體的甙鍵水解斷裂,再施以鋁、鐵、銅等不同的金屬媒染劑,便會得到從淺至深的十分豐富的紅色色調(diào)。其中尤以鋁媒染劑所得色澤最為鮮艷。茜素和茜紫素結(jié)構(gòu)式如下:

2.紅花

紅花(Carthamus tinctorius),在古代又名黃藍(lán)、紅藍(lán)、紅藍(lán)花、草紅花、刺紅花及紅花草,菊科紅花屬植物,株高達(dá)4~5尺(1尺=33.33cm),葉互生,夏季開呈紅黃色的筒狀花。從考古發(fā)現(xiàn)來看,紅花是人類最早利用的植物染料之一,約在距今5000年之前,埃及已開始應(yīng)用紅花染料了。而中國利用紅花的時間較晚,據(jù)考證,紅花先經(jīng)中亞傳入我國西北地區(qū),然后傳入中原,傳入時間應(yīng)是在漢代張騫通西域后[注]。西晉張華《博物志》載:“張騫得種于西域,今魏地亦種之。”東晉習(xí)鑿齒《與燕王書》載:“山下有紅藍(lán),足下先知否,北方人采取其花染緋黃,采取其上英者做胭脂。”表明至遲在晉代一些地方很可能已種植紅花并作為染料使用。因紅花是紅色植物染料中染紅色最艷麗的一種,故其很快取代其他紅色染材成為主要的染紅染料。唐宋時期,幾乎各地都有紅花種植,其中關(guān)內(nèi)道的靈州和漢中郡、山南道的興元府和文州、江南東道的泉州和興華軍,貢賦產(chǎn)品中都有紅花。明代李時珍曾考證紅花名稱的來歷,謂:“其花紅色,葉頗似藍(lán),故有藍(lán)名。”[注]另據(jù)《閩部疏》萬歷十五年序所記,明代用紅花染紅,以京口最為有名,當(dāng)時福建因?yàn)椤凹t不逮京口,閩人貨湖絲者,往往染翠紅而歸織之”。

紅花的花冠內(nèi)含兩種色素,其一為含量約占30%的黃色素;其二為含量僅占0.5%左右的紅色素,即紅花素。其中黃色素溶于水和酸性溶液,在古代無染料價值,而在現(xiàn)代常用于食物色素的安全添加劑。含量甚微的紅花素則是紅花染紅的根本之所在,它屬弱酸性含酚基的化合物,不溶于水,只溶于堿液,而且一旦遇酸,又復(fù)沉淀析出。近代染色學(xué)中提取紅花素的方法是利用紅色素和黃色素皆溶于堿性溶液,紅色素不溶于酸性溶液,黃色素溶于酸性溶液的特性。先用堿性溶液將兩種色素都從紅花里浸出,再加酸中和,只使帶有熒光的紅花素析出,可用于多種纖維的直接染紅。中國古代染匠雖不了解紅花色素的組成和化學(xué)屬性,但文獻(xiàn)中記載的提取紅花素的工藝方法,卻是和上述化學(xué)原理完全一致的。紅花黃色素和紅花紅色素結(jié)構(gòu)式如下:

3.蘇木

蘇木(Caeslpinia sappan),又名蘇方木,或蘇枋、蘇方,屬豆科常綠小喬木。它原產(chǎn)東南亞和中國的嶺南地區(qū),但古代很多人都認(rèn)為是外來植物,如李時珍《本草綱目》說:“海島有蘇枋國,其地產(chǎn)此木,故名。今人省呼為蘇木爾。”之所以出現(xiàn)這種誤說,究其緣由,可能是由于元明時期蘇木是東南亞地區(qū)輸入中國大宗貨品之一造成的。蘇木用于染紅的記載始見于西晉嵇含《南方草木狀》。與其他紅色植物染料相比,蘇枋比茜草的色彩艷麗,比紅花提取簡便,所以它自魏唐之際跨過南嶺進(jìn)入中原后便成為最重要的一種染紅染材,并對我國染色文化產(chǎn)生了很大影響。不過很多文獻(xiàn)在記述蘇木時,大多言其染絳,殊不知染絳是用其心材,根材還可以染黃。關(guān)于蘇木染黃,似僅見于原本《說郛》所引《南方草木狀》,謂:“蘇枋樹,類槐,黃花,黑子,出九真,南人以染黃絳,漬以大庾之水,則色愈深。”“九真”系西晉時的郡名,在今越南中部;“大庾”可能指大庾嶺,即江西、廣東交界處的梅嶺[注]。值得注意的是,此引文在其他各文獻(xiàn)中都脫去“黃”字,寫作“南人以染絳”。

蘇木的赭褐色心材中所含無色的原色素叫“巴西蘇木素”,經(jīng)空氣氧化變成有色的“巴西蘇木紅素(C16H12O5)”。它易溶于水中,可染毛、棉、絲纖維,其色彩視所加媒染劑種類而各殊,范圍為紅至紫黑,皆具有良好的染色牢度。一般鉻媒染劑得絳紅至紫色;鋁媒染劑得橙紅色,銅媒染劑得紅棕色;鐵媒染劑得褐色;錫媒染劑得淺紅至深紅色。用蘇木染出的紅色和用紅花染出的蜀紅錦以及廣西錦的赤色,十分接近。與其他紅色植物染料相比,蘇木比茜草的色彩艷麗,比紅花提取簡便。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无棣县| 彭水| 桐庐县| 溧水县| 广元市| 荔浦县| 剑阁县| 叙永县| 易门县| 仪征市| 洛隆县| 同德县| 新蔡县| 高州市| 石泉县| 梅河口市| 岐山县| 高淳县| 芷江| 和硕县| 泰兴市| 莆田市| 浑源县| 卓资县| 凤庆县| 周口市| 句容市| 敦煌市| 仁寿县| 吉水县| 平阳县| 甘南县| 拉萨市| 周宁县| 嘉兴市| 澄迈县| 安丘市| 白沙| 五寨县| 崇左市| 连云港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