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一、黃色調染料植物

在眾多的染料植物中,可以染出黃色調的植物有許多,現知見于文獻著錄的就有10多種,如藎草、梔子、黃檗、槐米、地黃、黃櫨、柘木、小檗、欒樹、郁金、山礬、姜黃等。下面對藎草、梔子、黃檗、槐米、地黃這幾種重要黃色染料做些簡要介紹。

1.藎草

藎草(Arthraxon hispidus),古代又名菉(綠)竹、王芻、戾草等。禾本科一年生細柔草本植物,葉片卵狀披針形,近似竹葉,生草坡或陰濕地。莖葉可藥用,莖葉液可直接染黃。另外,從藎草又名菉竹來看,古代多用它與藍草復染進而得到綠色。早在先秦時期,藎草便是用量最大的染材之一。《詩經》中有多處與藎草有關的詩句。如:《詩經·衛風·淇奧》謂:“瞻彼淇奧,綠竹猗猗。”《詩經·豳風·七月》:“八月載績,載玄載黃。”《詩經·邶風·綠衣》:“綠兮衣兮,綠衣黃里。”“綠兮衣兮,綠衣黃裳。”《詩經·小雅·采綠》:“終朝采綠,不盈一掬”。這些內容,說明春秋時期利用藎草染黃或綠的技術已十分成熟。

藎草色素成分為藎草素,屬黃酮類衍生物,在化學結構4位上有羥基(—OH)供電子基團,可以產生深色效應而發色。一般來說黃酮類化合物可直接浸染織物使之著色,亦可在染液中加媒染劑后使織物著色。藎草液直接浸染絲、毛纖維可得鮮艷的黃色,與靛藍復染可得綠色。

2.梔子

梔子(Gardenia jasminoides Ellis),茜草科梔子屬常綠灌木,多生長于我國南方和西南各省。秦漢時期,梔子是應用最廣的黃色染料。當時因野生梔子不敷需求,始大面積人工種植,司馬遷《史記·貨殖列傳》載:“千畝梔茜,千畦姜韭,此其人皆與千戶侯等”,反映了漢初梔子種植的規模、獲利豐厚之程度以及用梔子染黃之普遍。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的多種深淺黃色紡織品,經多種手段進行分析和測定,發現有一些即為用梔子染液直接或加入媒染劑染制而成。梁代陶弘景的《本草經集注》記載:“梔子處處有之,以七棱者為良,經霜乃取,入染家。”用梔子的浸液可以直接染絲帛得鮮艷的黃色,上染簡易,上色均勻,但耐日曬的能力較差,因此自宋代以后則部分地為光色更為堅牢的槐米染料所取代。在有的文獻中,梔子還常常與薝卜混為一談,為此,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予以了澄清,云:梔子“佛書稱為薝葡,謝靈運謂之林蘭,曾端伯呼為禪友。或 薝葡金色,非梔子也。”

梔子果實中含有梔子黃素和藏紅花酸。其中梔子黃素屬于媒染染料類,藏紅花酸屬于直接染料類,兩者結構式如下:

梔子果實中含有黃酮類梔子素、藏紅花酸和藏紅花素,用于染黃的色素是藏紅花酸。入染的梔子經霜時采取,以七棱者為良。梔子色素的萃取方法是:先將梔子果實用冷水浸泡一段時間后,再把浸泡液煮沸,色素即溶于水中。制得的染液可直接染黃,也可加入不同的媒染劑,以得到不同的黃色調。未加媒染劑染出的黃色為嫩黃色;加鉻媒染劑染出的黃色為灰黃或橄欖色;加鋁媒染劑染出的黃色為艷黃色;加銅媒染劑染出的黃色為微含綠的黃色;加鐵媒染劑染出的黃色為黝黃色[注]

3.黃檗

黃檗(Phellodendron amurense Rupr.),又名黃柏、黃柏栗,屬蕓香科落葉喬木,主產于東北和華北各省,河南、安徽北部、寧夏也有分布。黃檗最初是被用于入藥,南北朝時才又被用于染紙和染絲。染紙的記載見《齊民要術》卷三“染潢及治書法”:“染潢,……檗熟后,漉滓搗而煮之,布囊壓訖,復搗煮之。凡三搗三煮,添和純汁者,其省四倍,又彌明凈。寫書,經夏然后入潢,縫不綻解。”其法染出的紙,即古代著名的黃紙,東晉末桓玄下令廢竹簡改用紙,所選便是此紙。染絲的記載見劉宋鮑照“擬行路難十九首”之一的詩句:“挫檗染黃絲,黃絲歷亂不可治。”乃至明代,在《天工開物》所記染色工藝中,黃檗多次出現,表明黃檗作為黃色染材仍盛行不衰。

黃檗莖內皮中所含色素為黃柏素小檗堿,可在弱酸性染液中將毛或絲染黃。黃檗可能是中國古代所應用的染料植物中唯一的堿性色素染料。小檗堿結構式如下:

4.槐米

槐米系國槐樹上所結花實。國槐樹(Sophora japonica Linn),豆科槐屬的落葉喬木,有槐樹、槐蕊、豆槐、白槐、細葉槐、金藥材、護房樹、家槐之別稱。因槐花蕾形似米粒,所以又稱槐米。早在周代,槐樹就已被人們關注,不過槐米染黃的記載直到唐代才出現。自宋代開始,槐米是主流黃色染材之一。此時槐米染料的加工,也因為認識到花蕾色素含量較花開放后要多,分檔使用花蕾和花朵現象更為普遍,并制作槐花餅以便于貯存,供常年染用之需。

槐樹早在周代時已為人們關注,有“槐華黃,中懷其美,故三公位之”的說法。三公是指太師、太傅、太保,是周代三種最高官職的合稱。后人因此用三槐比喻三公,成為三公宰輔官位的象征,槐樹也因此成為中國著名的文化樹種。在古人看來槐樹不僅神奇異常,而且有助于懷念故人,決斷訴訟,是公卿的象征。周代朝廷種三槐九棘,公卿大夫分坐其下,面對著三槐者為三公座位。后世在門前、院中栽植有祈望子孫位列三公之意。戰國時期人們對槐樹的不同品種便有了認識,《爾雅·釋木》中即提到槐有數種。總之記載很早、很多,但直到唐代才出現槐花染黃的記載,北宋唐慎微《證類本草》引陳藏器云:花堪染黃,子上房七月收之,染皂木為灰,長毛發。宋代時槐米染黃已非常普遍,歐陽修《文忠集》有如是記載:“曾記得一方,只用新好槐花(尋常市中買來染物者)于新瓦上慢火炒令熟。”寇宗奭《本草衍義》則有:“槐花今染家亦用,收時折其未開花,煮一沸出之。釜中有所澄下稠黃滓,滲漉為餅,染色更鮮明。”

槐米內含有黃色槐花素及蕓香苷,花蕾中含量較多,花開放后便減少。這種色素屬于媒染染料,可適用于染棉、毛等纖維。用明礬媒染可得草黃色,如再以靛藍套染可得官綠;以綠礬媒染則得灰黃。因為槐黃染色色光鮮明,牢度良好,是黃色植物染料的后起之秀。清代皇袍的明黃色就是用它染成。

蕓香苷主結構骨架如下:

5.地黃

地黃(Rehmannia glutinosa),又名芐和地髓,玄參科草本植物,早在《爾雅·釋草》中就有地黃的記載:“芐,地黃。”注曰:“一名地髓,江東呼芐,芐音戶。”東漢崔寔《四民月令》也提到它,謂:“八月,……干地黃做末都。”其后的各家醫書也都提到它,《神農本草經》曾將它列為上品藥。作黃色染料之用似乎是從南北朝時開始的,《齊民要術》在“河東染御黃法”中詳細記載了用地黃染熟絹的工藝方法,云:“碓搗地黃根令熟,灰汁和之,攪令勻,搦取汁,別器盛。更搗滓使極熟,又以灰汁和之如薄粥,瀉入不渝釜中,煮生絹,數迴轉使勻,舉看有盛水袋子,便是熟絹,抒出著盆中,尋繹舒張。少時,捩出、凈搌、去滓,曬極干。以別絹濾白淳汁,和熱抒出,更就盆染之,急舒展令勻。汁冷,捩出曝干,則成矣。……大率三升地黃染地一匹御黃。”所述實際包含了制取地黃染料、漂練絹帛和染色三種工藝過程,灰汁在此工藝中既作精練劑,又作媒染劑,不僅節省原料,還大大縮短了漂練和染色時間。

地黃的根莖中含地黃素(又名地黃苷),可以染黃,其結構式如下:

主站蜘蛛池模板: 张北县| 临高县| 藁城市| 盐津县| 拉孜县| 错那县| 墨脱县| 紫金县| 克拉玛依市| 宁化县| 乐陵市| 兴义市| 芜湖县| 武功县| 田林县| 伊宁县| 东源县| 吴堡县| 安乡县| 石阡县| 金坛市| 同江市| 正蓝旗| 安仁县| 云南省| 东乡| 南投县| 德保县| 将乐县| 西乌珠穆沁旗| 和林格尔县| 屯昌县| 墨竹工卡县| 保靖县| 常宁市| 绥德县| 盐池县| 宁陵县| 铁岭县| 托里县| 铁岭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