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五彩彰施:中國古代植物染色文獻專題研究作者名: 趙翰生 王越平本章字數: 2741字更新時間: 2020-11-21 18:52:24
五、元、明、清時期的植物染
元、明、清三代,植物染色技術無論是染料植物品種數量,還是染料植物的制取保存、媒染劑的使用、色譜的擴展等各個方面,在繼承前代已出現的技術或經驗基礎上,另有一些值得注意的創新和進步,同時期大量文獻資料的記載,翔實地展示出其時植物染料染色技術繁榮發達的圖景。
染料植物品種方面。在李時珍《本草綱目》中,記載了50余種染料植物,直接寫明可染色的植物有:冬青、虎杖、紅藍花、茜草、紫草、番紅花、橉木、蘇方木、梔子、蓼藍、木藍、馬藍、菘藍、鴨拓草、鼠李、柘、桑、黃櫨、槐、姜黃、藎草、藤黃、郁金、檗木、椑柿(漆柿)、金櫻子、五倍子、安石榴、毗梨勒、胡桃、烏臼木、楊梅。其中:安石榴,即石榴,晉張華《博物志》載:“漢張騫出使西域,得涂林安石國榴種以歸,故名安石榴?!卑彩瘒笾率乾F在的巴爾干半島至伊朗及其鄰近地區。毗梨勒,李時珍沒有介紹為何種植物。這兩種植物均為黑色染料,多用來染頭發和胡須,但可能亦用來染織物。鼠李,又名牛李,系可以直接染綠色的染料植物,我國在晉代時即已用其染色,但直至元代以前似乎用途不是很廣。元代時鼠李的用量激增,《大元氈罽工物記》記載了當時宮廷織染機構征用植物染料的情況,其中用于羊毛染色而征用的鼠李數量,大德二年(1298年)為169斤,泰定元年(1324年)為1056斤,泰定三年為503斤,泰定五年為399斤,天歷二年(1329年)為182斤。與征用的其他各種染料相比,數量僅次于靛藍居第二位,可知其用途之廣。宮廷織染機構如是,民間的用量當然會更多,說明鼠李自此時開始已是大宗主流染料之一。
染料植物制取和貯藏方面。有關的記載更加簡明,工藝也愈加實用。以紅花為例,魏晉時,由于制紅花餅技術尚未過關,經常發生霉變,故《齊民要術》不主張在“染紅”時用餅。到明代時,開始在制紅花餅過程中加入有殺菌防腐作用的青蒿,防止了紅花餅霉變,大大延長了紅花染料的存放時間,紅花染色不再受季節限制,故而在《天工開物》里有紅花“染紅”必用餅之說。此外,槐花的保存方法也頗值得注意。由于槐米的收取季節性較強,采摘后必須經過處理方能長期貯存和大量販運。最初采用的方法是先蒸后曬,元末明初《墨娥小錄》卷六“采槐花染色法”說:“收采槐花之時,擇天色晴明日,早起采下,石灰湯內漉過,蒸熟,當日曬干則色黃明,或值雨,若隔夜不干,便不妙。煎汁染色時先炒過碾細?!钡搅怂螒巧畹哪甏藗円褜⒒被ǚ譃榛ɡ偌盎ǘ?,并分別進行加工處理。據《天工開物》卷三“彰施”篇載:加工花蕾的方法是“花初試未開者曰槐蕊。綠衣所需,猶紅花之成紅也。取者張度籅稠其下而承之。以水煮一沸,漉干捏成餅,入染家用?!奔庸せǘ涞姆椒ㄊ恰凹确胖?,色漸入黃,收用者以石灰少許曬拌而藏之。”據現代對槐花中黃色槐花素的檢測,新鮮花蕾中槐花素含量較豐富,染色力強,染家采集后最好趁新嫩時立即使用;而花朵含槐花素相對低一些,長時間地貯存對其染色效果影響不大,所以將它采集來后曬干,再加拌石灰,以供其他季節使用[注]?!短旃ら_物》記載的花蕾及花朵處理措施,既簡易,又相當科學。
媒染劑使用方面。元末明初成書的《多能鄙事》卷四“染色法”記有:染小紅法、染棗褐、染椒褐、染明茶褐、染暗茶褐、染荊褐、用皂礬法、染博褐、染青皂法、染白皂法、染白蒙絲布法、染鐵驪布法、染皂巾紗法等。其中“染小紅法”包含了拼染、套染和媒染等多種染色工藝;“染明茶褐法”和“染荊褐法”則采用了明礬予媒、綠礬后媒的多媒染色工藝。宋應星《天工開物》卷三“彰施”篇記載了13種常用植物染料和27種色調染法。13種染料計有:紅花、蘇木、烏梅、黃櫨、黃檗、菘藍、蓼藍、莧藍、馬藍、木藍、槐、栗、蓮等。27種色調為:大紅、蓮紅、桃紅、銀紅、水紅、木紅、紫色、赭黃、鵝黃、金黃、茶褐、大紅官綠(深、淺)、豆綠、油綠、天青、葡萄青、蛋青、翠藍、天藍、玄色、月白、草白、象牙色、藕褐、包頭青色、毛青布色。其中屬媒染染料的有蘇木、烏梅、黃櫨、槐、栗、蓮,媒染得到的色調有木紅、紫色、金黃、茶褐、大紅官綠(深、淺)、油綠、包頭青色。
色譜擴展方面。據統計,在《碎金》《輟耕錄》《多能鄙事》及一些元朝典章制度史料中,出現的色澤名稱有70余種,其中紅色類有12種、黃色類7種、青綠類12種、紫色類2種、褐色類30種、黑色類6種、白色類1種[注]。而在明清時期,染坊以色別而分業,一個染坊只能染一個或幾個近似色調,不同的色調基本上都是分別由不同染坊所出。據《太函集》載,蕪湖染業頗為發達,那里有專門染制一種顏色的紅缸、藍缸等類作坊,萬歷時一個叫阮弼的人開的染局,生意特別興隆,以致“五方購者益集,其所轉轂遍于吳、越、荊、梁、燕、魯、齊、豫之間,則又分局而轂要津”[注]。又據褚華《木綿譜》卷十一載:“染工。有藍坊,染天青、淡青、月下白;紅坊,染大紅、露桃紅;漂坊,染黃糙為白;雜色坊,染黃、綠、黑、紫、古銅、水墨、臼牙、駝絨、蝦青、佛面金等?!庇纱丝梢娙痉灰蛩局妹?,且所染色調分工非常明確。當時染必用灶,染坊用灶加熱染液已是非常普遍的工藝,同治《湖州府志》卷三十三載:“染有灶,有場,有架,名皂坊?!苯洿笾陆y計,在《本草綱目》《天工開物》《天水冰山錄》《蠶桑草編》《蘇州織造局志》《揚州畫舫錄》六書所載織物色澤及染色名目中,紅色調有赤、紅、朱、絳、緋、紫赤、赭紅、鐵朱、猩紅、赤紅青、大紅、蓮紅、桃紅、水紅、木紅、暗紅、銀紅、西洋紅、朱紅、鮮紅、淺紅、粉紅、淮安紅等;黃色調有黃、金黃、嫩黃、蛾黃、柳黃、明黃、赭黃、雌黃、牙黃、谷黃、米色、沉香、秋色、杏黃等;綠色調有綠、碧、黛、官綠、草綠、油綠、豆綠、柳綠、墨綠、砂綠、大綠、鸚哥綠、綠青、黑綠、空綠、石綠等;藍色調有藍、碧、綠、天藍、翠藍、寶藍、石藍、砂藍、蔥藍、潮藍、湖色等;青色調有青、天青、元青、赤青、葡萄青、蛋青、淡青、包頭青、雪青、石青、真青、白青、青白、碧青、回青、大青、青碧、曾青、佛頭青、楊梅青、太師青、沔陽青、波斯青黛等;紫色及褐色調有紫色、茄花色、醬色、藕褐、古銅、棕色、豆色、沉香色、鼠色、茶褐色等;黑白色調有黑、烏、皂、玄色、黑青、白、月白、象牙白、草白、蔥白、銀色、玉色、蘆花色、西洋白等。《揚州畫舫錄》卷一說,這些色調有以地命名的,如淮安紅、沔陽青;有以形色定名的,如嫩黃似桑初生,蛾黃似蠶欲老,杏黃為古兵服;有以其店之缸命名的,如太師青即宋染色小缸青;有依習慣命名的,如玄青,玄在緇之間,合則為
靘。實際上當時染色所得的色譜應遠遠不止于此,故張謇在《雪宦繡譜》中說:以天地、山水、動物、植物等自然色彩,深淺濃淡結合后,可配得色調704色。如此多的色彩,特別是在一種色調中明確區分出多層次的幾十種近似色,要靠熟練地掌握各種染料的組合、配方及工藝條件方能達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