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節氣喝靚湯 夏季篇
- 林舉擇
- 1768字
- 2020-11-21 18:27:11
夏季養生智慧
夏季是自然界陽氣最盛的季節,氣候炎熱而生機旺盛。此時也是人體新陳代謝旺盛的時期,氣血運行亦相應地旺盛起來。中醫五行理論認為,夏季對應“火”,在臟屬于“心”,所以夏季養生重在養心。這里的“心”有兩層含義,既指五臟之中的心臟,亦指人的精神與心理。所以夏季養生既要益心氣、養心血、滋心陰、溫心陽,也要重視精神調攝,保持愉快而穩定的情緒,切忌大悲大喜,以免傷及心神。
夏季的三階段(孟夏、仲夏、季夏)養生要點
說到夏季養生,不得不提到《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中說:“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夜臥早起,無厭于日,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這里的“夏三月”,指的便是農歷的四、五、六三個月,分別稱為孟夏、仲夏、季夏。雖然三者都屬于夏季,但養生方面還是存在一定的差別。
孟夏天氣變化大,應注意保暖
孟夏始于農歷四月,包括立夏和小滿兩個節氣。立夏(公歷5月5、6或7日),是春夏之交的標志,此時春天剛過,陽氣愈加旺盛,萬物呈蓬勃生長的趨勢。盡管氣溫逐漸升高,但北方部分地區還會有冷暖變化較大的情況出現,要注意隨時增減衣服。立夏過后,隨著氣溫升高,人們更容易出汗。汗為心之液,因此要注意不可過度出汗,運動后要適當飲用溫水來補充體液。
小滿(公歷5月20、21或22日)時節,麥穗飽滿,炎熱的夏季正式開始。小滿過后,氣溫明顯升高,雨水增多,但晝夜溫差較大,早晚仍覺較涼,尤其是降雨后氣溫下降更明顯,因此要注意適時添加衣服。晚上睡覺時要注意保暖,避免著涼受風而感冒。同時也應當順應夏季陰消陽長的規律,適度晚睡(不宜晚于23點)早起,保證充足的睡眠,以保持精力充沛。
仲夏陽氣漸盛,忌冷水浴
夏季的第二個月稱為仲夏,包括芒種和夏至兩個節氣。芒種(公歷6月5、6或7日),標志著高溫的盛夏時節即將到來。
夏至(公歷6月20、21或22日)即盛夏開始,此時進入一年中陽氣最旺盛的時節。夏至時,天地間的陽氣達到極致,在此以后,陽氣漸消,陰氣漸長。此時陰陽交錯,容易生病。這一時節的養生保健要順應夏季陽盛于外的特點,注意保護陽氣,忌用冷水沖頭、淋浴,飲食宜清淡,不宜食用肥甘厚味,精神要放松。還應及時補水,多食雜糧,不可貪吃冷食瓜果。
季夏氣溫高,宜避暑養陰
此階段是夏季的最后一個月,包括小暑和大暑兩個節氣,是一年之中最熱的月份,因此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的俗語。
小暑(公歷7月6、7或8日)到來,炎熱即至,也是進入伏天的開始。“伏”即伏藏之意,所以人們應當減少外出以避暑氣,防止中暑。此時宜吃些清涼消暑的食品,但需注意飲食衛生,做到飲食有節,不可貪食過量,不要過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大暑(公歷7月22、23或24日)時節,炎熱至極。大暑節氣正值“三伏天”里的“中伏”前后,是一年中最熱的時期,人體出汗較多,容易耗氣傷陰,人們常出現“無病三分虛”的表現。因此,除了及時補水,還應進食一些益氣養陰的清淡湯水,如用沙參、西洋參、玉竹、淮山等煲湯食用,以強健體質。
夏天食療養生應該注意的幾個原則
養心安神
中醫里的季節養生提倡“春夏養陽”,而養陽又重在養心安神。養心可多食牛奶、豆制品、雞肉、豬瘦肉、牛肉等,既能補充營養,又可適當起到強心的作用。夏天具有養心安神之功的藥食同源食材有:茯神、黑棗、蓮子、百合、靈芝、柏子仁等。
健脾祛濕
夏天最大的邪氣就是濕邪,此時脾胃功能較弱,人們經常感覺困倦嗜睡、胃口不好,出現大便不成形、舌苔白膩等癥狀,所以應適當食用健脾利濕之物。一般多選擇具有健脾功效的健脾化濕或淡滲利濕之品,如陳皮、冬瓜、藿香、蓮子、薏米、赤小豆、茯苓等。
清熱解暑
夏天氣溫最高,暑熱之邪旺盛,人體心火較旺,因此常用一些具有清熱解毒、清心降火功效的中藥,如白茅根、蓮子心、菊花、薄荷、金銀花、綠豆、荷葉等來祛火消暑。
補肺養腎
夏天心火較旺而肺金與腎水相對虛弱,日常要注意補養肺腎之陰。可選用北沙參、枸杞子、生地、百合、桑葚、五味子等來進行食療,有助于防止出汗太過而耗傷陰津。
助陽散寒(冬病夏治)
夏天,人體和外界陽氣最為旺盛,陽盛于外而陰藏于內。根據這一時期的自然界和人體生理的特點,可通過內服藥物或中醫外治療法來治療一些冬天好發的虛寒性疾病。如用藥膏貼在相應穴位上,對于冬季哮喘、慢性支氣管炎、鼻炎以及一些虛寒性疾病具有一定的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