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北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手工技藝傳承與發展
- 程佳
- 1398字
- 2020-11-18 12:09:26
第一節 非物質文化遺產概念的提出
關于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還要從最早的無形文化遺產說起。最早提出這一概念的是日本人,他們把語言、音樂、舞蹈、戲劇等難以固化的人類財富統稱為無形文化遺產,并且制定了相應的法律加以保護,成為最早以立法形式對無形文化遺產進行保護的國家。
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日本就對自己國家的國粹開始保護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日本基本是保護皇室的物品,主要保護對象是具有美學價值和鑒賞價值的美術工藝品和文物。比如在明治四年(1871年),日本政府頒布了太政官公告《古器具保護方案》。1897年頒布了最早的文化遺產保護法案——《古寺廟保護法》,也就是對文化財富實行制度化的保護。1949年1月22日奈良法隆寺金堂壁著了一場大火,促使日本政府很快在原《國寶保存法》《史跡名勝天然紀念物保存法》等舊法律的基礎上制定出《文化財保護法》,并于1950年5月頒布實施,從而確立了有關文化財富的制度,完善了保護的內容。
日本制定和頒布實施文物保護的法規,是將文化遺產納入國家法規進行制度化保護的重要措施,這項舉措將有形文化遺產和無形文化遺產兩者結合起來,一起保護,從而對無形文化財富所有者(即代表性傳承人)進行保護,并認定和明確了解除認定的權限和程序,建立了“人間國寶”認證制度。
在國際范圍內,瑞士的國際現代建筑協會早在20世紀30年代就指出了個體建筑保護的基本原則和具體的保護措施,在《雅典憲章》中明確提出“有價值的建筑和地區”的保護問題,有效地促進了歷史文化遺產保護運動的展開。20世紀50年代之后,國外對有關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對象從原來的個體文物建筑擴大到歷史地段。
美國也緊隨其后,在20世紀60年代開始重視保護世界杰出的自然風景區和歷史遺址,并提出設立“世界遺產信托資金”建議案。恰在此時,埃及政府在尼羅河上游修建的阿斯旺水壩使水位加高,淹沒了一座具有2000年歷史的神廟,促使聯合國提出了保護自然和文化遺產的公約。
1964年5月通過的《威尼斯憲章》(以下簡稱《憲章》)提出了文物古跡保護的基本概念、基本原則與方法。從概念上擴大了文物古跡的范圍。《憲章》指出,除了單個建筑物,還應該包括能夠包含一種獨特文明、一種具有特殊意義的發展或一個能夠見證某件歷史事件的城市和鄉村環境。美國政府于1970年首次將這一理念寫進《國家環境政策法》。
197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向全世界提出了保護自然和文化遺產的理念。同年11月,第十七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大會在巴黎召開,會上通過了《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簡稱《世界遺產公約》),正式確定了文化遺產、自然遺產、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三種類型,進一步擴大了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范圍,歷史文化遺產保護開始受到各國政府和公眾的普遍關注。
1992年12月,在美國圣菲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第十六屆會議上,將文化景觀作為文化遺產的類型納入《世界遺產名錄》中。1997年11月,人類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得到國際認可,進一步豐富了歷史文化遺產的內涵。
《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自1975年正式生效后,在全球范圍內,迄今共有180多個國家和地區加入,成為締約成員,是目前締約成員最多的國際公約之一。
中國于1985年加入《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截至2019年,中國已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有55項,其中世界文化遺產37項、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4項、世界自然遺產14項,在世界遺產名錄國家排名居第一位。與意大利并列為擁有世界遺產最多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