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趣說物理:改變世界的工程師
- 劉行光編著
- 1305字
- 2020-11-15 17:54:18
1.10 原子能時代開始了
核能是20世紀的一項偉大發現。1942年12月2日,在意大利著名科學家費米的領導下,幾十位科學家在美國芝加哥大學成功啟動了世界上第一座核反應堆,標志著人類從此進入了核能時代。當核能進入人們的生產和生活后,一種通過原子核變化而產生的新能源從此誕生。

費米
反應堆是人們長期科學實踐的結晶。1934年,費米用中子轟擊鈾,發現了一系列半衰期不同的同位素。1938年,德國化學家哈恩用中子轟擊鈾時,發現鈾受到中子轟擊后的一種主要產物是質量約為鈾原子一半的鋇。物理學家莉澤·邁特納于1939年年初闡明了鈾原子核的裂變現象。由于鈾235裂變后會釋放出大量的能量和中子,費米等人認為,鈾的裂變有可能形成一種鏈式反應而自行維持下去,并可能是個巨大的能源。
為了論證實現鏈式反應的實際條件,美國決定建造一座可控的鏈式反應裝置——原子反應堆。1941年12月,費米來到芝加哥,領導美國一批物理學家在芝加哥大學斯塔格運動場的西看臺下,開始建造世界上第一座原子反應堆。
要實現自行維持下去的鏈式反應,有兩個中心環節:一是為了有效地激發核反應,需要用“慢中子技術”將快中子慢化(減速),在美國,費米等人主要用石墨作減速劑;二是必須嚴格控制裂變反應速率,因為,萬一鏈式反應進行得太快,整個裝置就有可能爆炸,帶來災難性后果,所以必須采取措施防止太多的中子放出。為了能夠準確地控制中子的產生,并因此而控制鏈式反應的速度,反應堆應配備可以移動的鎘棒。鎘能夠吸收中子并使它們變得無害,而且不允許不需要的核反應發生。
1942年11月,一切準備就緒,費米帶領兩個科學家小組,開始晝夜不停地營建反應堆。這個反應堆是由石墨層和鈾層相間堆砌而成,共計57層,堆高6米,呈扁球形。堆的中間有許多小孔,內插鎘棒,鎘棒深入的尺寸可以調節。12月l日,最后一層終于全都鋪好。
12月2日凌晨,所有參與這項秘密計劃的人員都聚集在第一座反應堆旁,在費米的指揮下各就各位。為了防止反應堆爆炸,采取了嚴密的安全措施——由電動機操縱的第一組鎘棒在反應堆開始工作時由指揮臺直接控制;第二組鎘棒在反應開始時,可以用手抽出;當遇到意外情況時,第三組可滑入反應堆。萬一這些措施都不頂事,還有一個三人小組隨時準備把大量的鎘鹽溶液放出,傾瀉在反應堆上。
下午2點整,鎮定自若的費米指揮工作人員撤出了一根又一根鎘棒,最后只剩下一根了。過了一會兒,這最后一根鎘棒也抽出了一部分,頓時,中子釋放頻率達到相當高的程度,在場的人都覺得心驚肉跳,費米一邊迅速拉著計算尺,一邊發出命令“把鎘棒再撤出6英寸”……一分鐘又一分鐘過去了。下午3點35分,根據各種儀表的指示,費米鄭重地宣布:“現在已是鏈式反應!”由于極度興奮,他的聲音都顫抖了。從此,原子能時代開始了!
知識加油站
核電站
核電站和普通熱電站的區別是,普通電站是用燃燒煤時釋放出的熱能給鍋爐中的水加熱,產生高溫高壓的蒸汽,沖動汽輪機轉動從而帶動發電機轉動而發電。而核電站是利用核反應堆裂變的鏈式反應釋放出核能,對第一回路中的水或其他液體進行加熱,并把熱能帶回熱交換器,第二回路中的水經過熱交換器變成高溫高壓的蒸汽,沖動汽輪機轉動而帶動發電機工作。核電站的最大優點是消耗核燃料少,而產生的能量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