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理學原來這么有趣:顛覆傳統教學的18堂地理課
- 劉月志
- 1164字
- 2020-11-11 18:53:29
地震的由來
魏格納老師接著說:“下面還要介紹一種復雜的地球活動——地震。我們之前已經了解到,地球是由地核、地幔和地殼三部分組成。大多數地震發生在地殼內,還有一些發生在軟流層當中。在地殼的巖層受力之后,因為快速的破裂和錯動可能會產生地表的震動和破壞,從而形成了地震。地球本身也在無休止地自轉和公轉,因此地球內部的物質始終都在發生變化,圍繞在地球表面的地殼,就在巖石圈不斷地演變和運動,這樣也會造成地殼的構造運動,就可能會形成地震。地震雖然很常見,但是在實際的研究過程當中,很難有深刻的研究,因為地殼的構造具有復雜性,而且人們無法直接觀察到震源區,所以對于地震的研究是非常困難的。不過,目前公認的解釋是由板塊運動造成的。”
1976年7月28日3時42分53.8秒,中國河北省唐山、豐南一帶發生了強度里氏7.8級(矩震級7.5級)地震,震中烈度11度,震源深度12千米,地震持續約12秒。地震造成242769人死亡,16.4萬人重傷,位列20世紀世界地震史死亡人數第二,僅次于海原地震。直到1986年7月28日,一萬多名唐山各界人士聚集在紀念碑廣場舉行唐山抗震十周年紀念大會,正式宣告唐山重建基本結束。
一位同學說:“看來地震真的是一種比較復雜的活動,我們目前的研究成效不顯著,看來我們還需要加把勁兒啊。”
魏格納老師說:“地震在我們生活當中還是比較多的,而且一旦發生大的地震就具有非常嚴重的破壞性,比如說唐山大地震,所以人們對地震的研究從未松懈。按照地震形成的原因,可以將地震分成幾種不同的類型。因巖層的斷裂和錯位而發生的地震叫作構造地震。因火山爆發而形成的巨大的能量沖擊引發的地震叫作火山地震。因地層陷落引起的地震叫作陷落地震。因特定區域的某種外因,例如隕石墜落、水庫蓄水、深井注水等原因而形成的地震叫誘發地震。還有極少數的由于地下的核爆炸或炸藥爆破等人為因素形成的地震叫人工地震。地震的危害是很大的,我們沒有能力避免,因此在現實生活中應該增強自己對地震的認識,這樣才能夠做好防范工作。”
另一位同學提問說:“老師,能講一下我們平常在地震的時候聽到的震源、震中這些詞是什么意思嗎?”
魏格納老師說:“好啊。震源是地球內部直接產生破裂的地方,在研究地震的過程中把它看成一個點。地面上正對著震源的那一點稱為震中,這個區域也被稱為極震區,也就是地震之后破壞最為嚴重的地區。從震中到地面上任意一點的距離叫作震中距。從震源到地面的距離叫作震源深度。這些都是地質學家為了更好地研究地震,才將這些概念進行形象化的描述。”
最后,史密斯老師做課堂的總結:“相信同學們經過這次地理峰會,對于地質知識會有更多的理解,這些會幫助你們以后更好地了解我們的地球,對你們的生活也會有很大的幫助。我們三位老師都非常開心能有這樣的機會參加你們學校舉辦的地理峰會。同學們再見!”說著,三位老師一起向臺下鞠躬,同學們鼓掌向老師們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