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青瓷溯源
第一節 概 述
青瓷,以清麗的釉色、典雅的造型,備受人們稱頌和喜愛。青瓷美麗的釉色,素有“千峰翠色”“雨過天青”之美譽。早在一千多年前,我們的祖先就能從天然礦土中發現和配制如此絢麗的釉漿,真是中華民族的一大驕傲。時至今日,我國的青瓷制品,猶如春天的百花,萬紫千紅。青瓷敦厚玉立的造型體態、晶瑩剔透的釉色、拙樸自然的釉色紋片以及高雅清醇的藝術風格,體現了中華民族樸實無華、謙遜含蓄的精神。浙江是青瓷器的發源地,有越窯、甌窯、德清窯、婺窯、龍泉窯、南宋官窯等著名窯口。
一、越窯
越窯青瓷有著溫潤如玉的釉質,青綠略帶閃黃的色彩,備受人們的贊賞和青睞。越窯青瓷歷史悠久、名揚四海、影響深遠。越窯青瓷的特點是胎骨較薄,施釉均勻,釉色青翠瑩潤,光彩照人。經考古調查,越窯的主要產地在浙江省的寧紹地區。越窯瓷器始于漢盛于唐,其燒造技藝在唐朝的中后期達到了純熟精湛的程度。之所以稱著于世,是因為越窯青瓷釉色類玉似冰,裝飾精美且造型千姿百態,深受國內外青瓷愛好人士的喜愛和珍視。
二、甌窯
甌窯地處浙江省南部地區,現今的浙江省溫州一帶的甌江兩岸,因甌江而得名,故稱甌窯。甌窯瓷器始于東漢,終于宋。甌窯是一個歷史悠久且風格鮮明的青瓷窯系,在浙江境內是僅次于越窯的制瓷業集中地,也是浙江主要瓷窯之一。甌窯瓷胎色澤淺灰白,釉色清淡有玻璃質感。早期的甌窯青瓷多為淡青色,其透明度高,釉面開冰裂紋。中晚期的甌窯青瓷,釉色多為青色、青黃色和淡黃色,其胎釉結合緊密。此時期的甌窯青瓷在造型上大多與越窯相同,但也有甌窯自己的特色產品,如早期的牛形燈、褐彩碟和五聯罐等,以及中期花果形碗和盤之類的器物。其裝飾簡單樸實,所呈現的刻、劃紋飾有弦紋、蓮瓣紋等,裝飾大量使用褐色裝飾,在早期時為點彩,在中期為彩斑,到晚期為條形彩繪。
三、德清窯
位于現今浙江省德清縣的德清窯,是以德清縣為中心沿東苕溪兩岸的瓷窯。德清窯是以青瓷為主而以黑瓷聞名的古瓷窯。德清窯青瓷的造型與婺窯、越窯大體相似,德清窯燒造歷史較長,可上溯至商周,歷經漢、六朝直至唐宋才停燒,影響很大,是我國又一自成體系、歷史悠久的瓷窯體系。德清窯產品的造型風格與越窯相似,青瓷胎一般呈深淺不一的灰色或紫紅色,釉色有青綠、青黃和豆青色,釉色較深,有較好的光澤。黑瓷胎中鐵、鈦含量較高,普遍呈磚紅、紫色或淺褐色。德清窯青瓷裝飾簡單,青瓷一般只做幾點褐彩裝飾,黑瓷僅在器物口沿部位或肩腹部劃幾道弦紋等作為裝飾。德清窯從商代到戰國時期,長達1000多年時間內一直在持續不斷地生產原始青瓷。此時期生產的原始青瓷造型莊嚴穩重,有青銅器的強勁有力,有泥土的細膩溫和,器物外形去繁求簡,釉面疏朗自然,釉色流暢,器物造型更近禮器的大方得體,德清窯原始青瓷的創燒在瓷器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四、婺窯
婺窯即婺州窯,位于現今浙江金華、衢州地區,唐代屬婺州,故名婺州窯或婺窯。婺窯是金華最具代表性的歷史文化遺產,有著悠久的歷史,婺窯是繼越窯之后,又一崛起的燒制青瓷器的窯系。婺窯始于漢,歷經三國兩晉南北朝至隋、唐、宋到元,盛于唐宋,終于元代。婺窯的窯場分布在今浙江中部金華地區,窯場分布范圍廣。婺窯青瓷有著實用性與審美性的雙重價值,以其樸素淡雅的風格獨樹一幟。在品種上和造型上和甌窯、越窯相似,其造型多以動物和植物作為器物形態,在實用性的基礎上,通過觀察與想象進行創造,塑造了千姿百態、栩栩如生的動物形象,賦予了青瓷器以生命的活力與張力。婺窯的堆塑工藝具有獨特藝術之美,在吸納越窯青瓷的同時,婺窯將技藝與藝術融合為一體,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和精湛嫻熟的技藝,呈現此地域的居民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的精神內涵,給人以沉著、堅實、穩定而又柔美的展現。婺窯青瓷展示給人們的不僅僅是古人對事物的臨摹與提取,更體現出古人對生活的熱愛與情感,體現出婺窯獨具魅力的藝術特色。
五、龍泉窯
龍泉窯位于浙江省西南部的龍泉境內,這里山川秀麗,光照充足,四季分明。境內山嶺連綿,林木茂盛,雨量充沛,瓷土礦藏資源豐富,在群山中蘊藏著豐富的優質青瓷原料,從制胎到制釉,各種原料齊備,制瓷所需的原料和燃料充足優良。這里是甌江的發源地,豐富的水資源保證了青瓷業用水的供應。依托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龍泉人民依靠自己勤勞的雙手和聰慧才智,利用當地豐富的自然礦產資源,孕育和滋潤著青瓷業的生產,燒制出了聞名世界的龍泉青瓷。
龍泉窯以燒制青瓷而聞名,龍泉青瓷以獨特的釉色吸引著世人的眼球,無論是出自哥窯還是弟窯,均以晶瑩潤澤的釉色、端莊典雅的造型著稱于世。龍泉窯創燒于三國兩晉,至南宋時進入鼎盛,結束于清代,是我國制瓷歷史較長、影響較深遠的一個瓷窯體系,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名窯。龍泉窯有著一千多年的制瓷歷史,在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龍泉窯利用當地優越的自然條件和豐富的礦產資源,同時吸取越窯、婺窯和甌窯的制瓷經驗,開始燒制青瓷器。五代末至北宋,龍泉制瓷業受甌窯、婺窯影響,窯業不斷發展。宋代龍泉青瓷是青瓷技藝的歷史高峰,此時期青瓷釉色和質地之美,巧奪天工。從北宋開始,龍泉窯逐漸取代越窯,一躍成為“江南第一名窯”。到南宋,龍泉窯得到空前的發展,龍泉青瓷進入鼎盛時期,瓷窯遍布縣境南區和東區沿溪一帶,幾乎有村落處皆有窯場,產品質量有了突破性的提高,產品遠銷國外,同時也為宮廷燒制專用瓷。南宋時期,龍泉青瓷突破了歷代的工藝水平,此時的龍泉窯融合南技北藝,形成了自己的風格,穩重大方、渾厚淳樸而又不失秀媚。裝飾多采用刻花與堆塑,頗具匠心,器形豐富多樣,釉色純正,釉層豐厚。憑借純熟的胎釉配方和多次上釉技術,以及精湛的燒造工藝,在南宋晚期成功燒制粉青釉和梅子青釉,達到青瓷釉色之美的頂峰。最重大的突破是將厚胎薄釉改為薄胎厚釉的型制,為青瓷開辟了重大發展的新局面,薄胎厚釉反映出當時社會的審美取向和南方青瓷精巧秀致的風格。此時的器形轉向精致端巧、簡練大方,講究各部分的比例、結構和線條的變化,向小而精的方面發展。隨著瓷業的蓬勃發展,制瓷工藝的不斷提高,產品的銷售范圍越來越廣,龍泉窯青瓷產品暢銷國內外市場,包括亞洲、非洲、歐洲等國家和地區,影響深遠。
龍泉窯青瓷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歷經了開創、發展、鼎盛、衰落、恢復五個時期。魏晉和五代是開創時期,此時期瓷窯少,生產時斷時續,產品處于就地銷售和斷斷續續生產階段。北宋至南宋前期屬發展期,此時期瓷窯發展快,在快速發展中逐漸形成了一個較大的瓷窯體系。南宋后期至元代是鼎盛期,此時期瓷窯迅速發展,青瓷器質量大大提高,青瓷產品暢銷國內外市場。明清是衰落期,此時期尤其是明代中期以后,龍泉窯處境艱難,瓷窯不斷倒閉減少,至清代逐漸衰落,于清代晚期結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又開始了大規模的恢復生產,經過六十余年的恢復發展龍泉青瓷重振雄風、再度輝煌。現今的龍泉青瓷在繼承和發揚的基礎上,更有新的突破,龍泉青瓷步入了一個全新的繁榮期,2009年9月30日龍泉青瓷傳統燒制技藝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龍泉青瓷蜚聲海內外,在不斷的創新中不斷地發展。
青瓷,作為我國幾千年文明的代表,與人類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密切相關,被視為不同時期人類社會生活的真實寫照,幾乎與世界文明的進程同步并行,擁有不可估量的未來。作為青瓷古國的后人,我們難免對青瓷文明存有種種感情,如對種種已知或未知的好奇與探索。毫無疑問,現階段的任務是傳承與創新并舉,傳承與創新應是所有從事青瓷設計與生產的人們的共同責任與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