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愛上收納:井井有條又熱氣騰騰的家
- 螞小蟻
- 1672字
- 2020-11-11 18:14:19
03 接受生活本來的模樣
曾經,我也有過不切實際的期待。
比如說,希望我的家能一直像家居雜志上的圖片那樣精致漂亮。
我去看各種樣板間,去請設計師來精心裝潢,去搜羅來各種流行的裝飾……結果卻發現,就算用上和圖片上同款風格的家具,但只要放上一包擦手的紙巾,就會立刻出戲;插上鮮花的花瓶放在茶幾上是最好的裝飾,但淘氣的小朋友總是在屋子里跑來跑去,這對他來說很不安全;掛在外面的各種配飾,沒過幾天就布滿了灰塵,清潔成了最大的難題……就算偶爾可以勉強拍出一張差不多的精美照片,但過不了幾個小時,一切就又會變成原來那副俗不可耐的模樣。
于是我開始有了怨言:一定是我家的面積不夠大,格局不夠合理,先天條件不夠好,才讓我無法實現自己的理想。等什么時候換個更大更好的房子,這一切就會解決了。
每次剛搬到一個更大的地方,都是很痛快的,我總是能夠找到足夠多的“空”的地方。那些曾經放不下的種種,都可以塞進新的柜子里去,再搭配上各種漂亮的裝飾,心滿意足地開始新的生活。
然而好景不長,很快我就發現東西越來越多,空間越來越不夠用,沒過幾個月,新房子又變成了原來舊房子的樣子:東西總是找不到,用起來麻煩,收拾起來也麻煩,新買的東西更是頭疼,因為再沒有“空”的地方用來放它們了。

以前的家的廚房,入住時

以前的家的廚房,入住一年后
入住的時候像樣板間的房子,一個月之后就審美疲勞,半年之后各種東西開始亂堆,一年之后,“賣家秀”徹底變成了面目全非的“買家秀”,整了又亂,亂了又整,每天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在維持整潔。我所謂的新生活,不過就是從一個“亂七八糟的小房子”換到一個“亂七八糟的大房子”罷了。
對這一切,我是怎么愛也愛不起來了。當初寄托的美好的向往,變成了一種輕易就能被現實生活打敗的脆弱的存在。
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了一張照片,那是美食博主分享的一頓午餐:干凈的方格桌布上,金色的盤子搭配相同色系和材質的刀叉,盤子中間是精致的牛肉三明治,旁邊是切開的圣女果,再點綴上幾片綠色的薄荷……真美好的一餐啊!我看看它,再看看自己眼前的這碗剛出鍋的蛋炒飯,它裝在一個很普通的白色瓷碗里,放在昨天剛被孩子弄上油漬的桌布上,頓時覺得難以下咽。同樣都是吃飯,為什么看起來差距這么大?
然后我看到了圖片下方的評論,有人問:“吃得飽嗎?”照片的主人回復說:“當然吃不飽,這是拍照用的,我吃的主要是邊角料啊。”
哈哈!我差點兒笑出聲。
是啊,誰知道那些讓我艷羨不已的家居美圖的鏡頭之外,又有多少看不到的“邊角料”呢?
對一個家而言,那些“邊角料”就是我們的鍋碗瓢盆、洗面奶、洗潔精、清潔劑、毛巾、牙刷、衛生紙、剪刀、證件、指甲刀、照片、電池、瓶起子、口罩、手電筒、膠水、充電器、空調遙控器、插座轉換頭、茶葉、手套、紙質照片、螺絲刀、驅蚊液、外傷藥……當然,還有把臭襪子扔在地上的老公、滿屋子播撒玩具的孩子、連破掉的塑料袋都舍不得扔的老人。
為了“好看”,這一切都是不能入鏡的。
然而,我們可以把它們趕出鏡頭,卻不能把它們從家里趕出去;我們可以讓孩子先把玩具藏起來,但不能拒絕他在家里玩耍;我們可以把鍋碗瓢盆、塑料袋通通塞進柜子里,但不能把冒著熱氣的生活關進一個盒子里……
擺好布景,按下快門,得到一張完美定格的圖片之后,我還是要把這些“邊角料”通通請回來,因為生活還要繼續。
我這才明白,有些事情并不是做不到,只是包容了我所有的生活瑣碎的這個家,比那張圖片來得更加真實。
日本建筑家鈴木信弘曾經說過:“改變設計住宅的觀念,其實就是要重新認識‘人的活動’對住宅的影響。”
他在二十幾歲剛剛開始給客戶設計住宅的時候,常常捧著一堆自以為很像樣的、在空間造型和建筑美學上都力求完美的設計圖紙交給客戶。結果被對方家庭主婦的一句“你做過飯嗎?我在哪里晾衣服?”就給懟了回來。
看玩具收拾得對不對,放進去一個孩子才能知道。
看一個家收納做得好不好,讓活生生的人在里面住上幾天才能知道。
如果我不能接受這種真實,自己那些看似很美的關于生活的構想,就永遠都不會從現實的土地里發芽。
是啊,誰知道那些讓我艷羨不已的家居美圖的鏡頭之外,又有多少看不到的“邊角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