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津派旗袍:非遺技藝傳承與創新
- 梁玉華 楊洪翠
- 10字
- 2020-11-20 16:04:40
第一章 津派旗袍的傳承
第一節 旗袍的前世今生
一、旗袍溯源
探究津派旗袍的由來,拋開地理環境的因素,我們首先要了解旗袍的由來和它背后的文化內涵。旗袍有百年的發展歷史,在1929年被確認為國家禮服。它走過了跌宕起伏的民國時期、樸實無華的建國初期與萬象更新的當代,經過了歷史驚濤駭浪的洗禮,仍生機勃勃地展現著其頑強的生命力。在當代重要的場合或是婚嫁吉祥喜慶的日子里,人們也都會穿上美美的旗袍,這時旗袍不僅僅是一件美衣,更像是生活的一種儀式。
旗袍一詞作為服裝的稱謂最早出現在《雪宦繡譜圖說》,該書出版于1919年,是我國最早的刺繡理論專著,口述者沈壽和記錄者張謇都是漢族人。其“繡備 繡之具”一章有語“繃有三:大繃舊用以繡旗袍之邊,故謂之邊繃。”可以看出“旗袍”一詞出現的年代為民國時期。

穿旗袍的民國女性
在清代,旗人一般稱所穿的服裝為“旗裝”或“旗服”,滿語稱為“衣介”。比如《晚清宮廷生活見聞》中溥杰所寫的《回憶醇親王府的生活》:“我的兩位祖母和母親始終都著旗裝。他們所用的旗裝頭飾上的人造花和‘兩把頭’以及旗裝高底鞋和布襪之類,也都有專門承辦的手工業者送貨上門。”從這里簡單的描述可以知道旗人大致的著裝與名稱。
那么旗袍是否等同于旗裝?旗袍的具體定義是什么?這是學者長期爭論的問題,總結起來分為以下三個方面。其一,旗袍被定義為“旗人之袍”,也就是旗裝。 “八旗”是清朝特有的集軍事、生產和行政管理于一體的社會組織,旗下之人稱作“旗人”或“八旗子弟”,所穿常裝為袍服,形制為簡約直身,故稱為旗袍;其二,旗袍被定義為“旗女之袍”,具體為“(旗袍)由滿族女裝演變而來……特點是立領、右大襟、緊腰身,下擺開衩,采用傳統的工藝裝飾”;其三,旗袍被定義為民國時期特有的民族服裝,如東華大學的包銘新教授在服裝的專業詞匯中,對旗袍有專門的定義:“旗袍,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一件套女服,由清代旗人之袍裝演變而成,但也受古代其他袍服的影響,流行于近代,材料常選用傳統的絲織物,縫制有鑲滾繡等傳統工藝,式樣繁多,領袖、襟、衣長和開衩高低都經常變化。我們把清代女性旗人所穿之袍稱作旗女之袍,而把‘旗袍’僅用于指稱民國時期的實物。”

旗女之袍

旗袍
從這可以看出,旗袍定義的爭議點主要為旗袍的流行起源,而關于旗袍的式樣是基本一致的:單片衣料、右衽大襟、開衩、衣身連袖等,這些特點無疑都是繼承了清代旗裝的式樣,同時它也是中國傳統袍文化的歷史承襲,并受到西方服飾文化的影響,不斷地進行自我蛻變與成長,而不僅僅是一種民族服裝簡單的生命延續。
中國的袍文化博大精深,在我國封建統治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袍是上衣和下裳連成一體的長衣服,但是有夾層,夾層里裝有御寒的棉絮。《禮記》曰“纊為繭,缊為袍”。
早在周代,袍是作為一種生活便裝,在東周時期的墓葬品中,袍為直襟直統式、交領、右衽、長袖施緣、下擺長大、束腰帶,與深衣有相似之處。軍隊戰士也穿袍,《詩?秦風?無衣》有:“豈曰無衣,與子同袍。”就是描寫秦國軍隊在供應困難的冬天,共同合披袍服克服寒冷的詩篇。到了漢代,袍服首次以朝服形式出現,并一直延續到清代。

清末女子服裝
唐代吸收了南北朝以來華夏地區流行的胡服,以及西北鮮卑民族與中亞地區國家的服飾成分,形成了唐代獨特的服裝形式,左右開衩的缺胯袍就是例子。到元代,袍服的樣式又得到進一步的改良,交領、窄袖、腰間打成細褶,在當時稱為辮線襖子。這種袍服一改寬大的樣式,出現緊身的效果,便于騎射,是早期立體造型的體現。
清代滿族人入關以前,生活在苦寒地帶,善騎射漁獵,沒有絲織品,穿著樸素以白色為主,袍身窄小;入關后強行推行滿族的服飾文化,這一舉動引起了漢族人的強烈抵制。為了緩和民族矛盾,清廷吸收了明朝官服制度中的某些成分,納入清朝的服制,采納了明朝遺臣金之俊“十從十不從”的建議。其中“男從女不從”,使得清代的漢族婦女仍保持明代的裝束,即上衣下裳或上衣下褲制。此后滿族和漢族的裝束也相互影響著,為了制止這種行為,清高宗乾隆帝年間曾下諭“衣冠必不可輕言改易”“所愿奕葉子孫,深維根本之計,毋為流言所惑,永永恪遵朕訓,庶幾不為獲罪祖宗之人”。不過,在北京故宮博物院保存的乾隆帝御用朝服和吉服上面及乾隆帝的朝服像中,都發現了漢族皇帝袞服所必需的“十二章紋樣”,而且“十二章紋樣”也是固定的,從這可以了解其仍是受漢族服飾文化的影響。清代形制由于受兩族人民接觸廣泛而互為滲透融合,旗裝漸趨寬大,造型上平穩而單純,階級表現明顯,顏色和款式的應用都受限制,這些改變是任何政令都無法制止的。直至清末,袍身受西方服飾文化的影響,略變窄小。
我國古代的袍服受儒家中庸文化思想影響,大多寬衣大袖,講究以“服裝為本、人次之”,人適應衣服,隱藏自我。
1911年辛亥革命的爆發,推翻了中國幾千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民主觀念深入人心。它推動了中國社會的進步,促進了人民的思想解放。中國近代以來隨著西學東漸,新式女子教育產生和發展,辛亥革命前后在社會上涌現出一批頗有影響的新知識女性。她們關心國事,振興女學,創辦報刊,組建女性團體,辦實業,投身反清革命,爭取男女平權,呈現一派活躍景象。
婦女的思想解放促進了婦女服裝的變革,人們紛紛拋棄舊制,解除對人體的束縛。衣服不僅是遮丑和身份的標榜,更是表現自我、強調平等的表現。再者,五四運動的開展也改善了服飾發展的政治與社會環境,打破了封建社會故步自封的服裝格局,改變了人們的服飾觀念,為近代女服發展起到了間接的推動作用,從而形成了我國近代服飾二三十年代的繁榮景象,在中國服裝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民國新女性服飾
新思潮帶來了審美意識的變化,人們對于服裝有了自己的新主張,講究修飾形體的同時又要求穿著適體。當時西方的服裝較符合人們的需求,但是對傳統的服裝服飾也不愿意全部舍棄,因此他們將新式的服裝結構運用到傳統的袍服上,既保留了傳統又穿著舒適,使旗袍作為中國傳統袍服以一種新思想新形態而廣泛地流行起來。
如《婦女雜志》1921年第七卷第九號發表了一篇《女子服裝的改良》,其文說;“我國女子的衣服,向來是重直線的形體,不像西洋女子的衣服,是重曲體形的,所以我國的衣服,折疊時很整齊,一到穿在身上,大的前拖后蕩,不能保持溫度,小的束縛太緊,阻礙血液流行,都不適于衛生原理,現在要講究改良的法子,須從上述諸點上著想”。
率先穿著旗袍的人群不是滿族婦女,她們大多受環境影響,為了保存自身利益而改穿了漢服。一些具有先進思想的女性知識分子,她們希望從長期的封建桎梏中解脫出來,追求思想解放與自由獨立,效仿男子穿著的長袍,這是旗袍早期興起的雛形。
1920年《民國日報》刊登朱榮泉寫給楚倫先生的信,討論女子著長衫的文章,列舉出了四大優點:便利、衛生、美觀、省錢。伴隨著女權運動的蓬勃發展,女子穿長袍的現象在全國也越來越普遍,女子剪發、放足、穿著長袍,無論是富貴貧賤之家,年少的女子都會備一件長袍,在當時成為一種流行風氣,后來旗袍興起后,就很少能見到女子著男子長袍了。

身形姣好的民國女子
另得風氣之先的是留洋女學生。她們為新女性的代表,是文明的象征、時尚的先導,時髦女性都向其看齊,視為潮流領袖。20世紀初至20年代早期,城市女性中時興過一陣由留日女學生與本土教會學校學生發起的“文明新裝”。青年女子多穿大襟衫襖,擺長不過臀,衣擺多為圓弧形,略有紋飾;袖呈喇叭形,稱之為倒大袖,袖口一般為7寸;裙為套穿式,初尚黑色長裙,長及足踝,后漸至小腿上部。20年代中葉起,一種無袖的長馬甲誕生,類似于無袖的旗袍,多穿于褂、襖的外面而取代裙和褲的穿法,被稱為“旗袍馬甲”。成仿吾曾在1926年帶著幽默的口吻提到旗袍馬甲:“她們為第一步的革命,先把旗袍的兩個袖子不要,這是“中華民國”的女國民一年以來的第一大事業,第一大功績”。被革了袖子的旗袍馬甲與文明新裝的倒大袖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旗袍的早期樣式,被稱為“倒大袖旗袍”。旗袍能夠體現東方女性的嬌柔與古典,男子長袍雖穿著方便、保暖性強,也不再是女性的最佳選擇。

巾幗英雄秋瑾(來自人民網)

文明新裝

旗袍馬甲
也有說旗袍的流行是當時一些時髦女性為爭奇斗艷,模仿滿族婦女服飾的結果。她們常穿著新奇華麗、時髦驚艷,是時尚的趨附者與領先者。家庭婦女則既不像時髦女性那樣濃妝艷服,也不同于女學生那樣肅靜雅樸,其穿著是一種介乎這二者間的服裝,即各取其所愛而服用之。滿族婦女所穿的分為襯衣和氅衣,襯衣和氅衣的款式大同小異,相同的地方為圓領、右衽、捻襟、直身、平袖,袖子的形式分為舒袖、挽袖,袖口內另加飾袖頭。

清代氅衣
不同的地方為,滿族婦女所穿的襯衣無開衩,氅衣則左右開衩高至腋下,開衩的頂端必飾云頭,且氅衣的紋飾更加的華麗,鑲滾工藝更為講究,在領托、袖口、衣領至腋下相交處,以及側擺、下擺都鑲滾不同色彩、不同工藝、不同質料的花邊、絳子邊、牙子等,俗以多鑲為美,為服飾的主要裝飾風尚。到民國期間,鑲滾工藝仍繼續流行,但已不似之前那么繁復。旗袍更加平民、民主,不再有封建社會的等級標榜的性質,旗袍內不必穿長褲,開衩處可顯露腿型,變得更加合體,顯示身型曲線,面料也變得更加豐富。所以旗袍并非完全是時髦女性爭奇斗艷的產物,但這在旗袍的演變過程中確起到一定推波助瀾的作用。

民國時髦女性
剛開始旗袍鮮有穿著者,大多流行的還是上襖、下裙,人們對這種服裝的反應比較淡然,甚至批判穿新式旗袍的人。但是這都沒有阻擋新式旗袍的生根發芽,在20世紀20年代的中后期,旗袍開始普遍流行起來,慢慢地變成婦女的日常著裝,并在30~40年代發展到巔峰,引領了一種新服飾的潮流。
從此中國的服飾文明也就此開始從五千年的傳統軌跡逐步與西方服飾體系并軌。旗袍的形式改變、工藝進步、藝術風格等都變化得非常迅速,有人用“時隔三年,恍如隔世”來形容旗袍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