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學原來這么有趣:顛覆傳統教學的18堂美學課
- 王樹生
- 2473字
- 2020-11-20 15:55:48
絕對美
兩人匆匆忙忙趕到教室,發現老師還沒來。周圍的同學議論著說這門美學選修課每周都邀請著名的老師來講課,學校說這樣能夠幫助學生用不同的視角去學習美學。聽到這個消息,陳學碩的心情更為激動,他覺得這樣的課非常值得來聽。
這時,他們看到一位外國人走進了教室,他的穿著明顯不是現代人的樣子。只見他直接走上了講臺,站在講臺中央,學生們都安靜了下來。他說:“同學們好,我是你們今天的美學課老師,我是來自18世紀英國的哈奇森。非常榮幸來到你們的學校為你們講課。”說完,他還非常紳士地向學生們鞠了一躬。
同學們聽到老師說的話,都覺得太不可思議,議論紛紛。
一位同學大膽地站起來向老師提問:“請問您是英國的著名美學家哈奇森嗎?您是不是寫過一部著作,名為《論美與德性觀念的根源》,聽說那是英國歷史上第一部美學著作?”
“不錯,這本書確實由我所寫。因為我自己著重研究的是美學和倫理學,所以在這本書里我就將這二者結合,我認為美就是美德,這是毋庸置疑的?!惫嫔蠋熓肿孕诺叵虼蠹医榻B起他的成就來。
“看來大家對我并不是很了解,那我先做個簡單的自我介紹吧。我出生在愛爾蘭北部的阿爾伯特,我的祖父和父親都是愛爾蘭北部的長老會牧師,我的幼年就是在牧師家庭中度過的。十七歲的時候,我進入了格拉斯哥大學,學習哲學和神學。大學畢業之后,我收到了柏林長老會的邀請,在一個為年輕人建立的長老派學校任校長一職。十年之后,我重回母校格拉斯哥大學任教,成為一名教授。我一生致力于神學、哲學、倫理學、美學的研究,我認為這些研究令我的一生充滿了意義。”
同學們聽了哈奇森的自我介紹之后,不由得對面前的這位外國老師肅然起敬。當然,大家更好奇的是這位老師今天會為同學們講哪些方面的美學知識。
“接下來,我們就正式開始今天的課程吧。今天我給大家講美的分類。其實在我的美學思想中,就有自己獨創的關于美的分類的知識。我將美分為絕對美和相對美兩個類型,這兩個類型看起來有區別,實際上相輔相成,具有很大的關聯。首先我為大家講第一種絕對美。各位同學看到‘絕對美’這個概念,能夠猜想出它的含義嗎?請同學們先討論一下吧?!?/p>
同學們面面相覷,好像都不太明白哈奇森老師所說的絕對美和相對美究竟是什么意思。
“其實我知道這對大家來說可能有點兒難。那先將問題簡化一點兒吧,大家對于絕對和相對的概念應該不陌生吧?”哈奇森老師試圖給學生們一點兒提示和引導。這下學生中發出了一些小小的討論,好像這樣確實會好理解一些?!澳敲凑堃晃煌瑢W來說一下絕對和相對的概念吧。”
王超然主動站起來回答道:“我平常是比較喜歡哲學的,剛開始老師提到絕對美和相對美的時候,我就想到可能是和哲學中的‘絕對與相對’這對概念有關。當老師您說到絕對和相對這兩個概念的時候,我心里就更有把握了。絕對和相對是哲學中一對反映事物性質的哲學概念。絕對指的是無條件的、永恒的、無限的;相對指的是有條件的、暫時的、有限的。這一對概念經常同時出現,它們雖然看起來完全不同,但它們并不是完全對立的關系,絕對和相對之間是辯證統一的,二者之間會出現變化、轉化等現象?!?/p>
哈奇森老師非常開心地說:“這位同學說得太好了,你再講下去估計就要把我上課要講的內容都講完了。首先你對于絕對和相對的理解是比較到位的,其次你說得很對,絕對美和相對美就是從這一對哲學概念當中衍生出來的。這樣講大家一定就容易理解了。那么現在大家能說說對絕對美的看法嗎?”

同學們受到老師的點撥之后,就覺得這個概念其實并沒有那么深奧和難懂了,很多同學都紛紛開始發表自己的看法。
“絕對美應該是在任何條件之下都美的事物,不是變化不定的,而是一種類似‘永恒’的概念?!?/p>
“如果說一種美能夠永遠不變,的確是挺不可思議的事情。但我覺得絕對美應該是確實存在的,像我們所說的真、善,這些都是美的一種表現,它們就是從來不會變化的。”
“我認為絕對美的存在問題值得商榷,一個事物就算擁有再美的特征,也總會在有些人看來不美吧?我覺得絕對美實在是有些不好理解,我認為美還是相對而言的,不能這樣絕對?!?/p>
哈奇森聽出了學生們對于絕對美是否存在的懷疑,說道:“大家不要把絕對美的概念看得太偏激。我的觀點其實并不是片面強調絕對美,也不是片面強調相對美,而是要先了解和認識這兩個概念,之后才能夠得出結論,才能夠看到美究竟是怎樣的。所以我們現在的討論是在假設絕對美存在的前提下認識和討論絕對美,希望大家明白我的意思?!?/p>
聽了哈奇森老師的話,大家明白了老師的意思。但是大家對于絕對美的認識似乎仍停留在比較淺的層面。哈奇森老師繼續闡述:“我認為的絕對美,其實也可以被稱為本原美。這種美的主要特點是能夠從審美對象本身感受到美,主要是表現在美的對象的客觀性上。當然,絕對美也并不是審美對象本身具有的一種客觀屬性,而是產生于人對于對象的主觀認識,但是這種認識是將對象本身孤立來看的,而不是與其他對象進行比較的結果。舉例說明一下,我們在大自然中見到的美景、人造的各種美的工藝品、人的形體等,這些美都是獨立存在的,它們不與其他物體做比較的時候,也是美的。從中我們能夠看出,絕對美是不需要比較就能夠得到的美?!?/p>
這時有同學站起來提問:“老師,您說絕對美本質上還是人的主觀認識,但是我覺得絕對美如果與相對美比起來,它自身應該具有更明顯的特征吧?”
馮延明老師評注
美的形式即對稱、均衡、節奏、韻律、比例等方面的美,秩序、規律、完整、和諧都是美的。美是多樣化和單純化的統一,美是對比和統一的平衡。對形式美的最恰當的概括就是多樣化統一。
老師說:“這個問題很好,我認為絕對美是有一定基礎的,這種基礎就是對象本身具有的統一性,這是側重于美的形式方面的。因為只有對象本身的美是真正的,才能夠在主觀意識中形成美?!?/p>
聽了哈奇森老師的講解,大家似乎對這個概念仍有疑惑。哈奇森老師又說:“其實大家也不必在這個絕對美的概念上糾結。我們不妨先把相對美也講完,大家就好理解了,到時若還有疑問你們再提出來?!?/p>
陳學碩和王超然雖然仍心存疑惑,但是聽了老師的這句話,也覺得應該先把內容都聽完,也許整體的知識結構能夠使這些細節的問題迎刃而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