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恐龍星球:植食恐龍大揭秘
- 張玉光主編 央美陽光繪圖
- 1658字
- 2020-11-20 15:23:57
植食恐龍的食譜
植物的分類
自然界有很多種植物,為了方便區(qū)分,人們按照各自的特點(diǎn)進(jìn)行了分類,比如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前者是在恐龍時代較多的古老物種,后者是如今遍布全球的綠色生命。另外,根據(jù)不同的特點(diǎn),植物也有不一樣的分類。舉個例子,如果我們按照生殖方式來區(qū)分植物,可以分為孢子植物和種子植物。
孢子植物是一種出現(xiàn)年代較早的植物。它們繁殖后代主要是靠孢子體。像藻類、苔蘚、蕨類等植物在大的分類上都屬于孢子植物。
后來,隨著時間的推移,一些有種子的植物出現(xiàn)了。它們和孢子植物不同,繁殖全靠形成的種子漸漸生根發(fā)芽。種子植物包含的范圍很大,根據(jù)各自特點(diǎn),大致可以分為兩類: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前者的種子外部裸露,沒有果皮包裹;后者的種子外有果皮包裹著。
那么,生活在中生代的植食恐龍到底喜歡吃哪種植物呢?這個還要從年代上講。在中生代早中期,地球上最常見的是桫欏、銀杏、蘇鐵等較為原始的低等植物。等時間來到了白堊紀(jì),被子植物從無到有,慢慢向世界范圍擴(kuò)散生長,不斷擠壓裸子植物等低等植物的生存空間,逐漸成為中生代后期的常見植物。所以在那時,植食恐龍為了生存,不得不開始進(jìn)食被子植物。值得一提的是,有些古生物學(xué)家猜測,食用被子植物中毒,很有可能是恐龍滅絕的原因之一。

植物的演化之路
就像人是由古猿慢慢演化而來的一樣,我們身邊的植物也是從億萬年前,一步步演化成現(xiàn)在這樣的。如今的植物跟過去相比,外表已經(jīng)有了巨大的差別。
最初,植物這種生命誕生在海洋中。當(dāng)時的它們一切生命活動都是在水中進(jìn)行的。
后來的某天,一些藻類在機(jī)緣巧合下,被海水帶到了陸地上,開始了“征服”陸地的歷史。早期的植物沒有根系,只能在靠近水邊的陸地生活。等植物生長出根系后,它們慢慢擺脫了水的束縛,在陸地上大面積繁衍,為陸地披上了綠色的“外衣”。
為了適應(yīng)復(fù)雜的陸地生活,部分低等植物漸漸向高級植物演化。它們逐漸長出莖、葉、花、果實(shí)和種子這些立足陸地的法寶,成為主流的種子植物,將地球“打扮”得多姿多彩。
與此同時,隨著植物的不斷發(fā)展,以植物為生的動物們也逐漸開始了演化。直到中生代,以植食恐龍為代表的爬行動物稱雄一時。

看牙識食相
在大半時間都“風(fēng)調(diào)雨順”的中生代,植食恐龍幾乎從來沒有缺乏食物的擔(dān)憂。在當(dāng)時,地球上氣候濕潤,各種植物層出不窮,為陸地的“綠化”事業(yè)貢獻(xiàn)了不少力量。據(jù)古生物學(xué)家分析,中生代比較流行的植物主要有蘇鐵、棕櫚、銀杏、松柏等,后來還出現(xiàn)了不少被子植物。
大家都知道,動物的食性與它們的牙齒息息相關(guān)。起碼,肉食恐龍與植食恐龍的牙齒就有著很大不同。但這并不意味著所有植食恐龍的牙齒都是一樣的。
馬門溪龍的牙齒像個小勺子,可以咬斷樹葉和嫩芽;梁龍的牙齒像釘子,可以把樹葉和嫩枝拔起來后再吃掉;甲龍類和角龍類恐龍的牙齒像邊緣帶鋸齒的樹葉,并且都生長在口中靠后部分,前半部分是喙?fàn)钭欤瑳]有長出牙齒;鴨嘴龍的牙齒密密麻麻擠在一起,看上去就像牙刷一樣。
更有趣的是,植食恐龍牙齒的“生命力”很強(qiáng),會一直生長,不斷以新替舊。一般情況下,植食恐龍的牙齒一生要換好幾次呢!

食物的消化
雖然人類和動物都需要靠吃食物來維持生命活動,但兩者的消化方式存在明顯差異。前者在把食物吃進(jìn)胃里前,會先用上下頜的牙齒咀嚼,然后再咽下去;后者像鱷魚之類的動物則不同,它們沒有咀嚼能力,只能把食物整個吞下去。而生活在中生代的植食恐龍大多也是用以上兩種方式來消化食物的。
蜥腳類恐龍為了保證自己不餓肚子,常常要吃很多東西,因此它們基本都有一個大大的胃袋,每天里面要裝下差不多1噸的食物。而蜥腳類恐龍進(jìn)食時往往都是狼吞虎咽,基本不會咀嚼,這就導(dǎo)致它們很難把積攢在胃袋里的食物消化掉。這可怎么辦呢?別擔(dān)心,蜥腳類恐龍自有妙招。它們在進(jìn)食后,常常會吞下一些石子到胃里,輔助消化。現(xiàn)代還有一些鳥類和爬行動物也會這樣做。
甲龍類恐龍、劍龍類恐龍和角龍類恐龍則不同,它們不會把食物全吞下去,而是用尖銳的喙?fàn)钭彀咽澄铩凹魯唷保缓笤俪缘簟?/p>
鳥腳類恐龍和腫頭龍類恐龍會先把食物慢慢地咀嚼成小碎塊,然后再慢慢地咽下,不需要胃石來幫助消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