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人的傳統節日
- 陳玉新主編
- 463字
- 2020-11-20 14:38:40
源流演變
我國是花的國度,花朝節也是由來已久,最早在春秋時代的《陶朱公書》中就有記載。宋代吳自牧所撰的《夢粱錄》一書記載:“仲春十五日為花朝節,浙間風俗,以為春序正中,百花爭放之時,最堪游賞……”春序正中就是農歷二月十五。據《廣群芳譜·天時譜二》引《誠齋詩話》:“東京(今開封)二月十二曰花朝,為撲蝶會。”又引《翰墨記》:“洛陽風俗以二月二日為花朝節,士庶游玩,又為挑菜節。”可見唐朝時,過花朝節的習俗就已經在開封和洛陽等地流行開了。
也有人認為花朝節的由來與佛教有密切關系。明朝田汝成《熙朝樂事》記載:“二月十五日為花朝節,蓋花朝月夕,世俗恒言二八兩月為春秋之中,故以二月半為花朝,八月半為月夕也。是日宋時有撲蝶之戲,今雖不舉,而寺院啟涅槃會,談《孔雀經》,拈香者麕至,猶其遺俗也。”可見花朝節與佛教的祭祀禮儀有關,赴會進香、祭神拜佛是節日期間的重要活動。
各地的花朝節日期稍有不同,大概在驚蟄到春分之間,二月十二、二月十五或二月十八,這可能是與各地的花期早晚有關。到清代,一般北方以二月十五為花朝,而南方則以二月十二為百花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