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面設計看這本就夠了(全彩升級版)
- 陳根編著
- 2955字
- 2020-11-14 17:44:13
2.4 現代主義設計運動
2.4.1 立體主義
藝術家巴勃羅·畢加索(Pablo Picasso,1882—1973年)也深受塞尚的作品和格言的影響。畢加索把塞尚的設計哲學與他自身對于傳統非洲藝術的理解結合起來。他的繪畫和雕塑促進了立體主義的發展。立體主義是20世紀最有影響的藝術運動之一。畢加索的里程碑式的繪畫作品《亞維農的少女》(Les Demoiselles d’Avignon,圖2-13)中,人體被分成了一些半抽象的形狀。畢加索同時從多個視角展示這些人體的形態,因此,對固有的關于觀點、真實、時間、空間等的概念提出了質疑。這幅畫作正好完成于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探索時間和空間的全新理論)發布后不久,畢加索的密友格特魯德·斯泰因(Gertrude Stein,1874—1946年)把相同的時間和空間理論寫進了她的著作中。作曲家埃里克·薩蒂(Erik Satie,1866—1925年)也在他的音樂中融入了相似的理念,他從不同的角度重新譜寫了相同的音樂主題,他與畢加索合作完成了芭蕾舞劇《游行》(Parade)。視覺藝術、文學、音樂、科學都在不斷地發展,并相互影響。

圖2-13 畢加索的里程碑式的繪畫作品《亞維農的少女》
另一位藝術家,也是畢加索的好友喬治·布拉克 (Georges Braque, 1882—1963年),尤其贊賞立體主義摒棄了過去的所有技法(透視法、透視縮短法、實體感表現法、明暗對照法,或者通過明暗對照展現)。他幫助畢加索設想一場徹底的藝術新運動。布拉克和畢加索一起繪畫了一個新的現實,把過去歷史悠久的藝術理論拋在了一邊。立體主義并沒有模仿大自然,它的新方式能夠應用到所有藝術形式中,包括純藝術和應用藝術,讓它們可以自由地用全新的方式詮釋形狀和空間。立體主義是對過去的徹底突破,為藝術家提供了從未嘗試過的一種方式去探索他們創造性的機會。
2.4.2 未來主義
藝術家、平面設計師、字體排印師也在被稱作“未來主義”的藝術運動中找到了新的自由。詩人、作家菲利普·馬里內蒂(Filippo Marinetti,1876—1944年)在1909年發起了這場運動。他在撰寫《未來主義宣言》中宣稱:“動作和光摧毀了身體的物質性。”馬里內蒂的視覺語言基于科學而非古典形式。在他1919年寫作韻詩歌《自由的文字》(Les Mots en Liberte,圖2-14)中,戰爭的混亂、喧囂的嘈雜充滿了這首視覺詩歌。字體排印中的水平對齊和垂直對齊消失得無影無蹤。字母被作為表現形式的物體,而印刷的頁面則作為藝術作品。

圖2-14 菲利普·馬里內蒂詩歌《自由的文字》
兩位平面設計師E.麥克奈特·考弗(E.McKnight Kauffer,1890—1954年)和A.M.卡桑德拉(A.M. Cassandre,1901—1968年)的作品,代表了未來主義對應用藝術的影響。考弗是從美國移居歐洲的設計師,他是20世紀20年代和30年代歐洲最有影響力的海報設計師之一。他利用動作的動態感為進步主義的英國報紙《每日先驅報》(Daz7y fferald)創作了一個海報(圖2-15)。海報中成片段形狀的鳥,明顯受到了立體主義的影響,在海報頁頂部騰空而飛,充滿了能量,尤其與海報中央大面積的空白空間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享有盛譽的法國海報設計師卡桑德拉把字體排印和圖像整合到了充滿活力的海報作品《不屈者》(L’Intransigeant,圖2-16)中,電報線直接接到了一張抽象臉龐的耳朵上。與此同時,未來主義中動作和速度的特性與立體主義的抽象性相互融合,最終形成了一種混合風格,服務于應用藝術的宣傳。

圖2-15 E.麥克奈特·考弗為《每日先驅報》設計的海報

圖2-16 A.M.卡桑德拉海報作品《不屈者》
2.4.3 至上主義
在俄國,藝術家卡濟米爾·馬列維奇(Kazimir Malevich,1878—1935年)把立體主義和未來主義的結合稱作立體未來主義。立體未來主義追求碎裂和活力,它的精髓促使馬列維奇創作了《至上主義的畫作》(Suprematist Painting,圖2-17)(8個紅色的矩形)。至上主義是由馬列維奇發起的一場藝術運動,是“創作藝術中純情感的至高無上”的簡稱。這一運動引起了一種藝術形式,完全摒棄了物體和表現性。創作作品成了一個純粹的幾何抽象物,暗示了一種形而上的精神—追求更大的事實。在視覺藝術中,把所有物品都縮減成基本要素,是一種具有獨特性的創作方法。至上主義對純形態和純理念的信仰仍然影響著當今的視覺藝術。

圖2-17 卡濟米爾·馬列維奇《至上主義的畫作》
2.4.4 達達主義
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8年)中首次使用了機關槍、坦克、戰斗機和毒氣。機械化武器開啟了從未有過的在全世界范圍內殺戮的歷史。達達主義運動正是藝術家對于他們認識的已經瘋狂的世界的回應。交替出現的創作視野,包括諷刺、不理智甚至混亂無秩序似乎是比邏輯和理性詮釋這些無法名狀的恐怖的更好選擇。達達主義者反對藝術中的所有傳統和標準。達達主義的出版物和宣言全部由領袖特里斯坦·查拉(Tristan Tzara)編寫,宣稱無論藝術代表了什么,達達都代表了其對立面。這種荒謬的精神開始于瑞士的一個小餐館,隨后傳播到德國、法國、美國,并很快站穩了腳跟。
在紐約,馬歇爾·杜尚(Marcel Duchamp,1887—1968年)的藝術創作方式諷刺、有趣、駭人聽聞,同時又極其富有智慧。通過把日常生活中的普通用品參展到新的藝術館環境中,杜尚證明了任何物品都可以成為藝術,而且在默認情況下,藝術已經死了。1917年,他提交給獨立藝術家協會(他是協會的一位理事)的作品小便器,就是一件普通的衛生器具。這件簽有“R.Mutt”字樣、命名為“泉”的上下翻轉小便器(圖2-18),立即遭到了委員會的拒絕,但是卻因為完全改變了對于藝術的理解而獲得了成功。這件作品激發了一大批被稱作“現成物品藝術”或“現成藝術”的藝術形式,也是整個20世紀最著名的藝術作品之一。自從“泉”之后,任何物品都可能成為藝術。

圖2-18 馬歇爾·杜尚命名為“泉”的上下翻轉小便器
在德國,達達主義藝術家漢娜·霍克(Hannah Hoch,1889—1978年)為她創作的作品帶來了一種女性化視角。她是蒙太奇技法的先鋒之一。蒙太奇是一種把很多照片拼貼起來形成一個無縫整體的新技法。在她創作的蒙太奇照片中,霍克通過把真實生活中女性的照片與時尚界所謂的“完美女性”的照片進行對比,諷刺地刻畫了時尚攝影中的美文化。在她的作品《用菜刀剪開德國魏瑪共和國最后的啤酒肚文化時代》(Cut with the Kitchen Knife through the Last Weimar Beer-Belly Cultural Epoch in Germany,圖2-19)中,霍克剪下報紙上出現的人物頭部和身體,然后貼成報紙的頁面形式。

圖2-19 漢娜·霍克《用菜刀剪開德國魏瑪共和國最后的啤酒肚文化時代》
約翰·哈特菲爾德通過各種方式抵制納粹黨,從圖書的封套、海報、雜志到報紙。在作品
《不必害怕,他是素食主義者》(Have No Fear-He’s a Vegetarian,圖2-20)中,哈特菲爾德描畫了一個屠夫,脖子上是希特勒的頭,正在磨刀霍霍,貪婪地看著一只公雞,公雞象征的是法國。反映了達達主義用令人震驚和有效的宣言對政治事件的批判性諷刺。

圖2-20 約翰·哈特菲爾德《不必害怕,他是素食主義者》
2.4.5 超現實主義
隨著達達主義運動接近尾聲,另一場20世紀的藝術運動逐漸形成;超現實主義的研究理論從心理學上講基于圖像,尤其是那些引起轟動和震驚的圖像。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年)的夢境分析為這場運動提供了理論支持,潛意識成為了藝術家的新探索范圍。美國達達主義藝術家曼·雷(Man Ray,1890— 1976年)的作品標志著從達達主義到超現實主義的過渡。
由于當時美國盛行反猶太主義,曼紐爾·拉德尼茨基(Emmanuel Radnitzky,1890—1976年)把名字改成了曼·雷(Man Ray)。他參與創建的藝術家團體叫“其他人(Others)”,反映了他與因為第一次世界大戰從歐洲逃往美國的藝術家相似的命運。曼·雷后來結識了1915年來到紐約的馬歇爾·杜尚。1921年,他隨杜尚回到巴黎,他堅信自己的創新性精神能夠在那里獲得成功。的確,他做到了,尤其是他稱作“雷氏照片”的一種照片制作流程。圖2-21所示為曼·雷Champs Delicieux折疊冊子。

圖2-21 曼·雷Champs Delicieux折疊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