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精品藥膳制作
- 范文昌主編
- 1368字
- 2020-11-19 17:49:32
第一節 解表藥
概念
凡以發散表邪、解除表證為主要功效的藥物,稱為解表藥。
性能功效
本類藥多具辛味,主入肺與膀胱經,性善發散,能使肌表之邪外散或從汗而解。主具發散解表功效,兼能宣肺、利水、透疹、祛風濕等。
適用范圍
本類藥主要適用于外感風寒或風熱所致的惡寒、發熱、頭疼、身痛、無汗(或有汗)、脈浮等表證。部分藥物還可用于咳喘、水腫、疹發不暢及風濕痹痛等。
生姜*
【來源】本品為姜科植物姜的新鮮根莖。
【性味】辛,微溫。
【歸經】歸肺、脾、胃經。
【功能應用】解表散寒,溫中止嘔,化痰止咳,解魚蟹毒。用于風寒感冒,胃寒嘔吐,寒痰咳嗽,魚蟹中毒。
【用法用量】3~10克。
【按語】本品適用于多種嘔吐,為“嘔家圣藥”;不可用干姜替代生姜使用。

白芷*
【來源】本品為傘形科植物白芷或杭白芷的干燥根。
【性味】辛,溫。
【歸經】歸胃、大腸、肺經。
【功能應用】解表散寒,祛風止痛,宣通鼻竅,燥濕止帶,消腫排膿。用于感冒頭痛,眉棱骨痛,鼻塞流涕,鼻鼽,鼻淵,牙痛,帶下,瘡瘍腫痛。
【用法用量】3~10克。

芫荽*
【來源】本品為傘形科植物芫荽的帶根全草。
【性味】辛,溫。
【歸經】歸肺、脾、肝經。
【功能應用】發表透疹,消食開胃,止痛解毒。用于風寒感冒,麻疹透發不暢,食積,脘腹脹痛,嘔惡,頭痛,牙痛,丹毒,瘡腫初起,蛇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9~15克,鮮品15~30克;或搗汁。
【按語】疹出已透,或雖未透出而熱毒壅滯,非風寒外束者禁服。
不可多食,否則令人氣虛。
胃潰瘍、腳氣、口臭等患者及服用補藥時不宜食用。
芫荽不可久煎。

荊芥
【來源】本品為唇形科植物荊芥的干燥地上部分。
【性味】辛,微溫。
【歸經】歸肺、肝經。
【功能應用】散風解表,透疹止癢,止血。用于感冒,頭痛,麻疹,風疹,瘡瘍初起。炒炭治便血,崩漏,產后血暈。
【用法用量】5~10克。

薄荷*
【來源】本品為唇形科植物薄荷的干燥地上部分。
【性味】辛,涼。
【歸經】歸肺、肝經。
【功能應用】疏散風熱,清利頭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氣。用于風熱感冒,風溫初起,頭痛,目赤,喉痹,口瘡,風疹,麻疹,胸脅脹悶。
【用法用量】3~6克,入煎劑宜后下。
【按語】陽虛血燥,肝陽偏亢,表虛汗多者忌服。

桑葉*
【來源】本品為桑科植物桑的干燥葉。
【性味】甘、苦,寒。
【歸經】歸肺、肝經。
【功能應用】疏散風熱,清肺潤燥,清肝明目。用于風熱感冒,肺熱燥咳,頭暈頭痛,目赤昏花。
【用法用量】5~10克。

淡豆豉*
【來源】本品為豆科植物大豆的成熟種子的發酵加工品。
【性味】辛、苦,涼。
【歸經】歸肺、胃經。
【功能應用】解表,除煩,宣發郁熱。用于感冒,寒熱頭痛,煩躁胸悶,虛煩不眠。
【用法用量】6~12克。

菊花*
【來源】本品為菊科植物菊的干燥頭狀花序。藥材按產地和加工方法不同,分為“亳菊”“滁菊”“貢菊”“杭菊”“懷菊”。
【性味】甘、苦,微寒。
【歸經】歸肺、肝經。
【功能應用】散風清熱,平肝明目,清熱解毒。用于風熱感冒,頭痛眩暈,目赤腫痛,眼目昏花,瘡癰腫毒。
【用法用量】5~10克。
【按語】氣虛胃寒,食少泄瀉者慎用。

粉葛*
【來源】本品為豆科植物甘葛藤的干燥根。
【性味】甘、辛,涼。
【歸經】歸脾、胃經。
【功能應用】解肌退熱,生津止渴,透疹,升陽止瀉,通經活絡,解酒毒。用于外感發熱頭痛,項背強痛,口渴,消渴,麻疹不透,熱痢,泄瀉,眩暈頭痛,中風偏癱,胸痹心痛,酒毒傷中。
【用法用量】10~15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