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廣,一代英主!
在李承乾的認知當中,這個兩個詞完全是不可能被聯系在一起使用的,從記事開始,他所聽到的,都是那些師傅們在說,前隋煬帝是如何的暴虐成性,如何的窮奢極欲,如何敗壞了大隋江山。
可如今,薛琰卻說前隋煬帝當得起一代英主,這無疑是在李承乾的耳邊響起了一道炸雷,讓他好半天都回不過神來。
柴令武已經被嚇傻了,手不自覺的按在了劍柄上,或許在他的眼中,薛琰已經成了前隋余孽,是他這種大唐忠臣英杰,必須除之而后快的對象。
薛琰也知道自己的言論過于驚世駭俗了,隋煬帝的形象,在當下這個時代人們的心中就是一個暴君的代名詞,但是,放在后世,當拋開了那些成見之后,再來分析隋煬帝這個人物,相信只要秉承著一顆公正之心的人,對隋煬帝的評價,都會是一樣的一一暴卻不昏。
在歷史上,隋煬帝楊廣恐怕是中國歷史上名聲最差的皇帝之一,一向都被人們視為與殷紂、夏桀齊名的暴君,而且他兩世亡國,連守成都做不到,更被看做是秦二世胡亥、蜀后主劉禪那樣的庸才。
由于儒家一向唯勝者論,在修史之時,對這個前朝皇帝蓄意進行了丑化,無視治國的復雜,把亡國的責任全部都簡單地推到楊廣一個人的頭上,讓皇帝一個人去承擔所有的歷史責任,以致于大部分人都誤認為,正是由于楊廣昏庸糊涂、暴戾剛愎,才會把天下百姓逼得走投無路,卻忽略了導致民不聊生和大隋覆亡的真正根源一一門閥之禍,才是改朝換代本質的推動力所在。
其實在歷史上,楊廣很有才華,頭腦精明,是個頗有進取心的帝王,在歷朝君主中絕對屬于貢獻卓著者。
楊廣能文能武,上馬領軍,下馬賦詩,也是一位綜合素質非常高的帝王,對于治國,楊廣曾有過相當恢宏的抱負,氣魄之大不亞于歷代雄主,而且許多抱負都取得了輝煌的成績。在開鑿大運河、開創科舉制度、親征打通絲綢之路等行為中,無不蘊涵著過人的創舉和勇氣,都有著巨大的歷史價值和民生價值,這也充分證明了楊廣是一位有為的君主,而不是很多人認為的享樂派。扳著指頭歷數中國的諸家帝王,從秦皇漢武到唐宗宋祖,甚至把康熙、雍正這些滿人皇帝都算上,以歷史功績而論,除了嬴政之外,也無一人能與“暴虐昏庸”的隋煬帝相提并論。
然而,歷史畢竟都是由勝利者來書寫的,楊廣身死國滅,所以他的這些功績和優點便都被恣意抹煞,之后歷經多年,又被歷史的迷霧重重遮蓋,已然少有人知。
如今留在大部分人心底的,不過是一個昏聵無能、荒淫暴虐的骯臟形象,就像李承乾就是這么認為的。
而事實上,楊廣是一位雄才大略,報負廣遠的帝王,在登基后修運河,復長城,立科舉,強集權,去豪強,除后患,終其一生,曾為國為民推行了無數善政,更為國家和中原百姓立下過重大功績。
若論貢獻之大,在歷代皇帝中鮮有能比肩者,縱觀華夏歷史,唯有名聲同樣不佳的始皇帝方可比擬。
楊廣在繼位之后,巡視邊塞,開拓疆土,打通了西域的絲綢之路,開通大運河,營建東都,洛陽的繁盛一時與他密不可分。
同時,楊廣對隋初的經濟、文化、民生均有重大貢獻,一生中推行了許多有利于文化傳播和經濟發展的善政。
在軍事方面,楊廣在即位前,就曾參與過對突厥和契丹的戰事,皆大有所獲,大業五年親征平定吐谷渾,設置西海、河源、鄯善、且末四郡,擴疆五萬里,還先后征服了南越、流求,迫降東.突厥,一時四夷懾服,均思與中原修好。
即位之后,更是創下了“地廣三代,威振八方,單于頓顙,越裳重澤”的輝煌局面,在一系列開疆擴土的行動中,隋煬帝率先建立了“過于秦漢”的疆域,東西九千三百里,南北一萬四千八百一十五里,朝廷控制的民戶達八百九十萬戶,全國統計出的人口四千六百零三萬人,一時一派明君盛世景象,連對后世楊廣成見很深的司馬光也不得不在《資治通鑒》中承認:“隋氏之盛,極于此矣。”
當然,歷史都是具有雙面性的,楊廣一生固然為國為民做出了很多重大貢獻,曾一度展現出一代英主、千古明君之氣象,但由于門閥體制的桎梏和他自身性格的缺陷,到了治政的晚期,竟然走上了昏聵怠政的道路,令無數曾經欽佩景仰他的臣民大失所望。
雖然大隋最終的崩塌是無數人綜合作用的結果,不能歸罪于煬帝一人,但作為帝國的最高決策者,對于大隋的亡國,以及百姓在戰亂中的流離失所,尸骨遍地,楊廣顯然都難辭其咎,毫無疑問應該承擔相應的領導責任。
楊廣為人喜歡擺譜,好面子,愛搞排場,是一個奢靡浪費,崇尚浮華,揮霍無度的帝王,大隋朝連續三次伐高句麗無果,已然喪盡了威信,但到了這種時刻,他還不知道善待百姓,反而聽信一些書生之言,大造宮室以示太平。
極盡富麗堂皇之能事的觀文殿剛剛落成,就又建了儀鸞殿,并緊跟著下旨修建南方行宮,計十六座,極盡奢華。
建造顯仁宮時,楊廣遣人大力搜羅大江以南、五嶺以北的奇材、異石,又下令各地貢獻草木花果、奇禽異獸。又將被楊玄感放火燒毀的龍舟重新修葺,比原來的更加富麗堂皇。還在東都西郊修造西苑,方圓達二百里,耗資極其巨大。
當然,在歷代君主中,如楊廣般大建宮室者比比皆是,倒也并非楊廣一人如此。楊廣固然奢靡,但在帝王中也不過中等,僅僅指責他揮霍無度,卻對其他奢侈浪費更甚的君王視若不見是不公正地。
便是號稱千古明君的太宗皇帝也絕不是儉省之君,他大修宮殿,宮中多用金玉裝飾,靡費頗大,私造宮殿的數量規模更是隋煬帝的數倍。
不過太宗皇帝運氣好,他搶到手的新帝國正朝氣蓬勃,大建宮室時天下太平,所以并無逼反百姓之憂。而楊廣在天下已亂后,仍然不改奢靡,就不免失了審時度勢之明。
楊廣生性貪慕虛榮,每當其它國家的人前來朝拜,他便會產生一種極強的滿足快感,所以在親自遠征打通絲綢之路后,他便急急邀請塞外諸胡到中原來游玩朝見。
為了在周邊國家、部族面前充門面,炫耀大隋的富足,他還命令西域商人所過郡縣必須殷勤招待,沿途白吃白住,飯店酒肆不準收取分文,令沿途百姓不堪其擾。
為了向外族炫示豪富,楊廣下令將洛陽的店鋪都用帷帳裝飾,把彩帛纏在樹上,結果西域人看后反而覺得不解:“中國亦有貧者,衣不蓋形,何如以此物與之,纏樹何為?”
大隋和西域商人的貿易原本應該是雙方互利地,但隋煬帝所做的卻是賠本的買賣,讓西域商人們免費吃飯,免費住宿,走時還給予很多的賞賜,用巨額國財換取自己大方仁厚的虛名,最終面子是賺足了,錢也賠老了。
這其實就是中國古代典型的朝貢式貿易,小國前來朝拜,藉此從中華得到大量的金珠賞賜和急需物資,而中原帝王則得到萬國來朝的榮耀。
楊廣的朝貢式貿易使國家耗費了巨額錢財,百姓也因此負擔大增,在絲綢之路打通后,本應給百姓帶來極大好處,可在短期內卻反而給百姓帶來了負擔。
隋文帝交到隋煬帝手中的大隋朝雖然號稱富庶,但卻只是國家儲備富足,與漢代文景時期藏富于民不同,富得并不扎實。
即使在三征高句麗之前,隋朝百姓的貧富差距也很大,底層百姓的日子十分清苦,缺吃少穿,所以楊廣這種借貿易之名炫耀自己文治武功,慷百姓之慨的做法,難免讓人們心里都不舒服。
犧牲自家百姓的利益,去博取外人的幾句稱贊,這充分暴露出楊廣不知愛惜百姓的特點。他是一位極富進取心的有為君主,卻絕非一個體恤民間疾苦的帝王,這是他一生最大的過失,也是促成隋末亂局的重要根源之一。
正是因為楊廣生具行事任性,不恤百姓的性格,才會想怎么折騰就怎么折騰,壓根兒不管百姓們能否承受,而其他廟堂重臣高高在上,也不會在乎底層百姓的死活,所以隋廷征發、聚斂無度,最終逼反了不計其數的老實百姓。
在三次征遼的過程中,隋煬帝先后征用了三百多萬民夫,很多人活活累死病死在路邊,全國大量地方出現男丁不足的現象,不得不靠婦女和老人來從事生產。
一征高句麗失敗后,他在國力尚未恢復前就發動第二、第三次征遼戰爭,逼反了無數百姓,一個能顧惜子民死活的帝王不會像楊廣這么急躁。